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歷史與社會課開講亦然。要想教學取得成功,不能不注重研究開講藝術。具體到課堂教學實踐,開講有以舊帶新、懸念引入、直觀導入、解題進入、情景表演、引用材料等藝術方法。
關鍵詞:開講藝術 方法摭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E 【文章編號】1002-2139(2009)-03-0031-02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做任何事情,起始階段的好壞,直接關系著它結果的成敗。電影電視前三分鐘若抓不住觀眾,應算不上成功之作;演講戲劇開場如不能挑起聽眾興奮神經,引起共鳴,使難以達到掌聲雷動之境。歷史與社會課堂教學的開講藝術也同樣重要。開講,如同整臺戲的序幕,倘若設計安排得有藝術性,就能牽引整個教學過程,收到先聲奪人的效果。因此,要使歷史與社會教學取得成效,就不能不研究開講藝術。
開講藝術,主要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功能:
1、集中學生的注意
開講是課堂教學的第一環(huán),也是首要的一環(huán)。如果在這一環(huán)吸引住了學生的興趣,把學生帶到要學習的內容當中來,也便集中了學生的注意。這樣,為教學活動的展開提供了一個十分有利的前景。
2、定向學生的思維
好的開講能很快地把學生引入對課文內容的探求,圍繞課文內容開動思維機器、積極思考。這樣,就能夠鉤引學生思維活動的方向,為教學活動的進行提供了一個非常有效的背景。
3、調控學生的情感
不同內容的文章,作者的感情也不同。開講時,教師動之以情,讓學生受到情緒感染,為全身心投入作好準備和醞釀。這樣,可以為學生接受知識以外的情感熏陶提供一個相當有益的場景。
在明確了開講藝術的重要性之后,接下來摭談的便是開講的幾種藝術方法。
教師每上一節(jié)課,都要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以及班級學生的知識經驗和接受能力,來找尋新課教學的最佳入口,以使課堂教學順利進入最佳態(tài)勢,收到最佳效益。
(一)以舊帶新。所謂以舊帶新,就是先引導學生復習與新知識有密切關系的舊知識,使學生從舊知識中產生對新知識的預測、想像,進而產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獲得新知識。這種方法符合學生的認識規(guī)律,簡單易行,是常用的導入法。在教學九年級第四單元第一課《置身于市場經濟》中《看得見的手》一節(jié)內容時,我設計了這樣一段導語:上節(jié)課時,我們曾一起學習了《看不見的手》,了解了“果農的誤算”產生的原因。農民生產經營,政府不應缺席呀。那么,當初政府部門應該采取那些調控措施,才會使果農免遭損失呢?……這樣做,即讓學生復習了與新課有關的舊知識,又把新的知識點牢牢烙印到學生心里,交給學生解讀這篇課文的鑰匙,便于學生把新知識納入到原有的知識架構當中去。
(二)懸念引入。所謂懸念引入,是指在新課開始時,根據教學的具體內容,提出矛盾和問題,造成懸念,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新的教學內容當中去。
這種方法,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形成學生對知識的自我需求,促進教與學的心理同步。在教學九年級第三單元第一課《人權的歷程》中《人權的足跡》一節(jié)時,正逢2008年的美國大選塵埃落定,奧巴馬當選為美國新一屆總統(tǒng),成為美國第一位黑人總統(tǒng)。我設計了這樣一段笑話: 我有一黑人鐵哥們兒,叫SANMU,一天他跟我說“下星期,我得趕緊回美國去”,我問他為什么這么急,他說他要趕在選舉前回,準備選舉,當美國史上第一位總統(tǒng),看他一本正經的樣子,我還真差點把他當成了曼德拉的嫡系傳人,我強作不笑,問他,那你當選之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他沒加思索就說\"把白宮變成黑宮。\"同學們白宮會變成黑宮?……那是為何呢?以此,來觸動學生的思維,為了解美國大選,認識美國的人權實質創(chuàng)設良好的心理氛圍。
(三)直觀導入。所謂直觀導入,就是借圖畫、照片、實物,結合語言描述導入新課。這樣做,可以利用直觀形象的優(yōu)勢,給學生留下清晰的表象,為感知、理解知識創(chuàng)造條件。同時,又可激發(fā)學生學習新課的濃厚興趣,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有效地發(fā)展學生智力。在教學九年級第三單元第三課《在法治的國家中》時,我先拿出自已去江蘇蘇州木瀆時所拍攝的,當年封建皇帝的圣旨照片給學生看,告訴學生這圣旨非同尋常,是封建帝國的最高指示,昭示的是圣上的意志,封建皇帝就憑這一道圣旨來統(tǒng)治社稷。然后再出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2004年3月14日修訂版),告訴學生現(xiàn)在我們就憑這一本憲法來治理國家。以這種方法,啟發(fā)學生仔細思考,深入探究專制國家與民主國家的區(qū)別:在專制國家中,國王是最大的權威;在民主國家中,法律是最大的權威。
(四)解題進入
題目往往是文章的眉目。一個好的文題對作品內容有著統(tǒng)帥靈魂的作用,具有畫龍點睛之妙。透過一篇文章的題目,有時就能窺見全文的奧秘,領悟到作者的良苦用心和精巧的構思意圖。所謂解題進入,就是通過解釋文章的標題來導入新課,同時,提出一些能揭示教學目的,突破教學重、難點的問題,促使學生思考。這樣,開門見山,有的放矢,重點突出。在教學八年級第二單元第一課《得天獨厚的大河文明》中的《尼羅河的贈禮》一課時,我設計了這樣一串問題:尼羅河的贈禮是什么?——尼羅河的贈禮就是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給尼羅河兩岸人民的是災難還是福音?——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帶給尼羅河兩岸人民的是福音。為什么呢?我們一起深入探究。問題簡單,學生容易回答。而這樣一組回答,既解釋清楚了題意,又把學生的思維引導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上去了。
(五)情景表演。所謂情景表演,是指教師根據課文的特點,抓住課文的典型動作、神情、語言等,只身闖入課文,或者讓學生化妝成文中人物,把它演示出來,巧妙地引入課文。這樣做,可以使語文課上得有聲有色,引人入勝。在教學九年級第二單元第二課《直面中國的人口、資源和環(huán)境問題》中的《環(huán)境亮起了“黃牌”》一節(jié)時,我事先讓所教班級的班長、團支部書記組織班干部、團員分別就河道水體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的情況做了調查。并根據調查得到的情況創(chuàng)作了《救救我們》的課堂劇劇本。劇情展示:人類肆意作為,讓“水”和“土”不斷地承重,最終,不堪忍受,發(fā)出“救救我們”的呼吁。這時,我這個老師擔當環(huán)境的角色“走進”課堂?!险n開始時,師生共同表演。這樣,以生動活潑的師生互動表演的形式,以形象化的身體語言,把劇中人物的形象——“水”和“土”——深深地植入到學生的腦海當中,使學生對我國當前所面臨的嚴峻的環(huán)境形勢有了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給學生講述我國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就比較順暢,容易讓學生接受了。
(六)引用材料。所謂引用材料,就是根據課文的具體內容,引用故事、詩詞、謎語、名言、時事新聞等來導入課文。在教九年級第一元第三課《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的《改革開放的年代》一節(jié)時,我告訴學生:新中國成立,人民翻身得解放,成了國家的主人。然而,建國后很長一段時間,主人很窮,管不了自己的吃和穿。為了吃飽穿暖,1978年,安徽省鳳陽縣梨園公社小崗生產隊——這個梨園公社最窮的一個生產隊——有18戶農民,冒著天大的風險,私下訂了一份將生產隊的田地包干到戶的生產契約。同時,用多媒體設備把那張留著十八個血手印的契約書照片投射到大屏幕上。這樣,先介紹背景,再引用并展示材料,揭示矛盾,啟發(fā)思考,對把握課文主旨,認識改革開放的年代里所發(fā)生變化以及發(fā)生這些變化原因,是十分有利的。
當然,開講藝術的方法很多,以上摭拾的僅是部分幾種。只要我們積極探索,勇于實踐,定能得出更多的方法。
參考文獻:
[1]《營構與創(chuàng)造——教學策略談》 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 1998年6月版
[2]《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初中歷史與社會》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7版
[3]《心理學》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199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