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司法實踐中,由二人以上的過失行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屢見不鮮,它的社會危害性要大于單獨的過失犯罪。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過失犯罪適用的問題還存在一定分歧,對此類問題進行探討,具有較大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共同過失犯罪;過失教唆犯;過失幫助犯
文章編號:978-7-80712-402-3(2009)03-033-02
在司法實踐中,由二人以上的過失行為所構成的共同犯罪屢見不鮮,它的社會危害性要大于單獨過失犯罪,司法人員也不可避免地要根據(jù)每個行為人的過失行為對危害結果所產(chǎn)生的作用來確定他們的刑事責任問題。雖然我國《刑法》總則中并未對共同過失犯罪做出規(guī)定,但最高院的相關《解釋》卻對共同過失犯罪做了立法承認。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交通肇事案件具體應用若干問題的解釋》第5條第2款規(guī)定:“交通肇事后,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機動車輛承包人或者乘車人指使肇事人逃逸,致使被害人因得不到救助而死亡的,以交通肇事罪的共犯論處?!钡?條規(guī)定:“單位主管人員、機動車輛所有人或機動車輛承包人指使、強令他人違章駕駛造成重大交通事故,具有本解釋第二條規(guī)定情形之一的,以交通肇事罪定罪處罰?!?/p>
目前,在司法實踐中對共同過失犯罪的適用還存在一定問題,需要予以澄清。
一、共同過失犯罪中各行為人行為性質(zhì)的認定問題
對于共同過失犯罪行為人的成立范圍,各國學者有著不同的認識。對于成立共同正犯,也即共同過失犯罪的實行犯,肯定共同過失犯罪的幾乎都認可;而對于共同過失犯是否包括教唆犯和幫助犯,學界有非常大的爭議。
肯定說認為,過失教唆犯和過失幫助犯作為共同過失犯罪同樣能夠成立。如有日本學者指出:“刑法第61條及62條并沒有要求教唆幫助須出自故意,所以,沒有理由否定過失的共犯?!盵1]這種觀點認為,所謂的過失教唆犯是指過失地引起他人實施過失犯罪的情況。同樣,也有學者否定教唆犯和幫助犯的存在。如泉二新熊就認為:“教唆者,須認識因自己之行為使被教唆者發(fā)生特定犯罪之意思而至于實行,是為教唆犯之故意。無此故意,教唆犯即不成立,是則因自己之過失,偶然惹起他人之犯意或者過失者,不得即曰之為教唆。” [2]這種觀點認為,共同過失犯僅僅包括實行犯。另有學者認為,共同過失犯罪分為:“過失實行犯、過失幫助犯和過失教唆犯?!?[3]對于共同過失實行犯,也即共同過失正犯,這里不多做討論,以下,對過失教唆犯和過失幫助犯進行界定。
筆者認為,過失教唆犯是存在的。有學者主張,教唆的含義,是故意的心態(tài)。這本身與過失相矛盾,如此便陷入了邏輯矛盾之中。根據(jù)中文的意思:“教唆是指引誘指使他人做壞事?!惫P者認為,教唆確有故意的含義在其中,而這種故意僅僅是指對不良行為的故意。“壞事”可以是犯罪行為,可以是違法行為,甚至可以認為是違背道德與倫理的行為。在我國刑法中,可以作為犯罪構成要件的主觀心態(tài)去進行評價的“故意”是故意的進行犯罪。所以,從這一角度出發(fā),在共同故意犯罪中的教唆,是教唆實施犯罪行為,只要被教唆人的行為構成犯罪,教唆人就符合了教唆犯的要求。而在共同過失共犯中的過失教唆,是故意的引誘、唆使對方去做壞事。這種壞事并不是犯罪,而被教唆人去實施了這一不良行為時,只有過失的造成了危害后果的發(fā)生,需要進行刑法評價時,這種過失教唆才成為犯罪。典型案例是,甲強令乙超速行駛,致丙死亡。乙超速行駛的過失違法行為造成了過失犯罪的法律后果,從而構成犯罪,評價甲的教唆行為才成為必要。那么假定,甲強令乙超速行駛,未發(fā)生任何事故,甲只是一違法故意,不構成犯罪。我們依然可以認為他在教唆乙違法。再行假定,甲強令乙開車撞死丙,這時甲的行為才是我們予以刑法評價的教唆。由此,過失教唆犯并無邏輯矛盾,是完全可行的。
而對于過失幫助犯,同樣有肯定與否定之爭。所謂過失幫助犯,是指過失的助成他人犯罪的情形。有學者認為,幫助在漢語中是指替人出力、出主意或給人物質(zhì)上、精神上的支持。構成幫助犯,須對他人實施犯罪有意識。這時,也與過失相矛盾。關于這點,筆者認為與前述過失教唆一樣,過失幫助犯實際是故意的實施了一個幫助行為,這個幫助行為本身并無犯罪性,卻過失的促成了他人過失犯罪。如候國云教授所舉例:“幾個農(nóng)民到一座山上去打眼放炮,路過一個山腰石,某甲指著路邊一塊大石提議打賭,誰把大石滾下山甲請誰喝酒。某乙應允。某丙為某乙出了一個省力的主意——用鋼釬撬。某丁把鋼釬借給乙。乙拿鋼釬一撬,大石滾下山去,結果砸斷了山下一婦女的右腿,致終身殘廢?!痹谶@里,丙丁就是過失幫助犯。筆者認為,幫助本身是故意,但這里的故意僅僅是對自然行為的故意,并非刑法中主觀心態(tài),即是指有意識的實施犯罪的故意。過失,卻是刑法中對于犯罪所持的疏忽大意或過于自信的心態(tài)。即行為人有意識的幫助他人實施一非犯罪行為,卻過失的促成了他人過失犯罪的構成。這樣,過失是刑法角度的心態(tài),故意是對自然行為的心態(tài),二者并不矛盾。并且,筆者認為,從原因力上分析,因不知他人的行為有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危險而提供了幫助,客觀上促成了他人造成危害結果危險的現(xiàn)實化。盡管這一幫助行為對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原因力較小,但不能否定其原因力。對于某些過失助成他人犯罪,情節(jié)嚴重或造成嚴重后果的,完全有進行懲罰的理論基礎。同時,對前述案件中的丙丁,否認過失幫助犯的存在,也就取消了追究他們刑事責任的根據(jù),放縱了犯罪,違背公平正義的理念。于是肯定并懲罰過失幫助犯也就有了現(xiàn)實需要。
其次, 有學者認為承認過失教唆、過失幫助有違刑法的謙抑性。刑法正向非犯罪化和輕刑化的方向發(fā)展,將過失教唆行為和過失幫助行為納入共同過失犯罪中,會擴大刑法打擊的范圍,造成過失犯罪處罰的擴大化。筆者認為,承認過失教唆與過失幫助,確實擴大了刑罰處罰的范圍,但這種擴大是必要的。如同上述案例,對于強令司機乙超速行駛的甲,在發(fā)生交通事故后,只處罰乙而不追究甲的責任,顯失公平。因為在這種情況下,乙可以引用“期待可能性”來進行辯護,這樣就可能導致輕縱犯罪,并為類似甲的行為人找到開脫的借口。而對于是否會造成刑罰的濫用與重刑,筆者認為這種擔心多余。首先,我國刑法對于過失犯罪,都以危害結果的發(fā)生為要件,只有具備極大的社會危害性,才予以追究。這本身就為過失犯罪設定了一個范圍,而過失教唆在這一范圍中再行確定;其次,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規(guī)定,給予法官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將情節(jié)顯著輕微,危害不大的過失幫助犯、過失教唆犯排除在犯罪概念之外,這樣便只對少部分危害極其嚴重的過失教唆犯、過失幫助犯予以處罰。承認過失教唆犯、過失幫助犯,主要是為懲罰情節(jié)嚴重的達到刑法處罰程度的過失教唆犯、過失幫助犯設定理論、法律上的依據(jù),是為避免放縱真正的犯罪人而作的理論、立法完善,并非擴大處罰范圍。
二、過失共同犯罪與共同過失犯罪的區(qū)別
長期以來,都有學者將共同過失犯罪與過失共同犯罪混為一談,認為共同過失犯罪即過失共同犯罪。稱謂本身并無任何不同,因而概念使用上也沒有進行區(qū)分的必要。也有學者將二者區(qū)別,如馮軍教授提出:“過失共同犯罪是過失的共同犯罪,它是共同犯罪的形態(tài)之一,共同過失犯罪是過失的同時犯罪或先后犯罪,它是單獨犯罪的形態(tài)之一?!?[4]筆者在這里所論述的共同過失犯罪類似馮軍教授所論的“過失共同犯罪”。筆者認為共同過失犯罪是出于共同的過失導致危害結果發(fā)生的犯罪形態(tài),而過失共同犯罪是過失的同時或先后發(fā)生,共同促成了某一危害結果的犯罪形態(tài)?;诖?,筆者作出以下區(qū)別:
(1)共同過失犯罪是二人以上的行為人負有防止危害結果發(fā)生的共同注意義務,由于全體行為人的共同不注意,以致危害結果發(fā)生一種共同犯罪形態(tài)。而過失共同犯罪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過失行為在客觀上相互作用,共同導致某一危害發(fā)生的犯罪形態(tài),它實際上是一過失的竟合。
(2)共同過失犯罪要求以共同的注意義務為前提,而過失共同犯罪則是若干個獨立的義務。對共同注意義務的違反是構成共同過失犯罪的條件。
(3)共同過失犯罪有過失的意思聯(lián)絡。當然,如前所述,這種意思聯(lián)絡是一自然的意思,而非犯罪的意思。如甲乙各自過失的給丙服下不足以致命的毒藥,兩種藥互相作用導致了丙的死亡。甲乙之間就沒有這種過失的意思聯(lián)絡,而是各自獨立的成立過失犯罪,是一種過失的竟合。
參考文獻:
[1][日]木村龜二主編.刑法學詞典[M].顧肖容、鄭樹國等譯校.上海翻譯出版公司,1991:367.
[2][日]泉二新熊.日本刑法論[M].日文版第40版:653.轉引自陰建峰.論共同過失犯罪[J].山東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1(3).
[3]侯國云.過失犯罪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01.
[4]馮軍.論過失共同犯罪[A].高銘暄,趙秉志主編.新中國刑法五十年(下冊)[C].中國方正出版社2000:1546.
(責任編輯:韓慧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