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4年(清光緒十年)的京通電報工程相當?shù)驼{(diào),尤其是當工程接近北京的時候。(需要說明一下,本文中的電報是有線電報的簡稱。)電報線在通州至東便門段是架空明線,進入東便門后下潛至護城河底——水下電纜,到達崇文門后,以“不似觸目”的方式登陸——使用區(qū)別于標準規(guī)格的“極細銅線”和“特制紅漆木桿”。此時,關于電報的爭論仍在北京城內(nèi)繼續(xù),工程的格外低調(diào)顯然是為了照顧保守人士的神經(jīng)。
這場電報之爭始于此前的20多年。最早的關于建設電報的呼聲來自洋人。1859年,法國欽差給恭親王寄了一臺電報機,被恭親王“以為無用相卻”。彼時,連接英國和歐洲大陸的水底電纜已經(jīng)開通,穿越大西洋的電纜也在醞釀中,電報在全球貿(mào)易網(wǎng)中擔當重任。而中國的信息傳遞仍然處于“馬上飛遞”階段。北京與廣州之間的通信,按照普通驛傳速度需要30—35天;以“五百里加急”需16~19天,至于有可能導致跑斃馬匹的“六百里加急”甚至“八百里加急”(所謂的“廷寄”標準),從廣州驛傳至北京的時限為32天(茅海建《天朝崩潰》,劉文鵬《清代驛傳及其與疆域形成關系之研究》)。在水路方面輪船參與了郵遞??枯喆瑐鬟f的上海至京師的通信需要6~7天。 (光緒六年李鴻章奏折)
爭論了二十年
一封發(fā)自巴黎的電報由雅加達轉到北京,“它從巴黎到雅加達只用了兩天時間,可是從雅加達到達我這里(北京)卻花了整整14天?!薄爸两耠妶筮€不能直達北京,這是多么令人遺憾的事啊。(《赫德通信集》)
將中華帝國,尤其是帝國首都納入全球電報網(wǎng)的要求變得“極為必需,而且重要”(美國國務卿給美駐華公使的訓令)。1862年,俄國公使提出“照會”,要求架設從京師到天津的電報線,并在1865年的冬天,由來自俄國的技師在俄駐京使館架線安機,請清朝大員們前來參觀,并提出在北京與恰克圖架電報線的要求。盡管參觀過電報的官員普遍表示欣賞,但對“讓電報登陸中國”卻一致反對——擔心外國人因承辦電報而搶占通訊先機,或是以電報為媒介,散布對政府的不利言論,擔心由于民間毀壞電桿電線而引發(fā)國際官司,擔心電線對風水和王氣產(chǎn)生負面影響。
讓我們回到京通線建成的1884年,在這個時間節(jié)點上,北京真正成為了全球電報網(wǎng)的一端。此前,上海,天津曾先后代理過北京的電報業(yè)務。1881年,曾紀澤在圣彼得堡與俄國談判伊犁問題,他給總理衙門的電報先到上海,再由輪船或驛遞傳至北京。而1881年~1884年京通線投入使用前(此時正值中法戰(zhàn)爭),由龍州(現(xiàn)廣西南部)方面來的電報也是先到天津再驛傳到北京(津滬電報線于1881年年底正式開放營業(yè))。
崇文門的“蘇伊士”
電報作為實體進入了北京。極細的銅線開始切割北京的天空,電桿上的紅漆除了擁有所謂的“辟邪”力量之外,也提醒了市民,“勿動,此乃官產(chǎn)”,這些電桿和電線由九門提督派兵分段看守。按《北京志’電信志》的說法,最初,北京僅有幾部手鍵一聽抄的人工莫爾斯臺式電報終端,可以隨處安放,無需市電供電,普通房間里安裝一兩條外線即可通報。因此早期的電報局(所)多為騰挪或租賃的房舍。專收官電的官電局設在泡子河的呂公堂(現(xiàn)北京火車站一帶),收發(fā)商民電報兼收官報的商電局設在喜鵲胡同(現(xiàn)崇文門外喜悅胡同),電報局仿照商店的形式設有柜臺對外收發(fā)官商電報,商電局因為有發(fā)報業(yè)務因此比官電局多設一個柜臺。
電報在中國的使用曾被認為是與蘇伊士運河通航具有同等重要意義之大事。對于政府和在京的商家來說,北京的電報局也成了連接京師與全國乃至世界的運河。盡管這條運河并不能做到時時暢通。發(fā)報是按照電報重要性排序,不重要的商報有時要排兩天的隊才能發(fā)出。
按照中國電報總局的規(guī)定電報局“每日早七點鐘開至晚十點鐘”,但電報局的員工可能由于戰(zhàn)事而“日夜值班,刻無暇冕”(光緒十一年李鴻章奏折)。電報局的員工會因稽延、錯報和漏報受到處分,官電局在處理這些問題上尤為嚴厲。盡管如此,電報局的職位,尤其是報生及其以上的職位,由于能按年份升遷或加薪,對時人充滿誘惑。進入民國后,郵電連同鐵路、銀行、海關被冠以“四只金飯碗”的美稱。
至于收報,接到的電報經(jīng)譯電處理后,由專人步行投遞到戶(直到1929年才改用自行車代步)——當時的電報用戶主要為官衙和大商號。很多大商戶為了及時收到電報會派人到電報局等待領取。1907年,北京電報中心局在東長安街建成后,電報的投遞范圍是以北京東長安街報房為中心,方圓約5公里的區(qū)域,超過這個范圍需要加收每公里銀元2分的費用。
電報和市民生活的距離
按照1894年的收費標準,國內(nèi)普通電報資費為同府每字銀元0.05元,同省銀元0.10元,省際每隔一省加收銀元0.02元。而國際電報,根據(jù)中國官督商辦電報總局與丹麥大北電報公司和英國大東電報公司在1887年簽訂的三方合同,由中國發(fā)往歐美各國(俄國除外)的電報,每字5.5金法郎。而清末,民信局跨省送信的收費標準是20~200文。一文也就是一枚銅錢,而當時的1銀元可以兌換1000多枚銅錢。用200文只能從北京向山東發(fā)一個半字的電報。
因此,電報并非普通市民的選擇。對于政府來說?;ㄙM較電報低廉的驛傳也仍有價值。驛傳和一個全長4萬多華里,遠至朝鮮、恰可圖(現(xiàn)蒙古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和迪化(現(xiàn)烏魯木齊),經(jīng)人工轉報可以通達全國各主要城市的電報網(wǎng)并存了很長時間,對于不那么急的“照例尋常事件”,政府仍然用驛傳來投遞“以節(jié)靡費”。
新聞 度充當了電報和市民生活間媒介?!渡陥蟆窂?882年開辟了“本報電音”專欄,刊登新聞電報。當年10月24日,順天鄉(xiāng)試發(fā)榜,《申報》駐京“訪報人”連夜將江浙皖三省士子中榜名單送往天津,當時津滬電報線已經(jīng)開通,榜單經(jīng)電傳至上海,于10月25日見報,從而引起轟動(《電報與近代報業(yè)》劉磊)。1890年后,電報局增設了半價新聞電報的業(yè)務。實際上是電報以及其后的通訊技術,讓報紙具備了前所未有的新聞性。1913年,宋教仁案發(fā)生后,北京政府要求各地電報局不許拍發(fā)相關電報,也可以作為電報對新聞所作貢獻的注腳,還有研究者喜歡提及的關于電報對文化的作用,按字收費的電報幫助清朝大員去掉了公文的冗詞和贅句,一種區(qū)別于舊公文的新文體“電牘”出現(xiàn)了,在“電牘”中四六駢文和咬文嚼字的現(xiàn)象大大減少。
(責任編輯 劉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