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呼喚新的語文課堂,學生需要新的語文課堂,而新的語文課堂具有動態(tài)生成的特點。只有在生成性的語文教學與課堂中,學生才能得到有效發(fā)展,得到全面提高。
一、語文教學的有效生成
課堂教學不是完全根據(jù)教師的事先預設按部就班地進行的,而是充分發(fā)揮師生雙方的積極性,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教師、學生的思想和教學文本不斷碰撞,創(chuàng)造火花不斷進發(fā),新的學習需求、方向不斷產(chǎn)生,認識和體驗不斷加深,這就是生成的課堂教學。那么,我們的小學語文教學應如何有效地生成呢?
1 生成新的疑問
古人云:“學貴有疑?!薄皩W起于思,思源于疑?!币墒撬贾?,質疑是探索新知識的開始,也是探求新知識的動力。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機會,讓他們生成新的疑問,并引導他們去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2 生成新的行動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之一是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我們要把自主、合作、探究與有意義的接受性學習結合起來。為了探究問題的答案,學生往往會與同學一起合作討論,或者自己動手去開展綜合性學習,通過各種途徑搜集資料。這就促成了學生生成新的行動,有利于學生獲取新的知識。
3 生成新的思想
兒童賦有天真的想象,假如老師為學生搭建一個舞臺,他們的思想將獲得解放,從而碰撞出新的火花。課堂教學中大量的事實表明,我們往往對學生管得太死,而我們的種種不放心和不放手,最終將導致學生思想翅膀的退化而永遠不能高飛,那將是中國教育的悲哀,也是我們民族的悲哀。因此,在語文課的教學中,老師應該積極地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教給學生思考的方法,讓學生的思維天馬行空地馳騁,從而生成新的思想。
4 生成新的價值
教育的本來意涵就在于提升人的內心力量,完善人的心靈狀態(tài),崇大其精神向度,美善其生命境界。語文教學就是要立根培元、務本樹德。自然而然地,價值引導成了小學語文教學中重要的內容之一。
例如在教學《地震中的父與子》時,教師分別呈現(xiàn)了三種不同的結局,來促使學生對課文中的“偉大的父愛”作深入理解。第一種結局:這位父親不顧其他父親以及警察的勸阻,堅持在地震后的廢墟中徒手挖掘38小時,最終拯救了自己的兒子和其他14個孩子(課文原文)。第二種結局:這位父親最終找到的只是兒子血肉模糊的尸體。第三種結局:這位父親最終不但沒有救出自己的兒子,反而引起爆炸犧牲了自己的生命。
第一個結局是人們希望看到的,是圓滿的結局,這樣的結局使學生的感受、意見“高度”統(tǒng)一,學生毫無例外地談到對這位父親的敬佩:堅強、堅持、堅守信念。當結局改變以后,學生的想法有些動搖了,但最終學生還是努力為原先已經(jīng)建構的認識尋找理由:不論結局如何,這位父親堅守信念、置自己生命于度外拯救兒子的過程足以證明他的偉大。當?shù)谌齻€結局殘酷地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時,學生的觀點分化了:有的堅持認為這位父親是了不起的,因為這位父親不顧個人安危,執(zhí)著要和自己的孩子永遠在一起;而有的學生開始認為這位父親不夠理智,做出的只是無謂的犧牲。在爭論中,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和重構,實現(xiàn)了對文本和人生深層意義上的思考。
二、語文生成性教學中教師引領的策略
1 精心預設是課堂動態(tài)生成的基礎
課堂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同構共建,融為一體,這要求我們應當為生成性教學去尋求靈活的預設,讓預設去促進有效的生成。教師對課堂教學的預設不是為了限制其生成性,而是為了使這種生成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性。我們的備課要從著重于教師的“教”走向學生的“學”,更多地為學生的“學”而預設:預設學生會提出什么問題、喜歡什么樣的學習方式、生活有怎樣的體驗、解讀會有哪些感悟、探究會有哪些答案、練習會出現(xiàn)什么錯誤……在此基礎上教師怎樣肯定、鼓勵、引導、矯正等等。
2 多維互動是拓展動態(tài)生成的鑰匙
傳統(tǒng)的課堂,教師是知識的支配者、控制者和傳授者,學生是“認知體”、“知識的容器”,教學活動是單向的、封閉的,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問,學生答。而動態(tài)生成的課堂中,教師應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合作者和促進者。教學的過程是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學生與學生的互動,教師可以成為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可以變成教師式的學生。互動,對學生來說意味著主體性的體現(xiàn),個性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造性的解放,對教師而言意味著與學生真心交流,彼此溝通,分享快樂,共同成長。
3 課堂反思是動態(tài)生成的有效途徑
課堂生成是一個個鮮活的生命體在活動過程創(chuàng)造出來的教育資源。教師要在課堂上引導學生不斷地反思,促使他們從新的角度,多層次、多側面地對課文內容進行全面的分析與思考,從而深化對課文的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并進而生成新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