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記鈔》是清乾隆時代學者高嵣的一本《史記》選評著作,以“論文”為目的,節(jié)選《史記》七十七篇文、序、贊進行評點,并引用近二十位宋、明、清三代名家評點《史記》的觀點加以印證,為“時文”提供參考。該書評點精到,集說廣泛,確系一部頗有特色的研究《史記》書籍。本文就其著作概況、評說特點、集說引用等方面進行研究和闡述。
關(guān)鍵詞:高嵣;史記鈔;宋、明、清;名家評點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3-134-04
高嵣,清代學者,據(jù)《沁源縣志#8226;名宦傳》“高嵣,字梅亭,直隸順德府南和縣人。乾隆庚辰科舉人,三十二年委署沁源縣,三十七年題署沁邑。”[1]因此,他生活的年代主要在乾隆年間,系今河北省南和縣人 。
高嵣一生著述甚豐,有《高梅亭讀書叢鈔》留世,清乾隆五十三年廣郡永邑培元堂楊氏刊本,《史記鈔》乃是其中的一種。該《叢鈔》今藏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陡呙吠ぷx書叢鈔》輯抄經(jīng)、史、子、集中的名篇美文,加以圈點評注。有《左傳鈔》、《公羊傳鈔》、《谷梁傳鈔》、《國語鈔》、《國策鈔》、《史記鈔》、《前漢書鈔》、《后漢書鈔》、《蜀漢文鈔》、《唐宋八家鈔》、《歸余鈔》、《嘉懿集初鈔》、《嘉懿集續(xù)鈔》、《論文集鈔》、《明文鈔》、《國朝文鈔》等十數(shù)種著作。[2]所輯文章大多有眉批、行間夾批及篇后總評,數(shù)量繁多,且多征引名人評點,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高嵣用功之勤,學養(yǎng)之厚,眼界之廣,識見之深,由此可見。
據(jù)筆者所見,目前學界對高嵣《史記鈔》關(guān)注很不夠,只是偶爾被引用。與明代茅坤的同名著作《史記鈔》相比,影響小得多。茅坤的《史記鈔》雖有創(chuàng)見,但是過于簡略,而高嵣的《史記鈔》評點更為細致,集各家之說也頗有識見,確有其獨到之處,不容忽略。因此,我們進一步認識高嵣《史記鈔》的價值,就顯得很有必要了。
一
高嵣《史記鈔》流傳于世的是清乾隆五十三年廣郡永邑培元堂楊氏刊本,全書共四卷,涉及司馬遷《史記》篇目共計七十七篇:本紀4篇,其中文3篇,贊1篇。表序7篇。書5篇,其中文2篇,書序3篇。世家16篇,其中文5篇,序、贊11篇。列傳44篇,其中文22篇,序、贊22篇。太史公自序1篇。
(一)文鈔遴選原則
1.為文選鈔。即所選篇目不重在史學,而重在有助于時人學習古文。其《史記鈔雜說》說得很明白:“茲鈔為時文蓄根抵,制藝溯淵源,乃錄文,非錄史也。故以敘次工繪,議論宏闊,有篇法結(jié)構(gòu),可為文家取資者,方入鈔。余則姑從割愛?!绷硗?,對《史記》序、贊,雖非長文,但頗有可學習之處,恰如高氏所云“太史公論贊,抑揚跌宕,乃絕世風神。唐昌黎、宋廬陵心慕手追,得其神似,俱稱大家。學者誠能極力揣摹,稍能濡染,便可跨越流俗。故于世家、列傳或不錄,而仍錄其贊語,最足益人神智,增文姿態(tài)?!盵3]
2.內(nèi)容比例,依《史記鈔雜說》為:“秦之前只十之一二,秦以后得十之八九也?!币簿褪钦f,《史記》中涉及秦代以前的內(nèi)容,入選的比例約占百分之一二十,秦以后的內(nèi)容約占到百分之八九十。
3.割舍原則。對于入選的篇目,為何秦以前的內(nèi)容只占百分之一二十呢?其理由主要是:“周秦以前,類皆取裁經(jīng)文、《左傳》及《國語》、《國策》等書。如夏、殷本紀多錄《尚書》,周本紀多錄《國語》,吳世家多錄《左傳》,刺客、豫讓、聶政、荊軻等傳,皆錄《國策》,余似此者甚多。故凡多錄經(jīng)文者,學人誦習已久;多錄《左傳》、《國語》、《國策》者,已鈔入前編,概不登入?!薄妒酚涒n雜說》這段文字說明了割舍不選的兩個原因:一是“多錄經(jīng)文者,學人誦習已久。”其內(nèi)容為大家所熟習,故不錄。二是關(guān)于“已鈔入前編”,主要是說高嵣所編的《高梅亭讀書叢鈔》中,《史記鈔》前已經(jīng)有了《左傳鈔》、《國語鈔》、《國策鈔》等,為了避免內(nèi)容的重復(fù),所以割舍不錄。此外,對于《史記》文章引用的文和賦,刪除的原因說得也非常明白:“讀古人書,當窺全豹。一篇中或加刪節(jié),不無因陋就簡之譏。然取便誦讀,亦玩其篇法可無礙也。至文與賦究屬兩體。如《懷沙》、《服鳥》、《上林》、《大人》等賦,《離騷》、《文選》別有成書,概不登入?!?/p>
4.重點篇目。入選文章,雖堪稱經(jīng)典,但是也有重中之重?!妒酚涬s說》明確兩類文章著重注意:一是“至諸表序及伯夷、屈原、游俠、貨殖等傳,俱屬龍門得意之筆,尤當熟讀?!倍恰扳n中《項羽本紀》,《封禪》、《平準》二書,篇幅太長,讀者每興望洋之嘆。茲略劃其界限,斷為數(shù)截,以清層次,非敢為割裂也。其三篇中,《項羽本紀》乃史公用全副精神寫出,才情法度,種種卓絕,然規(guī)跡尚易尋求。至《封禪》、《平準》兩篇,結(jié)撰高古,頭緒錯綜,驟難望之初學,登之以俟深造自得者?!?/p>
(二)文鈔著述目的
1.推崇司馬遷的才氣、文章。
《史記鈔》編撰的意圖,高嵣在序言中說:“可知龍門此書,論史為千古之良史,論文亦千古之至文也?!备邖蓪λ抉R遷及其《史記》推崇備至,故云“惟心傾倒者不可勝數(shù)”,“六經(jīng)以后,惟有此作固極文章之偉觀。”以評價《史記》的驚人價值。他還嘆服、同情司馬遷的才學和遭遇,“蓋子長以天縱逸才,適遭奇禍,發(fā)憤著書,借排宕馳騁之能,一抒磊落郁塞之概。”同時,高度贊揚太史公治學的嚴謹,閱歷的豐富,以及文章情感豐富、氣勢闊大的特點:“知非徒服習者勤也!抑亦遍歷名山大川,有以發(fā)其磅礴之氣,而助其洶濤之勢也乎!”[4]
2.為論文而著。
《史記鈔》著述的主要目的是:“為時文蓄根抵,制藝溯淵源”,編撰的目的是“為論文計”,所以“乃錄文,非錄史”,使讀者從中受益:
嘗見儲越漁《史記序》云:“其科段關(guān)鎖,合離斷續(xù),草蛇灰線,婉轉(zhuǎn)關(guān)生,可以定時文之結(jié)構(gòu)也。其敘次剪裁,明肅簡整,行若游龍,止如勒馬,可以長時文之筆力也。其寫照傳神,須眉欲活,抑揚唱嘆,余味曲包,可以增時文之聲色態(tài)度也?!睌?shù)語最得讀《史記》法,每心愛之,茲錄入。并以語凡讀古文者,皆依此法。亦不獨《史記》為然。[5]
基于“定時文之結(jié)構(gòu)”、“長時文之筆力”和“增時文之聲色態(tài)度”的讀書目的,《史記鈔》舍去繁瑣的考據(jù),保留一些有助閱讀的必要注釋,立足篇章,揭示文旨,體悟文章妙處。在此基礎(chǔ)上進行精要的點評、夾評,引述名家相關(guān)的精到評說加以印證,適當從簡,點到為止。故《史記鈔》顯得簡明扼要,條分縷析,益人心智,免去了看一般考據(jù)類古籍注評滿頁、不忍卒讀的苦惱;對于已經(jīng)具備一定的古文閱讀水平和對《史記》有所了解的讀者而言,尤為適合!
二
《史記鈔》是“為文家取資”和“為論文計”的,是為時文之“結(jié)構(gòu)”、“筆力”和“聲色態(tài)度”提供參考的。就此,下文將從內(nèi)容和形式兩大方面,來簡要闡述高嵣《史記鈔》的論文特色。
(一)重視篇章結(jié)構(gòu)的梳理
作為論文的需要,高嵣在清理文章結(jié)構(gòu)、劃分段落層次上尤為用心,而且把工作做得很細致,以便能使讀者在紛繁復(fù)雜的歷史事件中理清思路,把握文章局部與整體之關(guān)系。其方法有三:1、給文章分段,重點部分再進行分層,以某某事一、二……或一層、二層……等形式標明,并加以評論,有夾評、段評及文后的總評,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內(nèi)容含量非常豐富。這個方法使用最多,效果也最明顯。2、尋找關(guān)鍵線索,如《蕭相國世家》指出“此篇亦順序平序之文,中間以高帝作經(jīng),諸事作緯,前后起伏照應(yīng),貫串聯(lián)絡(luò)?!薄豆荜塘袀鳌穭t是“管傳以鮑叔事敘于前,而以相齊事敘于后。晏子以相齊事敘于前,以越石父、御者事敘于后。皆文法變化處?!钡鹊?。3、點醒過渡照應(yīng)?!妒酚涒n》通篇使用“轉(zhuǎn)承、串渡、串入、插入;提、伏、間接、聯(lián)絡(luò)、遙接、應(yīng)前、繳應(yīng)、相照;從某某事來、了某某事、結(jié)某某案、連類及之,收、收繳、束、頓住”等提示語,引起人們對人物關(guān)系與事件始終的注意。
(二)突出描寫藝術(shù)
司馬遷的文章以情感豐沛而著稱,這里面當然少不了他那高超的描寫藝術(shù)。司馬氏描寫得神采飛動,高氏點評得也有聲有色。1、場面描寫。場面描寫點評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項羽本紀》中的“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圍”;《淮陰侯列傳》的中“井陘之戰(zhàn)”;《廉頗藺相如列傳》中的“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絳侯周勃世家》中寫周亞夫的“細柳軍容”等等。2、語言描寫。點評精彩的有《范睢蔡澤列傳》、《淮陰侯列傳》、《陸賈列傳》等。如《范睢蔡澤列傳》中,其評曰:“故范睢說昭王,洋灑數(shù)千言,多少層折,一路逼入。蔡澤說范睢,亦洋灑數(shù)千言,多少層折,一路逼入。太史公合作一傳,前后對應(yīng),以成奇觀?!?3、側(cè)面描寫。文中出現(xiàn)“襯筆”、“反形”等評語不少,一般多為側(cè)面描寫提示語。如,《孟子荀卿列傳》評曰:“傳荀卿后,忽又轉(zhuǎn)出公孫龍等七子,牽連并及襯荀卿,并襯孟子也?!钡取?/p>
(三)突出語言之美
《史記鈔》從論文出發(fā),很注意突出文章的語言之美。整部書點醒處比比皆是,使人對《史記》語言之美,用文之妙,有了鮮明的體會和認識。以下要之:(1)語言跌宕處。如,對《屈原列傳》中“屈平疾王聽之不聰也,讒諂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處,評曰:“接入議論,排宕而入?!?(2)語言氣勢處,如,對《伍子胥列傳贊》中“向令伍子胥從奢俱死,何異螻蟻。棄小義,雪大恥,名垂于后世,悲夫!方子胥窘于江上,道乞食,志豈嘗須臾忘郢邪?”處,評曰:“激昂頓挫?!?。(3)語言鋪張?zhí)帲?,對《老莊#8226;申韓列傳》中“以為儒者用文亂法,而俠者以武犯禁……故作《孤憤》、《五蠹》、《內(nèi)外儲》、《說林》、《說難》十余萬言?!碧帲u曰:“一氣貫下數(shù)十言,筆力矯健。”等。(4)語言深情處,如,對《項羽本紀》中“項王則夜起,飲帳中。有美人名虞……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處,評曰:“自歌自作,像贊千古絕調(diào)。‘可奈何’、‘奈若何’兩句,憤極!‘虞兮虞兮’四字,痛極!”(5)語言傳神處,如,對《項羽本紀》鴻門宴一段寫劉邦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guān),毋內(nèi)諸侯,秦地可盡王也?!事犞!碧?,評曰:“一邊驚惶,一邊埋怨,寫得十分危急?!?(6)用字別出處,如,對《建元以來侯者年表序》中“況乃以中國一統(tǒng)”處,評曰:“入題,只一二虛字,藏許多感慨,用筆之妙,不可言傳?!睂Α蛾惿媸兰摇分小扒匚赐?,而誅趙王將相家屬,此生一秦也?!碧帲u曰:“‘生’妙,明確新穎”。
(四)揭示史筆與抒情
李長之說司馬遷:“因為他是抒情詩人,所以他的作品常新,……司馬遷能赤裸裸地接觸一切人物的本質(zhì),又能燭照一切人生底層,于是而以情感唱嘆著,同情著,描繪著了?!盵6]太史公有無數(shù)的追慕者和感情共鳴者,其中高嵣應(yīng)該算一個?!妒酚涒n》非常關(guān)注史筆、微詞及作品情感,力圖走近太史公那心靈的世界,闡幽發(fā)微,去把握司馬遷對歷史人生品評的智慧。
1.批判最高統(tǒng)治者。在《封禪書》中,高氏直接點醒“微詞”的地方達10處之多,可見其批判的深切尖銳。其評曰:“此書有諷意,無貶詞,將(漢)武帝當日希冀神仙長生,一種迷惑不解情事,傾寫殆盡。故前人謂之謗書,然其用意深矣!此事并《平準》、《酷吏》、《大宛》數(shù)篇,合成孝武一篇本紀?!逼渲须[含的諷刺實在深刻。
2.批判嚴刑峻法?!独献?8226;申韓列傳》、《商君列傳》、《李斯列傳》等均有涉及和評論,而《酷吏列傳序》評曰“漢用酷吏,務(wù)得其力,數(shù)用‘上以為能’一語,張酷吏之氣,而惟恐不竟其用?!x未終而為酷吏與用酷吏者,效應(yīng)在目,為之悚然矣!”
3.批判刻薄寡恩。如《高祖功臣侯年表序》評曰:“漢待功臣最薄,然其驕溢淫僻,實有自取滅亡之道。”《穰侯列傳贊》評曰“只就穰侯詠嘆,而秦少恩意,自在言外?!薄妒捪鄧兰摇氛撛弧捌行蜥A侯相業(yè)后,節(jié)次寫出高帝疑忌,忠如酇侯而待之者如此,蓋隱為淮陰等痛苦矣!”等等。
4.同情悲劇人物。涉及篇目很多,突出的如《項羽列傳》,評曰“太史公以憐才好奇自傷之意,發(fā)為斯文?!薄独顚④娏袀鳌吩u云“如此名將,值用武之時,不獲封侯。又不幸遇妒賢嫉能之臣,陷之死地?!钡鹊?。據(jù)有人統(tǒng)計,《史記》中寫人物的有112篇,以悲劇人物為題目的就有57篇,其中重要悲劇人物20多篇,[7]在此略不多舉。
5.感慨人事交際。如,《游俠列傳》評曰:“‘家貧,貨賂不足以自贖,交游莫救’,此《游俠》、《貨殖》二傳,所為發(fā)憤而作也。序中‘急難所時有’句,明露本旨。急難不能無,拯人急難者安可少?故于郭解等多恕辭??唇Y(jié)尾翻去豪暴一流,則譏以退處士,進奸雄,亦史公所不受?!?/p>
6.垂戒后世之意。如,《陳丞相世家》評曰:“通篇純是見智謀處,末用‘陰謀’、‘陰禍’四字作結(jié),人之居心宜何如哉?太史公揭出此語,含蘊無窮,垂戒深遠?!钡鹊?。
7.高品義行之贊。如,《信陵君列傳》評云:“必如信陵君,始可言好客。孟嘗之自喜,平原之豪舉,皆不可言好客也。必如信陵君,始可稱公子。田文之伐本,黃歇之篡宗,皆不可稱公子也?!薄都静紮璨剂袀鳌吩u曰:“二布何以合傳?重其死,誠非貪生;不重其死,更非浪死?;蛑靥?,或輕鴻毛,外其身而身存;有可以死者,乃可以無死;有不容死者,乃可以死乎?二布有焉,史公不入《游俠》,傳自另具只眼?!钡?。
8.揶揄貶斥之詞。如,《李斯列傳》評曰“斯人品本不足取,……至《督責書》,阿二世意以速秦亡,乃亂言害政之書也?!薄睹蠂L君列傳》評云:“號稱得士,然狗盜雞鳴出其中,品類錯雜,謂之任俠奸人,洵不誣矣。太史公殆意有所諷云。”等。
(五)標明文眼
文眼,乃文章的關(guān)鍵處。雖非諸事全包,然是點睛之筆,點醒出來,不僅有利把握文章大旨,還容易給讀者留下鮮明的印象,亦足以啟人神智。高嵣在這方面是很留意、很在意的,且有不少創(chuàng)見。七十七篇入選的文章,有十七篇是明顯標出文眼的,比如《項羽本紀》點出“通篇以‘東、西’二字作眼目,冗忙中畧一撥醒,使讀者于楚漢大勢,如指諸掌?!薄锻馄菔兰倚颉窐嗣?“以‘命’字立論,用意深遠。閱全文,自悉所言之不易也?!薄妒捪鄧兰摇分赋觥皵ⅰΑ帢O高簡,敘‘疑’處極深微?!薄蛾愗┫嗍兰摇伏c明“通篇純是見‘智謀’處”等等。
三
《史記鈔》除了作者本人的評點之外,還較好地借鑒了前人研究《史記》的成果,集說引用涉及宋、明、清三代有關(guān)名家約19人?,F(xiàn)僅將被引用者的名與字(高嵣引用他人觀點時人名多稱字)、書目及引用數(shù)量等情況簡要羅列如下:
(一)宋代:引用數(shù)量不大,約在1-3條之間
1.蘇軾,字子瞻,引自《蘇文忠公文集》。[8]
2.蘇轍,字子由,引自《古史》。[9]
3.蘇洵,字老泉,引自《蘇老泉集》。[10]
4.葉適,號水心先生,引自《習學紀言#8226;史記》。[11]
(二)明代
1.茅坤,字鹿門,引自《史記鈔》,見《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史部第一百三十八冊。引用約7處。
2.楊慎,字升庵,引自《史記題評》。[12]引用約4處。
3.唐順之,字荊川,引自《史記選要》。[13]引用約3處。
4.鐘惺,字伯敬,引自《史懷》。[14]引用約3處。
5.鄧以贊,字定宇,引自《史記輯評》。[15]引用1處。
(三)清代
1.儲欣,字同人,引自《史記選》。[16]引用約42處,是引用最多的一家。
2.浦起龍,字二田,引自《史記抄》。[17]引用約23處。
3.吳見思,字齊咸,引自《史記論文》(康熙二十五年尺木堂刊本)。引用約5處。
4.倪承茂,字稼咸,乾隆舉人,書目暫不可考。引用約4處。
5.何焯,字義門,引自《義門讀書記.讀史記》。[18]引用約2處。
6.蔡世遠,字聞之。書目暫不可考,引用約3處。
7.孫琮,字執(zhí)升。書目暫不可考,引用約2處。
8.徐與喬,字退山。引自《史記辨體》。[19]引用約2處。
(四)暫不可考者
1.方文虎,引用1處。
2.蔣同庵,引用1處。
參考文獻:
[1]孔兆熊,藍田.沁源縣志.名宦傳[M].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民國二十二年刊本.
[2]黃秀文,吳平主編.華東師范大學圖書館藏稀見叢書匯刊[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6.
[3][4][5]高嵣.史記鈔(卷一)[M].廣郡永邑培元堂楊氏刊本,清乾隆五十三年.
[6]李長之.司馬遷之人格與風格[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50-251.
[7]韓兆琦.史記通論[M].廣西: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179.
[8][9][10][12][13]見凌稚隆《史記評林》引用書目,天津古籍出版社,1998.
[11][14][15][16][17][18][19見楊燕起、俞樟華.史記研究數(shù)據(jù)索引和論文專著提要[M]. 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1989:485、5、55、16、56、71、81.]
(責任編輯:王琪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