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中韓兩國建交短短的16年來,經貿合作關系發(fā)展迅速?,F(xiàn)在,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而中國則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本文探討了中韓經貿關系的背景、現(xiàn)狀和其中所引發(fā)的問題以及對前景與趨勢的分析。為保持中韓貿易的健康發(fā)展,文中更為詳細的探討了中韓經貿關系的特點,最后提出相應的對策,如:加強兩國的雙邊磋商,妥善解決貿易爭端;著手解決兩國關系中的貿易逆差問題等。
[關鍵詞] 雙邊貿易 貿易逆差 貿易壁壘
中韓兩國建交短短的16年來,兩國的經貿合作關系發(fā)展迅速?,F(xiàn)在,韓國已成為中國的第六大貿易伙伴、第六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而中國則是韓國第一大貿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場和第二大進口來源地。同時,韓國是中國的第三大外資來源地,而中國則是韓國最大的投資對象國。
一、中韓經貿關系的特點
1.中韓之間的貿易額持續(xù)快速增長
中韓貿易淵源流長,兩國建交以來,雙邊貿易關系發(fā)展迅速,雙邊貿易額的年均增長速度高達26.2%。據中國海關總署公布的數(shù)據顯示(見表1),中韓貿易額已經超過韓美貿易額,在1992年建交的時候中韓貿易額才只有達到50.3億美元,而到了2007年中韓貿易額達到1598.9億美元,16年間增長了3178.7%。其中,韓國對中國的出口額1992年的才26.2億美元,1995年時就突破了100億美元,2000年則突破了200億美元,到了2007年時就有1037.5億美元,增幅達到了3959.9%。而韓國從中國的進口額從1992年的24.1億美元增長到2007年的561.4億美元,增幅為2329.5%。
資料來源:中國海關
2.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繼續(xù)擴大
在中韓兩國貿易持續(xù)增長中,中國對韓國的貿易逆差也在繼續(xù)擴大。由1992年兩國建交時的2.1億美元一路攀升,1997年首次突破50億美元大關,2000年達歷史最高之后,2002年一舉達到130.77億美元,2003年突破200億達230.38億美元,2004年甚至突破了300億美元達344.31億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49.5%。而到了2007年則已經達到了476.1億美元,由此番情景來看,今年可能會突破500億美元(見表1)。這種情況是我國與其他國家之間從未發(fā)生過的。
3.中韓互相投資步伐明顯加快
韓國對中國投資始于1985年,起步較晚。據中國商務部統(tǒng)計,1985年到1992年建交的八年中,韓國企業(yè)在華項目只有942項,合同金額6.2億美元,實際使用金額只有1.6億美元。而中國統(tǒng)計局的最新資料表明(見表2),2006年時韓在華投資達到了39.07億美元,與建交前的八年相比,2006這一年就足足增長率24倍之多。
而據韓方統(tǒng)計,2007年韓國外商直接投資額達已經突破200億美元。其中,對中國的投資超過了美國和日本。中國已成為韓國對外投資的最大目的國。
中國商務部2007年引進外資的統(tǒng)計也顯示,中國從韓國企業(yè)引進的直接投資的實際使用金額分別高于迄今為止對中國直接投資最多的國家——日本和美國,居各國企業(yè)對中國直接投資之首。
資料來源:中國統(tǒng)計局
二、中韓經貿關系的問題
1.中韓貿易不平衡問題
中韓之間貿易出現(xiàn)不均衡,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擴大。中方貿易逆差由1992年建交時的2.18億美元增至2007年的476.1億美元。自建交以來至2007年底,中國對韓國貿易逆差額累計金額已高達2137多億美元,已超過建交以來對韓國出口總額的水平。
一般來說,雙邊貿易不平衡是國際貿易中的正?,F(xiàn)象,追求絕對平衡貿易的管理貿易政策,既不利于貿易對象國的經濟發(fā)展,也不符合自身的經濟利益。韓國對中國出口快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中國經濟的高速發(fā)展為韓國產品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韓國企業(yè)對中國投資的增加也有利地推動了對華出口的增長。韓國對華出口增長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也具有多方面的積極促進作用。所以,中國政府對待與韓國巨額貿易逆差的問題一直保持非常理智和冷靜的態(tài)度,不贊成通過限制進口的辦法來解決貿易逆差問題。
2.韓國的貿易壁壘問題
韓國是一個貿易壁壘較為嚴重的國家,為了保護本國市場,韓國政府采取了多種限制其他國家商品進入本國市場的措施。而這些貿易壁壘措施對中國商品進入韓國市場構成的障礙最為顯著。例如,目前韓國征收進口調節(jié)關稅的27種農產品和輕工產品關稅中,有17種主要甚至絕大多數(shù)從中國進口。受高關稅的影響,使得許多中國商品很難向韓國出口。
韓國的技術性貿易壁壘也非常嚴重,受韓國技術性貿易壁壘措施影響較大的中國商品包括: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醫(yī)藥及醫(yī)藥原料等。其中,新鮮水果、豬和牛等蹄類動物肉產品、醫(yī)藥(特別是中成藥)等尚無法對韓國正常出口。
韓國政府在實施上述貿易壁壘措施時,還通過檢驗、檢疫和安全標準等手段,對中國產品采取特殊的歧視性政策。例如,對進口的中國農產品,韓國按6%的比率進行抽檢,而對來自美國等國家的同類產品,僅進行3%的抽檢。
3.貿易中同一性與中國的投資環(huán)境問題
雙邊貿易中,中韓之間既有明顯的互補性,同時又存在同一性。中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靠“以量取勝”,中國的大量廉價商品進入韓國,勢必對其國內企業(yè)造成很大沖擊。為此韓國政府采取種種措施限制中國商品的進口,對中國出口極為不利。而且從發(fā)展趨勢來看,中國產品的價格競爭力將明顯減弱,而其他如質量、包裝等非價格競爭力與其他國家相比,又處于劣勢,這勢必會造成出口下降。
在對外貿易方面,由于兩國都采取了外向型的貿易戰(zhàn)略,因此存在著相互爭奪世界市場的誘因。同時,由于中韓在面對歐美市場時在許多產品方面都存在著相似性,尤其是韓國在經歷了金融危機后,迫切需要通過打開出口市場 擺脫困境,致使這種競爭性增強了。
三、中韓經貿關系的對策研究
1.加強雙邊磋商,妥善解決貿易爭端
第一,兩國政府機構應充分交流與貿易有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執(zhí)行程序,并建立相關電子信息庫,以便于信息共享和查詢。
第二,要建立和加強兩國貿易協(xié)調機制,減少突發(fā)事件對正常雙邊貿易關系的不利影響,盡可能地減少不必要的貿易摩擦。同時,對出現(xiàn)的摩擦和糾紛,要冷靜地對待,不要濫用反傾銷和保障措施,更不要實行歧視政策。
第三,中方應推動韓方從兩國經貿關系大局出發(fā),進一步減少調節(jié)關稅品目,減少對中國產品的技術性壁壘限制,要積極采取切實可行的有利措施,增加中國產品的進口。
目前,中國受韓國技術性貿易措施影響較大的產品主要分布在農產品、水產品、畜產品、食品及食品添加劑、醫(yī)藥品及醫(yī)藥原料等。中國政府首先應該從這些出口商品入手,和韓國政府協(xié)商使其關稅降到一個合理的水平。
2.著手解決兩國關系中的貿易逆差問題
當前中韓貿易中的巨額貿易逆差問題上,中韓應著眼于長遠發(fā)展,加強協(xié)調與協(xié)商,在促進雙方貿易進一步發(fā)展的同時,改變雙邊貿易嚴重不平衡的局面。
第一,提高韓資企業(yè)在華采購率。在華韓資企業(yè)大量依賴國外采購的狀況是由兩方面造成的,一是中國產品在規(guī)格和質量方面不穩(wěn)定,不得不依靠進口;另一方面是由于中國在不同貿易方式上的政策不一致,相對于一般貿易而言,加工貿易的政策優(yōu)惠過多,導致出口產品中國化成分受到稅收上的歧視。
因此,要提高在華韓資企業(yè)產品的國產化比率,一方面要以科技為第一生產力來提高中國產品的質量,另一方面就是制定合適政策來引導韓資企業(yè)增加國內采購比率。
第二,改善中國產品出口環(huán)境。從中韓貿易逆差形成的原因中不難看出,韓國對中國出口產品采取的貿易壁壘是中韓貿易逆差擴大的重要原因。因此,首先,中韓兩國要加強磋商,可以通過取消對中國進口產品采取的歧視性措施、在中韓貿易中采取進一步減少關稅品目,降低關稅水平,取消非關稅壁壘等方法,為中韓貿易解決逆差問題創(chuàng)造良好環(huán)境;其次,中國行業(yè)協(xié)會與企業(yè)應嚴格約束出口價格,盡最大努力減少反傾銷調查的案件,并積極應訴,政府應要求韓國盡早確認中國“完全市場經濟地位”,減少并力爭消除對華反傾銷及有關歧視性政策和做法;最后,要運用世貿組織規(guī)則,與韓國妥善解決不合理限制及技術性貿易壁壘。
3.加強信息交流,加大雙邊投資力度
第一,要建立中韓雙邊投資信息平臺。內容包括:投資環(huán)境、相關法律法規(guī)、產業(yè)發(fā)展及技術、技術標準、市場需求和中介機構等。
第二,要實施“走出去”的戰(zhàn)略。盡管中國對韓國直接投資急劇增長,但與韓國對華投資相比,不論投資數(shù)量還是投資規(guī)模,相差甚遠。
以中國商務部最新數(shù)據來看統(tǒng)計,到2006年底,韓國對華直接投資389487萬美元,而總投資則達到了390719萬美元。目前,在韓投資的中國企業(yè)“做小生意的不少,做大生意的卻很少”。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否則會進一步擴大中國的貿易逆差,從而不利于兩國經貿關系的長遠發(fā)展。
第三,當前韓國對華直接投資,無論在項目規(guī)模、投資戰(zhàn)略,還是在投資區(qū)域、投資結構等方面,與歐美等發(fā)達國家對華投資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尤其是韓國和我國西部地區(qū)經貿往來很少,雙方貿易在中韓貿易中的比例非常低。為此,政府有關部門要創(chuàng)造良好的投資環(huán)境,積極引導韓國企業(yè)加入西部大開發(fā)建設行列,共享經濟發(fā)展所帶來的巨大利益。
參考文獻:
[1]樸光姬:中韓雙邊貿易的發(fā)展問題[J].當代亞太, 2007(7)
[2]戴士權:中韓經貿關系的發(fā)展與展望[N].長春大學學報, 2006(6)
[3]馬登科:中韓貿易逆差的未來趨勢及我國應采取的對策[J].當代經濟,2006(10)
[4]何一鳴:中韓經貿關系:成就、挑戰(zhàn)與前景[J].亞太經濟, 2007(2)
[5]胡俊芳:中韓貿易逆差的原因及對策分析[J].世界經濟, 2007(3)
[6]張玉和:中韓貿易模式的變遷:從互補到競爭[J].國際貿易, 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