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湖南省株洲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歷時4個多月的株洲市“80后”優(yōu)秀青年干部“海選大賽”近日落下帷幕。此次“海選”采用類似“超級女聲”的競爭方式,共吸引了7000多人報名。株洲市政府表示,擬將此形式打造為選拔人才的長效機制。
對于“海選干部”、“公推公選”,我向來以善意的眼光來看待它們。盡管其程序上存在著不完善,常常被公眾指責為“作秀”,但是,這些“海選”與“公推公選”畢竟打破了以往干部任用的固有模式,有助于培育公民的民主意識,因此值得我們期待。不過,綜觀之前的一些類似舉措,由于其程序上存在內(nèi)傷,與真正的民主選舉還是有不小的距離。
各地“海選”與“公推公選”中普遍存在的一個問題是,盡管候選人上臺激情演講,電視也直播了,民眾也看到了過程,但真正決定這些候選人命運的仍然是臺下少數(shù)的幾個評委,或者是組織部門,民眾并無多少話語權(quán)——當然,有的地方還規(guī)定了民意測驗的程序,但所占比重也是很小。我將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僅僅是滿足了民眾的“圍觀權(quán)”:你可以前去看看,也可以品頭論足,但要決定候選人命運時,卻被關(guān)在了門外。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保障人民的知情權(quán)、參與權(quán)、表達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蹦敲?,“海選”與“公推公選”能否在滿足民眾的“參與權(quán)、表達權(quán)、監(jiān)督權(quán)”上再下些功夫呢?
在“海選”與“公推公選”中,相信很多人也看到了候選人伶牙俐齒地進行演講、答辯,表達了自己的施政綱領(lǐng),許下種種動人的諾言。但是,演講答辯存在著極大的道德風險。古人云:“非知之艱,行之惟艱?!币恍┤艘坏┊斶x,面對諸多利益的引誘,就開始更多地遵循“潛規(guī)則”,迎合長官意志或者任性而為。當年的演講答辯則已成明日黃花,無法有效約束今日之官員。所以,“海選”、“公推公選”應當視為一個長期的過程,而不是將干部選拔上來了就完事,要賦予民眾監(jiān)督的權(quán)利。干部上臺后,當年的演講答辯是今天工作的鏡子,工作不到位,民眾可以批評,工作不合格,民眾有權(quán)請他下臺。也許只有解決了這幾個問題,“海選”、“公推公選”與民主選舉才能漸行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