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踝關節(jié)骨折;體層攝影術;X線計算機
文章編號:1003-1383(2009)05-0571-02
中圖分類號:R 657.3+4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09.05.032
踝關節(jié)骨折在臨床中常見,既往常以X線片或普通CT平掃作為確定其治療原則的依據,但往往難于全面顯示骨折塊的大小和移位方向。近年來,由于計算機技術在影像學中的應用,三維CT重建技術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本科于2004年2月~2007年5月對38例踝關節(jié)骨折常規(guī)進行術前螺旋CT三維重建,據此作為治療的依據,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1.一般資料 本組38例,男25例,女13例;年齡21~64歲,平均42.6歲;傷后至就診時間1小時~9天,平均3.2天;閉合性骨折31例,開放性骨折7例。
2.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術前均常規(guī)進行踝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和三維CT重建檢查。重點根據踝關節(jié)CT三維重建的影像資料,明確其骨折斷端的移位方向、遠端骨折塊的大小和粉碎情況,尤其對于后踝,重點了解其大小和骨折線的方向。所有患者病情穩(wěn)定后,選擇椎管內麻醉或全身麻醉,根據后踝骨折情況選擇不同的手術切口。外踝或腓骨下段骨折行踝關節(jié)外側縱形直切口,采用1/3管形鋼板或克氏針固定。內踝骨折行內側弧形切口,骨折復位后選擇松質骨螺釘或者可吸收螺釘固定。對于后踝骨折,如骨折塊移位不明顯,手法整復后,小切口以空心螺釘加壓經踝關節(jié)前方垂直骨折線固定。如后踝骨折塊移位明顯或呈粉碎性,根據骨折塊移位偏內或者偏外,選擇后踝內側或外側切口,骨折塊復位后以空心加壓螺釘或可吸收螺釘固定。沖洗并逐層縫合關閉各切口,內、后踝切口內各置引流條一根。圖①~③為手術前后的典型X線片。
3.術后處理 所有患者均于術后24~48 h拔除引流管,常規(guī)應用抗生素預防感染5~7 d。術后3~5 d待患者疼痛緩解后可指導其進行主被動患肢功能鍛煉,重點進行踝關節(jié)的屈伸鍛煉。4周后扶拐患肢不負重行走,8周后根據骨折愈合的情況患肢部分負重直至完全負重。
4.結果 38例患者全部得到隨訪,隨訪時間8~22個月,平均13個月。所有患者骨折均達到或接近解剖復位,無一例發(fā)生感染、內固定物松動、斷裂、脫出等并發(fā)癥,均正常愈合。遠期療效評價按BaridJackson評定標準,優(yōu)26例,良7例,可5例,無差病例,優(yōu)良率達86.84%。
討論
踝關節(jié)骨折為關節(jié)內骨折,需要達到解剖復位,如復位不良,踝穴增寬或變窄,均可發(fā)生負重性疼痛或關節(jié)不穩(wěn),最終導致創(chuàng)傷性關節(jié)炎的發(fā)生。因而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恢復踝關節(jié)的功能,盡可能使其達到解剖復位并進行可靠的固定,利于肢體早期進行功能鍛煉,促進功能恢復[1]。
踝關節(jié)骨折的類型及移位形式復雜,X線片對于內外踝骨折尚可顯示其位置和骨折線方向。但由于圖像相互重疊,對于后踝骨折塊的大小和移位則顯得較為困難。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可使術者在三維空間能立體、直觀對骨折斷端有全面認識,針對骨折部位的不同,進行任意方向的旋轉,消除圖像重疊,提高對復雜骨折分型診斷的正確率。與此同時,其還以準確地顯示內、外及后踝的骨折類型及移位情況,指導醫(yī)師制定出詳細的治療方案[2]。目前對于內踝和外踝骨折(或腓骨下段)的手術切口選擇和復位固定已有固定的術式。對于后踝骨折的復位固定,有踝關節(jié)內側、外側及跟腱內側切口等多個手術入路。采用后踝切口多存在顯露骨折斷端困難,易造成周圍組織損傷廣泛和術后大量瘢痕形成而影響關節(jié)功能。術前根據三維CT重建的結果,對于骨折塊較大且移位不明顯的后踝骨折,采用閉合手法整復,復位后以克氏針臨時固定,經X線透視后,于踝關節(jié)前方小切口空心加壓螺釘垂直骨折線固定,如此可避免傳統的手術切口所造成的各種并發(fā)癥發(fā)生。如后踝骨折移位明顯或呈粉碎性,則根據術前其偏內或偏外而確定其手術入路。
總之,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能夠直觀、立體的顯示踝關節(jié)骨折的特征,臨床醫(yī)師可在術前確切了解內踝、外踝、后踝骨折斷端的移位情況和骨折塊的大小及粉碎情況,有利于手術方案的制定,最終有利于肢體功能的康復。
參考文獻
[1]王 飛,韓明濤,譚振華.前內側入路治療后踝骨折80例[J].中國骨與關節(jié)損傷雜志,2008,23(1):81-82.
[2]張新潮,強金偉,張 飚.螺旋CT三維重建技術在踝關節(jié)骨折治療中的應用[J].中華骨科雜志,2000,20(8):473-475.
(收稿日期:2009-08-13 修回日期:2009-09-08)
(編輯:潘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