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09)-03-0028-02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在傳授語文基礎知識的基礎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體現(xiàn),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fā)點和歸宿。閱讀教學同樣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其教學過程是促進學生“自我發(fā)展”、“自我完善”的變化過程。在這過程中,教師是否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投入探究,是教學成敗的關鍵,也是學生語文素質能否提高的關鍵。
一、創(chuàng)設情境助理解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見,熱愛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強大的動力。學生有了興趣,才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主動地進行學習。我在語文課堂教學中采用多種方法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教學李煜的《相見歡》一文時,我先播放了一首與詩歌意境相同的《虞美人》這首歌,渲染了教學情境。動聽的音樂,色彩美麗的畫面,很快把學生的心給牽住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起來了。在此基礎上,我順勢引入本課:你喜歡歌中的哪一句歌詞?為什么?學生暢所欲言,但都被歌中那“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愁思所感動。接著我說今天我們再學習一篇意境相似的詩歌《相見歡》導入了本課。然后,我讓學生聆聽詩歌的配樂朗讀,初步感受詩歌的意境。接著,我放手讓學生自讀。為讓學生品味詩歌里的意境,讀出詩歌的韻味,我借助多媒體演示了配音樂、配畫面的范讀,并引導學生把自己想象成詩人,進入情境,自己在音樂聲中自由暢想詩人的感受,并進行品讀,想象著詩人的神情、動作、語言,這樣,一節(jié)課,學生入情入境,內心不斷掀起情感的波瀾,與課文產生共鳴,從而理解、感悟語言文字。學生在盎然的興趣中很自然地完成了本課的教學。
又如我在教學《紫藤蘿瀑布》時,因為,作者創(chuàng)作時的寫作背景離學生的生活時代較遠,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文化大革命的歷史背景,課前布置學生了解一些文化大革命事,搜集整理背景資料。教學時,通過多媒體在大投影屏上顯示出帶有背景圖畫的課題及作者。讓學生相互交流搜集整理的背景資料。再放一段反映文化大革命情況的畫面,最后設計一段導語導入新課。 這樣的課堂教學設計,引起了學生的情感體驗,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提高閱讀能力。
二、自讀、教讀相結合
自讀要求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獨立鉆研課文,理解課文。教讀要求教師對學生作必要的啟發(fā)、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并進行閱讀訓練。教讀帶動自讀,教讀是為自讀服務的。自讀既是教讀的基礎,又是教讀所追求的目標之一。
一方面,通過教讀,教師給學生以必要的講解、釋疑、示范和講評,引導學生積極思考,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和正確的閱讀方法。
另一方面,學生自讀能力的提高又強化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并給教師以信息反饋,從而使教師及時調整和改進教學內容、步驟、方法和進度,以促進教讀取得更好的效果。自讀和教讀是課堂閱讀教學相互聯(lián)系、相互作用的兩個方面,缺一不可。例如:在進行《皇帝的新裝》閱讀教學時,學生先進行自瀆,然后以“讀了《皇帝的新裝》,我看到了一位 ___的皇帝。(或大臣,或官員,或小孩,或百姓)?;蛘咦x了《皇帝的新裝》你讀懂了什么?說說你的理由。又如:在進行《我的母親》課堂教學時,先要求學生自讀課文,然后以“讀了《我的母親》,我看到了一位 ___的母親?!边M行說話練習。通過學生自瀆所獲得的知識進行概括,以達到初步理解課文的目的。然后通過教師的教讀,啟發(fā)、點撥和講解,引導學生讀懂課文并進行閱讀訓練。實踐證明,自讀與教讀的有機結合,是提高課堂閱讀教學質量的關鍵。
三、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
要使馬兒肯喝水,最佳的辦法是在草料中加鹽,不然就只能硬拉住馬頭逼其喝水。同理,千篇一律的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會使學生興趣索然。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千方百計地加鹽調味,要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以教材為載體,以訓練語言為主要內容,以優(yōu)化教學方法為手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的機會。
教學實踐中,根據(jù)教材特點、學生年齡特征和個性特點,我注重設計讓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如:我在教學《皇帝的新裝》、《變色龍》這類適合學生表演的課文時,我先讓學生把課文改編成劇本,然后在班上招聘導演,再由導演招聘演員。招聘過程中,不少學生根據(jù)自己才能踴躍報名。排練時,他們自制自備道具。經過精心排練,演出非常成功。表演時,學生把大臣、騙子的丑惡嘴臉表演的淋漓盡致。演出后,我組織學生評出最佳導演、最佳演員,讓他們談體會。學生對這樣的課堂教學很感興趣。通過表演、觀看,學生對課文中的情節(jié)、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
又如:在教學《禿鷹之死》一課時,面對的是一篇說明文,學起來沒有什么意思,比較枯燥乏味,于是我在課堂上設計了現(xiàn)場進行采訪的形式,讓學生分成幾個小組,給他們充分的時間讀書、討論、交流,然后讓學生扮演記者,進行現(xiàn)場采訪。在課堂上全部同學都參與到學習的過程中,既了解了造成禿鷹致死的原因,又認識了環(huán)保的重要性,還暢談了自己的學習感受。進行這樣的語文課堂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讓學生在全方位參與中學習,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了學生的參與率,使語文課堂生機勃勃,充滿活力。
另外,根據(jù)教材內容的不同,我給學生設計了各種各樣的不同類型的參與機會。在教學新聞、通訊單元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參與,也為了讓學生了解社會,關注人生,我布置學生搜集身邊有價值的新聞,也可以從網上下載。學生們興趣很高,有的把新聞打進了軟盤,有的制成了手抄報……。課堂上,我安排學生進行新聞發(fā)布,并談出看法。這實際也是在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實踐證明,優(yōu)化教學方法,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創(chuàng)造學生參與機會,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提高了學生的能力。
四、質疑問難巧點撥
學貴于思,思緣于疑。質疑是課堂教學結構的重要一環(huán),必須加強。大文學家巴爾扎克說得更具體形象:“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都毫無異議是問號?!倍畹闹腔鄞蟾啪驮谟谟鍪聠杺€為什么。學生的質疑問難,能使學生對教學活動更深入地參與。每個學生都有強烈的求知欲,課堂上急于找到自己讀書時碰到疑難問題的答案。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培養(yǎng)學生參與能力。
基于這一思想,我在教學實踐中,鼓勵學生質疑,教學一篇課文時,我先讓學生看書自學,并給學生指明學習方向。自學課文后,讓學生說出大概內容,有什么疑問,大膽讓學生質疑。如:在進行《變色龍》這一課的教學時,學生在自學的基礎上提出十幾個問題。問題提出后,我不急告訴學生答案,而是對本課重點知識進行巧妙點撥。然后,抓住學生提出的問題,組織學生共同探究。在探究中,不少問題得到解決。對那些學生無法解決的問題,由我啟發(fā)學生理解。這樣全體學生都積極參與學習活動,每個學生的自學能力、邏輯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鍛煉。對那些也想質疑,但由于不會自學,缺乏思考能力,提不出問題的學生,我根據(jù)他們的情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新舊知識的聯(lián)系,調動他們思維的積極性。
五、“授人以漁”享一生
古人曾指出:“授人以魚,只供一餐。授人以漁,可享一生。”為此,教師只有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并能選擇和適用恰當?shù)姆椒ㄟM行有效的學習,才能有效提高學習能力。學法指導一般有:緊扣教材特點,指導學法;注重學習過程,概括學法;教師典型示范,展示學法;舉一反三,遷移學法。
閱讀教學中,我根據(jù)教學內容的不同,教給學生多種學習方法。如在教學說明文時,我教給學生說明文的知識點,學習這種文體的方法、規(guī)律。具體方法:找對象——抓特征——明方法——析語言——理順序。讓學生用學到的方法獨自去學習其余的課文。教學議論文也是這樣,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議論文單元所選文章中的論點的提出、文章的結構有很多相似、相同的地方。只要講清規(guī)律,學生就比較容易掌握閱讀方法。例如:講授課文《白楊禮贊》時,課文開頭先交代在什么情況下被“物”所感,接著,淋漓盡致地寫出“物”的特征,最后展開聯(lián)想,以物喻人,揭示物的象征意義。格式為:引言——狀物——展開聯(lián)想。學完本文后,幫助學生學習、歸納、總結學習方法。我讓學生獨立分析《石榴》這篇課文,運用課上的學習方法,舉一反三,這樣學生掌握了這類課文的學習方法,達到了“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使學生終身受益。
總之,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一項細致而復雜的工程。語文教師只有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注重課堂教學設計,千方百計地為學生創(chuàng)造參與機會,使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實踐,主動探究,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