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來是一個茶館的名字。
對于熱鬧繁華的春熙路,每次總是匆匆而過——我似乎害怕沾染到難以洗凈的胭脂之氣——我喜歡溜進鬧市背后的華興正街,坐在古雅幽靜的悅來茶館,直到氣定神閑,直到思緒萬千瑣憶百年。
1918年,成都。傍晚的華興正街車水馬龍,八抬大轎和黃包車絡(luò)繹不絕,街道兩旁的特色小吃攤熱氣騰騰,清脆的吆喝和飄香的小吃吸引著前來看戲的茶客。茶館前的水牌上寫著:“今晚上演劇目:《紅袍記》;主演:康芷林、劉世照……”離開場還有一個時辰,官府大員、貴族家眷和布衣百姓就涌進了悅來茶館,茶館里人聲鼎沸,連過道里也擠滿了人。川戲還未上演,茶館里的蕓蕓眾生早已上演人間大戲。
悅來茶館是成都有名的“川劇窩子”。悅來茶館的前身是老郎廟,老郎是唐玄宗的化身,他被奉為戲曲行業(yè)的始祖。清朝末年,成都老郎廟是四川戲劇行業(yè)公會所在,除了例行祭祀,這里也負責(zé)聯(lián)系日常演出,有戲班常駐于此??磻蚝炔璨环旨?,老郎廟便做起了茶水生意。
1908年,一位叫周孝懷的人集資8萬兩,把老郎廟改造成帶戲臺的茶園。1912年由川戲名角楊素蘭、康芷林、唐廣體等發(fā)起,聯(lián)合太洪、長樂、采和等戲班在悅來茶館成立三慶會。在那個萬業(yè)凋零、風(fēng)雨飄搖的年代,三慶會“有戲大家唱,有飯大家吃”,川劇藝人“抱團”自救。據(jù)說鼎盛時期,三慶會擁有演員300余人,其班底名角輩出,囊括川劇中所有角色。三慶會的建立被視為川劇發(fā)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悅來茶館被譽為孕育了現(xiàn)代川劇的誕生——這便是悅來茶館在川劇史上的地位。
悅來茶館因三慶會而熱鬧,三慶會依托悅來茶館而走紅。茶館和川戲,本就共榮共生,這可能也是川劇發(fā)展的基本模式。捧著蓋碗茶看川戲,看著川戲喝蓋碗茶,這是沉淀百年的悅來歲月,這是茶縷飄香的川人記憶。
90載時光飛逝。20Dg年的某天下午,我走進華興正街時聽到悅來茶館里依舊鑼鼓喧天。茶館前水牌上寫著:“今日上演劇目:《二美上路》,主演:周容、潘小紅……”走進茶館,穿過狹窄幽暗的回廊,“三慶會舊址”木碑背后,是密密麻麻的竹椅矮桌。戲臺在茶館中央,其三面環(huán)繞茶客,與茶座區(qū)以石橋連接,戲臺兩側(cè)是喂養(yǎng)金魚的池塘。戲臺上有兩道門,一邊寫著“出將”,一邊寫著“入相”。戲臺背面是四川蜀聲琴社,兼作戲班子化妝間。戲臺向上直通二樓天井,下午柔軟的陽光就從天井灑下,給茶館籠罩上一層淡淡的藍光。
茶客們一邊品茶,一邊看戲,有的搖頭晃腦地咂巴著戲文,有的忍不住湊近鄰座耳朵小聲品評。看戲的多是老戲迷,三五個七八歲的孩子也看得聚精會神。茶館窗外,還有好些“蹭戲”的人。提銅壺的茶倌走到哪都輕手輕腳,摻茶時總選擇不會擋著茶客視線的位置站著。精彩迭起,老人孩子男人女人毫不吝惜掌聲和喝彩聲。有的時候,悅來茶館里人聲鼎沸,有的時候,卻又只剩下戲子悠揚而遙遠的唱腔。
對于老茶客,戲中故事是人生的回憶;對于年輕茶客,戲中情節(jié)恍若將來。
我喜歡泡在悅來茶館里的溫軟時光。一碗清茶,似乎便看盡了世間善惡人性忠奸。
悅來如夢,人生似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