我曾在人生的旅途中遇見過三個人,雖然人海漂泊,無數(shù)面孔飄搖著匆匆遠(yuǎn)逝,卻有三張臉清晰地印在我心深處。
在我的家鄉(xiāng),有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他每日一壺清茶,或于樹陰下閑觀對弈,或于滿庭的花草中馳心騁懷,更多時候,他靜靜地坐在胡同口,似看天邊云卷云舒,似看街上車水馬龍,一切在他眼中都變得淡遠(yuǎn),把人世的繁華看到一種悠然的境界中去。他曾有過貧窮的童年,多難的青年,忙碌的中年,飽嘗人世艱辛,而在這暮年,那些經(jīng)歷,那些過往,已無跡可尋,融入他心中那一泓清澈的湖水。他的目光給我一種震撼,一種感動。
在離家千里的一個城市,租住在城市邊緣的一個小土房中,鄰居是一位大嬸,丈夫早逝,帶著一個十二歲的女孩生活。她是一個清潔工,每天的清晨,當(dāng)城市還沒有醒來,她便開始在大街上打掃。然后把垃圾裝上車,有很多次看見她把那些散發(fā)著刺鼻氣味的垃圾往車上裝,便會慨嘆命運的殘酷??墒窃谒哪樕蠀s絲毫沒有無奈與怨懟,只有那一抹微笑映著朝陽淡淡的霞光。我曾問過她嫌棄厭惡這個工作嗎?她笑著告訴我,能這樣活著挺好,沒看到街上那些常年衣不蔽體的乞丐嗎?她那種神情,直入人心。
去年在沈陽南站,遇見一個女乞丐,三十多歲的年齡,蓬頭垢面,跪著的面前擺著一只鐵盒子,里面裝著別人施舍的零散的錢幣。吸引更多人駐足的,是那女人身旁的一個小女孩,六七歲的樣子,長得活潑可愛,神情與她母親截然不同。她帶著驚奇注視著每一個人,不停地說著:“阿姨,你的耳環(huán)好漂亮??!”或者:“叔叔,你的皮鞋真亮??!”人們都很喜愛她,便把零錢放進(jìn)那個鐵盒子。有人悄悄問她:“是不是你媽媽教你這么說的?”她搖頭說:“沒有啊,我媽媽是啞巴,不會說話??!”還有人逗她:“你媽媽有什么可愛的地方嗎?”她在媽媽臉頰上親了一下說:“我媽媽的頭發(fā)最黑了!”那一刻,看著女孩幸福的笑容,心中忽然就涌動著一種溫暖的潮流。
家鄉(xiāng)的老人,是閱盡世事滄桑后的超然,波瀾不驚的心如秋水無痕;掃垃圾的大嬸對生活懷著極溫柔的感激之情,溫情脈脈中,世態(tài)炎涼風(fēng)霜寒暑都于其中消于無形;而那個和媽媽乞討的小女孩,她的心如初融的小溪,蕩漾輝映其間的,無不是不受污染的人世間的一切美好。這樣的三顆心,水般澄澈,樹般蔥蘢,構(gòu)成最美的風(fēng)景。
我知道,這三張臉,會溫暖我人生路上每一個黯淡的日子。
(選自《恩施晚報》08-10-22)
閱讀感言:
人在旅途多是行色匆匆的身影,或為名利,或為金錢,而文章中的他們卻淡定、沉靜、溫馨如醴,讓人的靈魂似乎漫過一股股暖流,漸漸沁入心脾。
寫作借鑒:
作文最關(guān)鍵的是素材的選擇。選材在于你對生活的細(xì)致觀察與細(xì)心積累。文章中三個人物、三個片段、三個材料,統(tǒng)攝在“這樣的三顆心,水般澄澈,樹般蔥蘢,構(gòu)成最美的風(fēng)景”這個經(jīng)典之句下,材料組織的緊密,足見作者選材的獨具匠心,更見作者對生活獨特真實的深刻體驗。作文最忌諱別人寫什么材料,你也寫什么材料,那樣不會有新穎、鮮活的生命交流與心靈溝通。學(xué)會用心觀察生活,細(xì)心積累素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