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民主的條件下處置公共財產,由于所有者——公眾與“看守者”——官員之間缺乏真正的民主授權——問責關系,容易出現賣方缺位下的“看守者交易”。但中國農村土地與其他資產相比有一個不同:農村土地并非由官員經營,而是由農民自己經營的。農民自己就是“看守者”。然而耐人尋味的是,這反而令地權改革比其他公共資產的產權改革更為困難。
事實上,此前由官員控制并經營著的公共財產搞產權改革,就變成了“看守者”國企、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的領導、官員們的私有化。工人只能“看成敗,人生豪邁,只不過從頭再來”!而且這樣的私有化簡直是勢如破竹。
為什么那時把企業(yè)私有化給官員,可以!現在把土地私有化給農民,就不行呢?說穿了,現在土地不是由官員、而是由農戶“看守”的,“看守者私有化”也化不到官員手里,私有化了他們搞“圈地”反而不方便了——這才是地權歸農的阻力如此之大的真正原因。
必須指出:農民是土地“看守者”這種狀況目前正在逐漸改變。在“極小農”缺乏競爭力,而“土地私有化”又不能搞的情況下,有人想用“圈地”的辦法推行“規(guī)模經營”,有人提出應該把土地重新交由“集體”經營,還有人主張讓“村官買賣村地”,使“集體土地”(而不是農戶的土地)入市交易。這些做法實際上都意味著把土地變成過去的“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那樣由官員而不是由農民“看守”的財產。
為了避免現行政治條件下地權改革的結果造成“權貴私有化”,在“被集體化”問題并未解決、農民還缺乏自己組織的情況下首先要“地權歸農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