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學習指導標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缺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遇到一系列的問題。了解高中生的學習需求,依據(jù)中外教育理論界不同教育理論研究者對教學涵義的分析,借鑒國外先進經(jīng)驗,應對新課改,學校應注意研制學生學習指導標準,以期促進新課改健康發(fā)展。
[關(guān)鍵詞]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學生學習指導標準
[中圖分類號] G633.3[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 1008-004X(2009)04-055-03
2008年全國所有的省、市、自治區(qū)全部進入了高中新課程,我們的目光更多地聚焦在教師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上。教師是教學的主導,我們必須關(guān)注。與此同時,也不能忽略學習的主體——學生學什么、怎么學。無論是在教學實踐中,還是在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的理論分析中,都不能忽視這些問題。
一、存在的問題
1.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是給教師的指導方針,具有宏觀性、抽象性特點。據(jù)了解,理論性過強是很多教師憂慮和反感的問題,那么學生呢?能對它有所理解的就更少了,即使有一些理解也是不完整、不系統(tǒng)的。教師不會讓學生花費幾個學時去學習新課標,即使學習了也沒什么效果。學生的學習是具體的學習行為,需要具體有效的指導。所以,要貫徹高中語文新課標,必須加強對學生學習的實用指導。
2. 據(jù)調(diào)查,目前所謂的“學生的學案”其實是教師教案的翻版,至今還沒有適合學生學習的權(quán)威性輔導用書。有些資源可能適合教師教學,卻不一定完全適合學生學習。有人說教師確定了教什么,學生自然就知道學什么,即學生跟著教師的指揮棒轉(zhuǎn),教師跟著高考的指揮棒轉(zhuǎn),這似乎有些道理。但是,是否教師明白了怎么教,學生就一定明白了怎么學呢?我想不是。怎么學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問題,新課改也應關(guān)注學生怎么學的問題??梢哉f,以往的中學教師乃至新課程改革過程中的所有教學中,我們給學生提出的一系列要求,制定的一連串目標,其中缺少的就是沒有一個系統(tǒng)的行動指南。因而學生學習指導標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缺位,致使學生學習的目標不明確,學習需求不能得到滿足,主體性也就難以得到真正的發(fā)揮。
高中語文新課標的必修課程在設計上提出“要突出課程的基礎(chǔ)性和均衡性。學生通過必修課程的學習,應該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養(yǎng)和較強的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在語文的運用、審美和探究等方面得到比較協(xié)調(diào)的發(fā)展”[1]。 那么,什么是“課程的基礎(chǔ)性和均衡性”,如何體現(xiàn)和突出這些基礎(chǔ)性和均衡性,設計中并沒有具體解釋。高中語文新課標提出在高中設置選修課,并實施學分制,這是一個很有創(chuàng)新性的指示航標,但是把握不好也會事與愿違。原因是新課標對于選修課的具體實行并沒有詳細的指導,比如按照課標提出的選修課的課程目標,學生達到什么樣的標準;又如“選修課程設計五個系列:詩歌與散文;小說與戲??;新聞與傳記;語言文字應用;文化論著研讀。每個系列可設計若干模塊。學校應按照各個系列的課程目標,根據(jù)本校的課程資源和學生的需求,有選擇地設計模塊,開設選修課。對于模塊的內(nèi)容組合以及模塊與模塊之間的順序編排,各學??梢愿鶕?jù)實際情況靈活實施。課程的具體名稱可由學校自定”[2]。這就更有必要設計學生學習的指導標準,把選修課程的模塊如何設計、怎樣學習才能符合5個系列的要求說得讓人清楚明白。
3. 課程目標的設置從原則上說是為了讓實踐者據(jù)此知道該如何去做才能達到標準而制定的,但是高中語文新課標恰恰沒能做到這一點。新課程標準把課程目標分為5個方面“積累·整合”、“感受·鑒賞”、“思考·領(lǐng)悟”、“應用·拓展”和“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但卻沒有具體告訴閱讀者該如何實行。比如“積累·整合”中這樣設定課程目標:“能圍繞所選擇的目標加強語文積累,在積累的過程中,注重梳理。根據(jù)自己的特點,揚長避短,逐步形成富有個性的語文學習方式。了解學習方法的多樣性,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據(jù)需要,采用適當?shù)姆椒ń鉀Q閱讀、交流中的問題。通過對語文知識、能力、學習方法和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方面要素的融匯整合,切實提高語文素養(yǎng)?!盵1]至于語文學習的基本方法是什么,如何整合各種要素,在課標中沒有具體的說明。
二、原因分析
首先,從高中生的身心特點來看,高中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有一定的學習需求。他們的學習需求有出于自發(fā)和本能的需要,也有社會化的高層次的需要,但仍帶有隨意性、自然性、自發(fā)性,需要很好地引導。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人的內(nèi)心里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總想感到自己是發(fā)現(xiàn)者、研究者、探索者。但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這種學習需要往往被我們的教師所忽視、冷落甚至扼殺,教學愈來愈脫離學生的內(nèi)在需要,學生遭受了過多的挫折和失敗?!爱攲W生失去樂趣和自由而淪為肉體和精神的苦役,當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的大多是消極體驗,厭學必然接踵而至”[2]。于是,學生的學習需求就消退了或弱化了,就會處于潛在的睡眠或半睡眠狀態(tài)。
其次,從教學的概念來分析,對于教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中外教育理論界對“教學”一詞進行了多年的研究,形成了這樣幾種有代表性的觀點:1. 所謂教學,乃是教師教、學生學的統(tǒng)一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技能,同時,身心獲得一定的發(fā)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王策三)2.教學是教育目的規(guī)范下的、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一種教育活動。在我國,教學是以知識的傳授為基礎(chǔ)的,通過教學,學生在教師有計劃的、有步驟的積極引導下,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技能,發(fā)展智力和體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發(fā)展的個性。(王道?。?. 教學過程,就是教師和學生之間有目的、不斷變化的相互作用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解決受教育者的教養(yǎng)、共產(chǎn)主義教育和一般發(fā)展的任務。4. 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共同活動。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計劃的指導下,積極主動地掌握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發(fā)展能力,增強體質(zhì),并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從以上對教學含義的論述,可以發(fā)現(xiàn)這些理論具有以下共同點:其一,教學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邊活動,既離不開教師的教,也離不開學生的學,否則,就成了教師或?qū)W生的單邊活動。其二,教學是教師指導下的學生的學習活動,是有目的、有計劃的認知活動。
所以說討論教學我們必須兼顧教和學兩方面,學生學會、會學是教學的宗旨。教的目的就是要不斷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達到能獨立自主地學,即所謂“教是為了不教”。如何達到“不教”?就是學生明確學習的目標,掌握學習的方法,能自主地學習。無論是教學中的學習,還是學生為配合教師上課而進行的預習、復習與獨立作業(yè)等自學活動,都是如此。
三、經(jīng)驗借鑒
20世紀80年代以來,眾多國家已經(jīng)關(guān)注高中教學并進行改革:
2001年7 月,瑞典全國教育委員會出版了《學習計劃手冊:高中的學習計劃目標、結(jié)構(gòu)、核心學科和課程目錄》,規(guī)定了每個學習計劃的培養(yǎng)目的和目標。
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拉德納高中是一所四年制高中,學校在每年冬天將四年課程規(guī)劃小冊子發(fā)給學生、家長和教師,小冊子中有詳細的課程編號、課程名稱、學分數(shù)、時間、修學年級和總體要求等,用以幫助學生選擇課程。學生在4年學習期間至少修滿22.5個學分才能獲得畢業(yè)文憑(美國高中的最低學分要求一般在22~23個學分之間),其中英語占4個學分。英語課程除了要求所有學生每年必須獲得1個學分外,還包括“選修”和“人文學科”學分課程。這些課程有:可以建議那些具有額外能力的學生學本年級的榮譽課程(9年級榮譽英語,編號150; 10年級榮譽英語,編號152;11年級榮譽英語,編號154;12年級高級英語,編號156。各為 1個學分);為被確認為有天資者開設的跨學科榮譽課程(全球問題,編號180;21 世紀的觀點,編號190;高級英語和高級歐洲史研討,編號200。各占2 個學分);學生還可以選修下列課程:電視寫作、影評、新聞學、創(chuàng)作,但不算作英語學分。這些文件都給了學生行之有效的指導。
再來看一下被公認為“最好的標準之一”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公立學校母語課程標準(9-12年級)是如何描述的:“3.0對文學作品的感知和分析;3.1對適宜于本年級水平的記敘性分析;3.2分析一篇選文中如何用主題和旨意來表達一種生活觀的方式,用作品中提供的證據(jù)論證自己的看法;3.3分析如何使用反語、語氣、語調(diào)、作者特有的風格和語言的聲韻達到修辭或美學的具體目的;3.4分析詩歌如何運用想象、擬人、修辭、聲韻激發(fā)讀者的情感?!蔽覀兊恼Z文新課標類似內(nèi)容的描述是:“一、必修課程閱讀與鑒賞: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xiàn)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關(guān)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盵1]兩相對比我們可以看出,我們的課標還不夠?qū)I(yè),所以,我們很有必要研制學生學習指導的具體標準。
四、實施建議
應依據(jù)《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制定學生學習指導標準,我們一定要注重標準制定的原創(chuàng)性。考慮到各地的實際情況即我國特有的地域差異,標準的制定應做到既能滿足東部發(fā)達地區(qū)實際情況需求,同時也應注意到西部相對落后的實際。針對東西部的差異來開發(fā)兩套標準,具體而言應做到以下3點:
1. 整體規(guī)劃。確定語文學科所需要的資源框架??梢园凑针A段性的大框架建設,各年級、各學科可根據(jù)本學科特點靈活掌握。
2. 難度規(guī)劃。按照階梯狀對不同程度的學生提出相應的要求,明確告訴學生必須掌握的、能力提高的和知識拓展的要求各異。
3. 各科具體指導。按照學生學習習慣(學習前、學習中、學習后)的順序,明確提出要求。使學生學習既有明確的目標,又具成就感和內(nèi)驅(qū)力。
學習指導標準的制定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隨著人們對高中語文課程改革的關(guān)注進一步增強,會有更多的人注意到這個問題。只有這樣,開發(fā)的標準才有生存的空間,同時才能促進這些標準的進一步完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李麗.追尋學習的生存論意義 [J].全球教育展望,2006,(2).
[3]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編寫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解讀[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責任編輯:李 敏]
Absence of Standard of Instructive Guidance in Senior High School Teaching
——In Terms of Chinese Teaching
GENG Hong-wei,LI Na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Henan Normal University, Xinxiang, Henan 453007,China)
Abstract: The absence of the standard of instructive guidance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in senior high school has resulted in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students' study. In this case,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advance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 will present some suggestions about the instructive guidance of students'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true needs of the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pedagogical theories by experts and educators from home and abroad, and the advanced experiences of western countries.
Key words: Chinese teaching of senior high school; Curriculum standard; Instructive guidance to students' stud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