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和漢語是反映各自不同文化的兩種符號系統(tǒng),是代表各自文化主客觀世界的兩種特定的表達形式,英漢語言差異現(xiàn)象復雜紛紜。本文從文化習俗、色彩差異、典故使用三個方面分析比較漢英語言的文化差異。
[關鍵詞]漢英語言 文化習俗 色彩差異 典故使用
一、引言
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是文化的載體和折射鏡。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語言和文化,各種不同的語言和文化都有其特殊的內容和表現(xiàn)形式。在漢英語言中,顏色詞不僅具有特定的語法意義和詞匯意義,而且還具有鮮明的民族個性和人類文化共性。而典故是一種最富聯(lián)想意義的語言現(xiàn)象。大部分的英語典故來源于希臘、羅馬神話、民間傳說、寓言故事、《圣經(jīng)》以及各種文學名著,其表達方式自然是其它語言所不具備的。同樣,漢民族獨特的文化決定了大量富有民族色彩的歷史故事、民間傳說、文學作品為漢語典故的產(chǎn)生提供了無盡的源泉。在語言學習中,了解漢英兩種語言存在的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文化習俗
生活習俗文化是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中由民族的風俗習慣而形成的,中英兩國人民分居于地球東西方,生活習俗上有很多不同之處,它貫穿于兩國人民日常生活和交際活動的各個方面。
1.打招呼和告別
中國人路上相遇開口第一句常是:“你去哪兒?”或是“你吃了嗎?”但很多情況下,問話方并非真的想知道這些。對此,我們只把他們看作是見面時的問候語。但這在英國人面前常會讓對方不知所措。即使是請客吃飯,也不要問他Have you had your meal?至于Where are you going?之類的問候,最好還是留給自己的同胞。
人們分手時通常說Good-bye , Bye-bye,相當于中國人說“再見”。幾乎所有語言中都有類似的說法。但在說Good-bye或“再見”之前,還有些客套話,各種語言也不盡相同。如有貴賓或不大熟悉的人來訪,客人離開時,按中國的習慣,主人要把客人送門口??腿藢χ魅苏f“請留步”,主人最后要說“走好”、“慢走”之類的客套話,英語中卻沒有與之對應的說法。如果把這些告別語翻譯成英語,說Stay here,聽起來會十分別扭?!奥边@個詞也很難譯成英語。如果說Go slowly, walk slowly,很不自然,也不能傳達漢語的語義。
2.各種稱呼
中國人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鄰居時,往往用“二哥”、“三姐”、“四嬸”、“周大伯”之類的話。這些稱呼不可用于英語,用英語稱呼時一般直呼其名。其中,例外的主要有:稱父母為Dad, Mum等,稱祖父母為Grandpa , Grandma等,有時稱年長的親戚為Aunt Marv或Uncle Jim。就連對這種親戚關系,美國人也傾向于用名字相稱,不用表示親戚關系的詞語。
中國人稱呼別人時,有時稱此人當時所擔任的職務,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黃局長”、“馬校長”之類。但是,很少聽到講英語的人稱別人為Bureau Director Smith (史密斯局長),Manager Jackson (杰克遜經(jīng)理)。只有少數(shù)職業(yè)或職務可用于稱呼。如醫(yī)生或有博士學位的人稱Doctor;有權主持法庭審判的人可稱Judge。州長和市長可稱Governor和Mayor,但往往只稱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
三、色彩差異
顏色詞是指語言中用來描寫事物各種顏色的詞。同一顏色詞在不同的語言中所產(chǎn)生的聯(lián)想和文化附加意義也各不相同,其修辭色彩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漢英民族在色譜中對主要顏色的劃分大致相同或相近,但其表示的聯(lián)想意義和社會文化意義卻各有異同。下面,就通過對顏色詞的比喻聯(lián)想意義對漢英兩種語言加以比較。
1.紅色(red)
紅色是火的色彩在人們的心理中產(chǎn)生巨大的鼓舞作用使人聯(lián)想到太陽和火。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火像征著熱情奔放、喜慶、成功和幸福。是吉祥的象征。故而,在漢語中帶“紅”字樣的詞語多為褒義。血是紅色的,因此它又代表了革命、赤色。這樣在漢語中便有了“紅小鬼、紅軍、紅色政權”等詞語。在中國,戲曲里紅色表示忠誠、俠義。人們把忠心耿耿的關公描寫成紅臉,而英語則無此種聯(lián)想意義,但卻暗示淫蕩。如Red Light District(紅燈區(qū))是指妓女集中地段。同時,它也像征著血腥、革命、虧損、生氣、赤字、恐怖和危險。如red battle(血戰(zhàn))、red hands(血腥的手)、go into red(虧損), see red(發(fā)怒)。紅色對人們的日常行為有一定的制約作用。因此,紅色被用作交通信號燈的停止色,消防車、警車和救護車的警示燈和體育比賽中的紅牌。
2.黑色(black)
“黑”在英語和漢語中都有不少詞語與“不好”、“壞的”、“邪惡的”特征相聯(lián)系。如blacklist (黑名單),black market (黑市),black-hearted (黑心的)等。
此外,黑色在中國古代有像征剛毅、鐵面無私等,是褒義,如“黑臉包公”。有趣的是,在商業(yè)英語中,in the black也有褒義的含義,即“企業(yè)經(jīng)營盈利”,如Since he was made manager, the company has been running in the black.(自從他當了經(jīng)理以后,公司一直盈利。)而它的反義詞則是in the red (虧損,負債)。這兩個術語都來自記帳時所用的墨水顏色。In the red己被漢語借用,即“赤字”。
四、典故使用
英漢典故在形式和內容上的巨大差異是任何其它語言現(xiàn)象所不能比的。歷史和文化的巨大差異,不僅使英漢典故幾乎沒有相同和相近的表達,而且其中一種語言的典故不能引起說另一種語言的人相同的聯(lián)想,也就是說,它們一般不為另一種文化的讀者知曉。以下舉例說明:
英語典故:If we try to implement these harebrained ideas (that English should be replaced by Hind; and the 15 recognized state languages), India will become a Tower of Babel.
譯文:如果我們試圖實行這些輕率而愚蠢的主張,用印度話和其他15種官方承認的各邦語言取代英語的話,那么,印度就會因語言的紛雜而亂作一團。
分析:據(jù)《圣經(jīng)》記載,諾亞的后代擬造通天塔,耶和華怒其狂妄,使建塔者因操不同語言,形成交流障礙,塔終未建成。后來,“Tower of Babel”就變成“語言的交流障礙”。
以上的例子中的典故是較為熟知的神話典故,在近代英語中已作為一般形象化詞語使用。為使非英語語言讀者知曉其義,翻譯時可放棄原文的神話典故,而以一般化語言表達出神話典故的含義。
漢語典故:三個臭皮匠,合成一個諸葛亮。
譯文: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 Geliang,the ancient master mind.
分析:諸葛亮這個名字,中國人家喻戶曉。但大多數(shù)外國人并不了解他,所以英語翻譯中加一個同位語“the ancient master mind”進行解釋。
又如,“難道這也是癡丫頭,也像顰兒來葬花不成?”因又笑道:“若真葬花,可謂‘東施效顰’了,不但不為新奇,而且更為可厭?!?/p>
譯文:“Can this be another absurd maid who comes to bury flowers like Taiyu?”he wondered in some amusement. “If so, she’s Tungshih imitating Hsishih, which is not original but rather tiresome.”(注:Hsishih was a famous beauty in the ancient Kingdom of Yue. Tungshih was an ugly girl who tried to imitate her ways.)
分析:英語譯文不但進行了解釋,而且在后面加了注釋,這樣才能使西方讀者對“東施效顰”這一成語有比較清晰的理解。如不進行這些技術處理,則譯猶未譯。
五、結語
作為歷史非常悠久的兩種語言,漢語與英語在文化上存在很多相異之處。在以后的語言學習當中,我們要不斷深入對它們差異的認識,以便剔除那些為交際設置障礙的因素,也不要忽視這兩種語言在文化上某些相同或相似之處,
做到求同存異,最終達到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1.
[2]胡文仲.語言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4.
[3]張培基.英語聲色詞與翻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作者單位:遼寧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