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中藥,人們最關(guān)注的是辨證是否準確,組方是否合理,卻往往忽略了一個同樣會影響療效的環(huán)節(jié)——煎藥。以下幾個細節(jié),可能是您最容易犯錯的地方。
◇ 別用開水煎藥
中草藥的表面有淀粉、蛋白質(zhì)等成分,遇到滾燙的水會凝結(jié)成一層薄膜,阻止水分進入,使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不易煎出而影響療效。所以,煎中藥一定要用涼水,最好先泡上半小時,使藥材膨脹,促使表面的淀粉、蛋白質(zhì)脫落一些,為有效成分的煎出清除障礙。
◇ 煎時要加蓋
一些人在煎中藥時,為了方便隨時查看鍋中情況,常不加蓋。這也會使有些中藥的療效大打折扣。
很多植物類中藥,如木蘭科、蕓香科、菊科等植物都含揮發(fā)油,它們具有驅(qū)風、抗菌、消炎、鎮(zhèn)痛等作用。但是,揮發(fā)油在水中的溶解度很小,絕大部分揮發(fā)油的比重都比水輕,所以很容易隨水蒸汽一起蒸發(fā)出來,如果煎中藥不加蓋,藥內(nèi)的有效成分便易隨水蒸汽“跑”出去,降低藥物療效。
◇ 并非煎得越久越好
日常生活中,不少人以為中藥煎煮時間越長,有效成分越多,效果越好,這其實是一種誤解。煎藥時,當藥中的有效成分釋出達到平衡后,有效成分溶解、釋放的過程就停止了,再連續(xù)不斷地煎,不會溶出更多的有效成分。有些藥(如辛散、芳香類和含維生素C的藥)本身就不宜久煎。有經(jīng)驗的中醫(yī)師在開處方時,對某些容易揮發(fā)的藥物常加注“后下”兩字,就是要防止有效成分的丟失。由此可見,中藥并非煎得越久越好。
煎藥時間應(yīng)根據(jù)藥性而定,一般藥為30分鐘。解表藥、清熱藥、芳香類藥物不宜久煎,沸后再煎15~20分鐘就行了。滋補藥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分鐘。煎藥時要攪拌藥料2~3次。每劑中藥一般煎2次,第2次煎的時間可略短。
◇ 有些藥煎煮之前可別洗
有些中藥煎煮前不要清洗。這是因為:
1.水洗可使藥材的水溶性成分丟失。由于不少藥材中含有糖和甙類,可溶解于水中,經(jīng)水洗后,將丟失一部分的有效成分,導致藥效降低。
2.水洗可使粉末類藥材丟失。有些中藥是粉末狀的,有些藥材在配藥時需研碎,如桃仁、龍骨、滑石粉等,如果用水洗,會造成這些藥物的流失。
3.水洗可致部分藥材輔料丟失。有的藥材在炮制過程中,需要加入蜜、酒、膽汁等輔料,而這些輔料易溶于水中,若用水沖洗,會導致部分輔料丟失。如常用藥材中的膽南星、酒制大黃等。
◇ 煎煳的中藥請丟棄
中藥一旦煎煳,有效成分會遭到破壞,其性質(zhì)就會發(fā)生改變,甚至效果相反。該清熱的不能清熱,該滋補的不能滋補。例如,滋補性中藥煎煳后,其性味會由甘甜變成苦澀,不可能再起到滋補作用;活血化淤藥物煎煳后,會變成具有止血作用的藥物。因此,中藥煎煳后應(yīng)丟棄。
編輯/張宇 zhangyu@jty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