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地方民間工藝,青田石雕自成流派,細膩精巧,形神兼?zhèn)?。石雕藝人根?jù)石料的特點因材施藝,以絕妙的造型技藝,顯示了青田石雕藝術獨特的魅力。
[關鍵詞]鏤雕 石雕 石料
青田石雕藝術始見于六朝,唐、宋時期有較大的發(fā)展。到清代,青田石雕技藝有突破性進展,青田石雕借鑒了玉石雕的制作工藝,運用“因材施藝”、“依色取巧”的技藝,并發(fā)揮青田石自身的“可雕性”優(yōu)勢,開創(chuàng)了“多層次鏤雕”的新工藝。這是青田石雕的一大特色,其精致入微的刻畫和豐富層次的處理是其他玉石雕刻難以做到的。
一、青田石雕鏤雕的藝術
青田石雕的工藝流程大致分為選料布局、打坯戳坯、放洞鏤雕、精刻修光、配墊裝墊、打光上蠟等六道程序。一件作品一般自始至終由一人完成。
青田石雕的表現(xiàn)手法,從形式分有圓雕、鏤雕、浮雕、線刻等數(shù)種,以圓雕最常見,而以鏤雕最具特色。鏤雕是圓雕中相對獨立的雕刻技法,適合360度的全方位雕刻,而不是正、反兩面,因此常與圓雕或其他技法相結合,使雕刻作品更富表現(xiàn)力。
鏤雕的石料必須質細性純,尤其是鏤空部分,更不應有裂紋和高度的砂格,否則容易造成斷裂。鏤雕使用的工具,除一般雕刻刀具外,還需要特制的長臂鑿、扒剔刀、鏟底刀、鉤型刀,以及小鋸刺等專用刀具。由于鏤雕內部景物的用刀受到空間的很大限制,只能依靠擴大入刀方向的方法來克服操作上的困難,所以鏤雕景物的設計要求最好是多面透空。一般來說,透空的方向愈多,空洞愈密,鏤雕就愈易,效果也就愈佳。鏤雕的程序是“先外而內”,待外層景物及其他襯景的打坯、鑿坯工序全部結束之后,才能進行鏤雕。在鏤雕中必須掌握好分寸,既要使作品“空”又要使作品“牢”。
浮雕是在石料上面雕刻,使物象凸起的雕刻技法。它與圓雕最大的區(qū)別是,浮雕只從前方位(或兼顧到左、右方位)表現(xiàn)物象的“半立體感”,后方位或貼在石料上,或根據(jù)石料層情況簡略雕刻。要凸起物象,自然要鏟去非物象的部分,如果鏟去非物象部分的深度淺,那凸起的物象就也淺,這樣的雕作就稱為淺浮雕,反之則稱為高浮雕。高浮雕比較接近圓雕。
在浮雕作品中,保留凸出的物象部分,而將背面部分進行局部或全部鏤空,就稱為透雕。透雕與鏤雕、鏈雕的異同表現(xiàn)為三者都有穿透性,但透雕的背面多以插屏的形式來表現(xiàn),有單面透雕和雙面透雕之分。單面透雕只刻正面,雙面透雕則將正、背兩面物象都刻出來。不管單面透雕還是雙面透雕,都與鏤雕、鏈雕有著本質的區(qū)別,那就是鏤雕和鏈雕都是360度的全方面雕刻,而不是正、反兩面,因此鏤雕和鏈雕屬于圓雕技法,而透雕則是浮雕技法的延伸。
基于鏤雕的難度很大,所以從石料挑選、雕刻程序、表現(xiàn)手法等,青田石雕都與其它雕刻有所不同:
不同的材料有不同的特點,不同的特點造就了不同的技藝。譬如壽山石質地溫潤,色彩斑斕,柔而易攻,以圓雕和薄意揚名:雞血石色彩鮮紅,適宜慢打細磨,宜做圓雕:玉雕材料雖有豐富的色彩,但質地堅硬,難以鏤雕出豐富的層次:木雕因材料粗脆,且色調單一,只宜于圓雕和浮雕:牙雕因材料色調單一,不能雕刻出豐富多彩的作品,青田石色彩淡雅而不失華麗,溫潤細膩,硬度可人,行刀脆爽,既可巧取俏色,又能精雕細鏤,兼?zhèn)淞艘陨细鞣N材料的優(yōu)點。材料的獨特性產生了青田石雕獨門的造型技藝——鏤雕,使青田石雕于其他雕刻不同。
二、青田石雕鏤雕的程序關鍵
青田石雕工序上來講,首先是選料布局。石料是青田石雕作品的物質基礎,“巧婦難為無米之吹”再高明的藝人若無好石料也難以雕出好作品來。所以選料是至關重要的。大致可分為按料選題和按題選料兩類。
按料選題:青田石雕和一般繪畫雕塑相比。既有選擇題材、經營位置、刻畫形象的共性,更具有受到既定物質材料強烈制約的個性。所以青田石雕從布局開始就要“因材施藝”,面對石料,橫擺斜置,仔細觀察,反復構思,當石料與腦中的靈感圖象相吻合,產生創(chuàng)作;中動時,才揮錘握鑿,確定作品雛形。
按題選料:先有主觀構思,然后再尋找合適的石料。如從作品的要求方面考慮:雕刻人物方面題材需石色純凈無暇,花鳥題材的石料需絢麗多彩,山水題材的石料最好是形態(tài)突兀多變等。作品布局要求別出心裁,別開生面,最忌拾人牙慧,落入俗套。故布局對石雕作品成敗及藝術價值高下至為關鍵。
其次是放洞鏤雕,這是一道花時最多、技藝最復雜的重要工序,作品外層的多余部分,主要靠打坯戳坯時鑿除,實體本身的空間以及里層的豐富層次,只有靠放洞鏤雕才得以實現(xiàn)。放洞是為了為了給鏤雕創(chuàng)造條件。放洞得當,可以使作品形態(tài)確切,疏密得體,層次豐富,玲瓏剔透,精巧耐看,嚴密堅實。放洞一般都在景物本身的間隔和景物與景物之間進行。青田石雕十分重視放洞,并在“放洞”上積累了十分豐富的經驗。
鏤雕是放洞的繼續(xù)和深入。放洞在石料上留下了許多大小不同的規(guī)則的圓洞,而鏤雕則是改造圓洞,使圓洞成為實體之外的形態(tài)多變的空間??臻g和實體互為依存,空間越具體。實體越顯露。必要的空間都鏤雕出來了,實體的造型也就完成了。所以,有人把雕刻的過程概括為“運用減法,求得實體”。
三、青田石雕鏤雕的技藝特色
鏤雕是青田石雕最具特色的技藝,它主要應用與山水,花卉等作品。鏤雕可分單面鏤雕,透空鏤雕和立體鏤雕。
青田石雕中許多作品都是呈扁形,前后狹,左右闊。正面精雕細刻,背面略而不刻,僅供單面觀賞,這樣既符合了人們的欣賞習慣,又省工省料,便于藝術處理。藝人集中精力鏤雕好正面的景物,使其層次豐富玲瓏剔透,而將背部的石料有的雕刻成屏風,有的雕刻成高山,巖石,剛好成為前景的“體身”(依托)。如石雕書夾,插屏,普通山水,花山,葡萄山都屬此類。有的大型作品,如楊楚照、周百琦、張愛廷、朱寶照合作的《渡過金沙江》,張愛廷的《毛主席視察大江南北》,由于場面大,景物多,也用于單面鏤雕法作了巧妙處理。
透空鏤雕是在“體身”上鏤出一些大洞,把“體身”變成太湖石的樣子(只透無皺)。這樣,一方面便于鏤雕,以表現(xiàn)極為豐富的層次:另一方面給人以“透氣”感,能使視線透過景物,穿過“體身”,感受到縱身空間,使作品更富于立體感。如張愛廷大師的《豐收》,不僅三個小孩的形象雕刻的生動活潑,而且把如意、魚、荷等吉祥之物有機組合在一起,使作品寓意吉祥,造型豐富生動,充滿大氣通透之感。
在立體鏤雕的作品上,已不覺“體身”的存在。把整片的“體身”化成了局部存在的巖石,樹樁。這些巖石,樹樁雖有“體身”的功能,但它本身的造型是完整的,已成了作品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周金莆大師的《瓜熟香沁》。幾條黃燦燦且透亮的絲瓜把收獲的喜悅浮溢而出,寧靜的花朵和泛青的葉子仍然在陳述著新一輪收獲的過程。該作品材料為黃金耀,全立體的鏤空和細膩的刀法和諧相融,輪廓優(yōu)美,色彩艷麗,主題明確,無不給人以清亮、華麗的感受。這類作品雖然在欣賞面上有主次之分,但在雕刻時四面都要精心雕刻,使每一個面都能給人以不同的美感。
在石雕工藝中,即使物質材料相近,也因地域之不同,而呈現(xiàn)出各不相同的地方特色。如福建壽山石雕向以薄意、圓雕見長,50年代以后,才“發(fā)展了透雕、鏤空雕和鑲嵌等新技法”。從比較中可見青田石雕的技藝特色是:因材施藝、形象逼真、鏤雕精細、層次豐富。
我在創(chuàng)作實踐中認為,有幾點石雕鏤空技藝很值得注意:首先是取勢造型,依照石料的自然形態(tài)進行構思與構圖。著眼于對石料形態(tài)的利用,而盡量不作過多的改動。這樣既可以充分利用石料,又可從石料自然形態(tài)中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新穎的作品來。
第二是依質布局,觀察石料質地,揚長避短,依據(jù)石質進行構圖。石質主要考慮凍石、硬釘、裂紋。石質上好的凍要加以充分的利用,而難以行刀的硬釘,應用“去、避、用”三法去處理。
第三是放洞,放洞是鏤空的基礎。放洞中要注意洞向。避裂,防敗洞。洞的方向,要控制前后對穿的透洞,才不致一目了然,缺乏回昧。在石料的裂紋處,要盡量避免放洞,以防石料斷裂、崩碎。還要注意防止出現(xiàn)敗洞。如在不該放洞的部位而誤放的“死洞”,洞沒放好而誤傷作品實體的“傷洞”等等。 第四是運用交叉雕刻法,這是鏤空技術中難度最大而且又必須掌握的一門技術。作品中的山脈云霧、波浪、飄帶、花草、樹枝葉等,往往都交叉在一起,必須層層深入,才能達到藝術效果,如“九龍盤”的雕刻,九龍飄舞環(huán)轉。上下交叉在一起。必須采用交叉鏤空技法才能完成創(chuàng)作。
四、結語
因材施藝、鏤雕精細,顯示了青田石雕的高超技藝及特有的工藝美。但是,在運用鏤雕技藝時必須適可而止,切忌濫用。鏤雕是表現(xiàn)手段,是技術,是為了表現(xiàn)藝術構思服務的。一味追求鏤雕精細而缺少藝術內涵的作品,難以脫離俗氣、匠氣,只能是一件平庸之作。為此。既要傳承傳統(tǒng),又要在傳統(tǒng)的基礎上有創(chuàng)新之想。勇于吸收同類雕刻的先進理念和技法,青田石雕藝術才能不斷地推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