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戲劇是一門講究動作的藝術,也有學者認為動作性是戲劇的本質屬性。本文就從戲劇的行動三要素寫起,對戲劇的“藝術之美”做一番探究。
關鍵詞:戲劇 動作 行動三要素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2-2139(2009)-03-0148-02
動作是戲劇的根基,戲劇也是以動作表現(xiàn)思想與情感的藝術。然而演員在舞臺上、在銀屏中任何一個隨意的動作,即使是十分激烈的打斗動作,抑或是十分詼諧的語言動作,一旦單獨剝離出來,卻并不意味著就是藝術。那么“動作”究竟指的是什么?什么樣的動作才是具有藝術性的呢?這就需要我們重新審視戲劇中的“動作”,并將戲劇性動作和一般動作加以區(qū)分。德國著名的美學家黑格爾在《美學》提出動作是人們意志的體現(xiàn)。戲劇既不是敘述過去的事件供人心領神會,也不是純粹去表現(xiàn)主體的內心事件的思想與情感,而是要把擺在眼前的動作情節(jié)描述出來。因此,“在戲劇里,具體的心情總是要發(fā)展成為動機或推動力,通過‘意志’達到動作,達到內心理想的現(xiàn)實?!雹偻ㄟ^黑格爾的闡述,我們可以認為:動作是在規(guī)定情境的制約下,為完成既定的任務而進行的心理的、形體的活動;而這樣的動作才是戲劇性的藝術的動作。
一、戲劇動作的特征
既然,戲劇性動作是在規(guī)定情境的制約下,為完成既定任務而進行的心理的、形體的活動。我們不難看出他的基本特征:第一,由意志產生,一切動作都是產生于意志與愿望;第二,有一定的目的,任何動作都由它的目的,而目的是為了改變該動作的對象。
1 動作由意志產生
戲劇和意志有著密切的關系,而戲劇動作和動作性作為戲劇的重要特征之一,也和意志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黑格爾強調“各種目的和性格的沖突”。狄德羅則將“情境”、“性格”、“沖突”聯(lián)系在一起,“人物的處境要有力地激動人心,并使之與人物的性格成正比,同時,使人物的利益相互對立?!雹诙▏鴳騽〖也紓愅藸柛敲鞔_地指出:舞臺乃是人的自覺意志發(fā)揮的場所,人物的自覺意志的發(fā)揮必定會遇到阻礙,主體為克服阻礙就要與之斗爭,這就構成“意志沖突”,戲劇的本質就在于此。布倫退爾把戲劇沖突的內容看作是意志沖突,即“人的意志與神秘力量和自然力量之間的沖突?!雹?/p>
人都是在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中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不斷對人發(fā)生影響,使人從中獲得印象,產生“采取行動的欲望”──自覺意志,并因此而產生了戲劇動作。落實到在具體的作品中,某一人物要發(fā)生動作,總是包含著自覺意志的作用,甚至人物之間沖突的尖銳程度,以及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和該動作產生的結果的強度,也往往取決于沖突中人物自覺意志的強度。而意志支配下的動作正是以人對其目的與后果的深思熟慮和克服內外困難為特征的。
2 動作有一定的目的性
戲劇動作的目的性是先于其形式甚至內容而存在。西方戲劇發(fā)端于古希臘酒神祭祀儀式,從一開始就帶著慶祝豐收,企盼來年更加風調雨順的明確的目的性?,F(xiàn)在的戲劇,雖然走向了娛人,甚至是剖析、彰顯、呼喚人性,但也正是有了這樣的目的,我們才能從每一個動作中獲得共同的認知,達到共鳴。
同時,戲劇動作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沖突,改變該動作的對象。富于審美價值的藝術的動作必然會引起沖突,或者置于沖突本身之中。而這樣一種企圖改變動作對象的戲劇動作也必然會引出沖突的對立面——反動作。黑格爾在論述戲劇美學時特別強調了“動作與反動作”的矛盾,“引起沖突的動作破壞了一個對立面,它在這矛盾中也就引起被它襲擊的那個和它對立的力量來和它抗衡,因此動作與反動作是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只有在這種動作與反動作的錯綜中,藝術理想才能顯出更完滿的定性和運動?!雹?/p>
正是因為這些特征,動作之與戲劇來說,才是如此的重要,也讓我們不得不更需要進一步對于動作進行更為細致地探析。
二、舞臺動作三要素
現(xiàn)實生活中,動作常常是隨意的,下意識的,甚至有時還是無意識的。但是到了舞臺上,這顯然是不可以的,必須要知道做什么,為什么做,甚至設計出怎樣的動作,才能在既讓觀眾看明白動作的意味,并展示出動作的美感。這就構成了舞臺動作的三要素: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
1.做什么
做什么指的是動作的任務。人們的動作都是在一定的任務的推動下完成的。任務是動作的依據(jù),同時又推動著動作。京劇《三岔口》是一出做功的經典作品,其中主要情節(jié)就是任堂惠和劉利華兩個人的摸黑打斗,可以說動作就是全劇的核心。在這樣的前提下,演員需要精心的準備動作,設計出合理的、新穎的動作來,將摸黑斗拳腳的打得漂亮好看精彩,還得讓觀眾感覺出明亮的舞臺上通過動作虛擬出來的黑夜是真實的可信的。
善于準確而富于想象地抓住劇作提供的任務,是正確表演、正確行動的前提。舞臺上的動作并不是隨意的日常動作,他要求演員了解劇作后,將角色做什么化為第二天性,通過藝術想象,轉化為藝術的動作。同樣是《三岔口》中,劉利華刺殺任堂惠,在摸黑中對打,雖然動作都來自于生活原型,能夠被大家理解,但是卻相當?shù)乃囆g,比日常生活中的動作好看。這就是因為對動作任務進行了準確的了解和富于想象的再創(chuàng)造。例如,在任堂惠用桌腿壓了劉利華的腳后,劉利華后續(xù)的對當時疼痛感的藝術的再創(chuàng)造和幽默的表現(xiàn),讓我們體會到生活中感受不到的藝術動作的美。
由此可見,做什么不是簡單的做出來就行,而是要將角色的動作轉化為“演員——角色”的動作,活生生的展現(xiàn)在舞臺上或者鏡頭前,成為藝術的戲劇動作。
2.為什么做
為什么做是指動作要達到的目的。前文在說動作的特征時就已經提到了動作是具有目的性的,任何動作都是包含著特定的目的的,動作的目的不同,動作的具體內容與方式也相應不同。例如喝水。口渴的人,會拿起水杯咕嘟咕嘟一口氣喝個足;生氣的人,會喝上一大口,再重重的摔下杯子。正是由于發(fā)生的原因的不同,即“為什么”的不同,表現(xiàn)出來的動作的具體內容和方式也就相應有了變化。
另外,動作是具有兩面性的。演員處理動作時必須要搞清楚任務和目的之間的關系,不僅要完成動作,更要體現(xiàn)隱藏在動作背后的心理狀態(tài)。同樣用喝水舉例,在馮小剛的經典作品《不見不散》中,葛優(yōu)飾演的劉元在和徐帆飾演的李清開玩笑。當李清被劉元的玩笑惹惱后,為了掩飾心中的不愉快就是一個勁地大口喝水,以至一口氣喝下整整一大杯……而玩笑之后,劉元也一語道破李清的心態(tài)“女的生氣就愛喝水”??梢?,此時喝水不再是為了解渴,而包含了很多心理狀態(tài)的描述。
所以,目的不同,動作也不同,甚至動作時候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由此而引發(fā)的動作的頻率、幅度都千差萬別。這也是“為什么做”可以成為舞臺動作三大因素的一個重要的原因。
3.怎么做
“怎么做”是舞臺動作的最后一個要素,它所體現(xiàn)的是動作完成的主要內容和方式,而它又取決于“做什么”和“為什么做”這兩個因素的制約和影響。還是《不見不散》中的那個喝水的動作,李清之所以要大口喝完整杯水(即“怎么做”),原因就是和“做什么”和“為什么做”這兩個因素密切相關的。劉元那句“女的生氣就愛喝水”正是對“做什么”和“為什么做”的直接說明。
另外,“怎么做”還要和規(guī)定情境聯(lián)系在一起。任何動作的發(fā)生及發(fā)生方式,都是和人所處環(huán)境、時間、地點以及施動的對象是緊密相連的,動作不會脫離環(huán)境而存在。正如潭霈生先生所說,“對演員來說,只有把握任務所處的情境,才能深入體驗其特定的心理內容,準確地把握動作的特殊方式?!雹?/p>
綜上來看,動作的三要素是密切聯(lián)系,合成一體的,不能孤立而存在,一個符合藝術美的動作,必須是這三要素的綜合,缺一不可。
三、總結
戲劇是以動作表現(xiàn)思想與情感的藝術,動作也是演員表演的核心元素,而戲劇動作是由“做什么”,“為什么做”,“怎么做”三要素構成,那么演員在表演時,就要利用這三要素,通過合理的構思、有序的安排,創(chuàng)造出符合藝術規(guī)律的藝術的動作。就如羅曼羅蘭所說的那樣:“沒有行動與幻想的結合,就沒有偉大的藝術。”⑥
參考資料:
[1] [德]黑格爾,《美學》,商務印書館,1981年版
[2]《西方文論集》上卷,《論戲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版
[3]潭霈生,《“舞臺化”與“戲劇性”》,《電影藝術》1983年第7期
[4]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注解:
① [德]黑格爾,《美學》第三卷下冊,商務印書館,1981年。
② 《西方文論集》上卷,《論戲劇藝術》,上海文藝出版社,1963年。
③ [美]勞遜,《戲劇與電影的劇作理論與技巧》,中國電影出版社,1978年。
④ [德]黑格爾,《美學》第一卷,商務印書館,1981年。
⑤ 潭霈生,《“舞臺化”與“戲劇性”》,《電影藝術》,1983年第7期。
⑥ 戴平,《戲劇——綜合的美學工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