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第3季度,以歐美主要銀行賬戶出現大量次債相關損失為標志,一場源于美國本土的局部性次級貸款危機,最終演變成為一場全面性的影響全球的系統(tǒng)性金融危機。在次級債信用鏈中,銀行既扮演著初端供應商又扮演著終端消費者的角色。對應結構產品價格的下跌必然對銀行報表帶來全面沖擊,迫使其流動性、杠桿與信貸模式發(fā)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其壞賬問題將進一步拖累全球信貸環(huán)境。
關鍵詞:次貸危機;系統(tǒng)性風險;審慎監(jiān)管
中圖分類號:F83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2265(2008)09-0011-04
一、引言
次貸危機可以分為三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從2006年末至2007年春,若干抵押貸款專業(yè)機構崩潰。第二階段,從2007年春至2007年夏季,主要證券公司下設對沖基金的崩盤觸發(fā)短期資金市場流動性危機。第三階段,從2007年秋季至今,歐美主要銀行賬戶出現大量次債相關損失,導致流動性危機演變?yōu)橛绊懭虻南到y(tǒng)性金融危機。
在這場危機中,美國次級房貸異常違約情況所引起的惡性連鎖效應,是通過一批具有系統(tǒng)性重要地位的超級銀行機構向外傳遞擴散的。而同時,這些機構又是危機的受害者。目前,危機本身對國際銀行業(yè)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若干機構的最初預期 ,為數不少的大型國際銀行機構的問題至今仍在向縱深發(fā)展,有的機構被推向破產的邊緣,全球性信貸緊縮正在向經濟的其它部門擴散,但不幸的是,現在還看不到危機終止的跡象(Bernake,2008.8.29)。因此,研究這場危機對國際銀行機構的影響,對于深入認識本次危機演變的特點和前景具有現實意義。
二、資產損失
貸款違約時商業(yè)銀行最容易受到傷害。源于信用惡化、資產變賣的損失增加與收入減少,對銀行資產負債表形成嚴峻考驗。根據IMF對次級貸款相關損失的分析估計,考慮房價下跌和抵押貸款拖欠率上升導致優(yōu)級貸款惡化因素,美國住宅抵押貸款及相關證券總損失大約5650億美元;計入其他類別貸款,以及與商業(yè)不動產,消費信貸和公司債務相關的證券發(fā)行將增加潛在損失至9450億美元。截至目前,美國貸款、相關證券損失與全球銀行可能損失如表1所列:
由表1可見,銀行類機構包含貸款與證券損失合計4400-5100億美元②,約占損失總額的50%。其余損失由保險公司,退休基金,貨幣市場資金,對沖基金,以及其他金融機構投資者分擔。全球銀行承擔的各類貸款損失達1000-1300億美元,占全部貸款損失44-58%。證券損失近貸款損失的3倍,約3400-3800億美元,占金融機構全部證券損失的47-53%。以上表明,銀行損失已遠不限于次級抵押貸款,不僅各類別貸款均已發(fā)生不同程度的損失,而且損失額度和比重已經接近甚至超過次級貸款損失。在證券損失中金額和占比最高者均為ABS CDO,表明CDO受次級貸款違約影響最深。
從損失承擔的區(qū)域分布看,作為次級危機的肇源地,美國銀行機構貸款與相關證券損失總額約1500億美元,居全球首位;其次是歐洲,損失總額約1200億美元;亞洲居尾,損失總額100多億美元。在各洲損失中,亞洲無次級貸款損失;而在歐美的損失中,卻非次級貸款損失最大,最大比例為ABS-CDOs。由此可見CDO的殺傷力。全球銀行承擔損失的類別結構與地區(qū)分布如圖1所示③。
盡管次貸危機對銀行業(yè)的影響將是全行業(yè)的,相關減計商業(yè)銀行也比較普遍,但最主要還是大銀行的問題。2007年6月,以美國第五大銀行貝爾斯登管理的兩只對沖基金破產為開端,次級抵押貸款風險向以此為基礎發(fā)行的證券持有人擴散,并引發(fā)包括英國、法國、德國、瑞士、荷蘭、澳大利亞、日本等國一系列機構投資者受損的事件,若干國際大行也相繼陷入泥沼。目前,次級貸款損失具有系統(tǒng)性重要地位的國際大行幾乎鮮有避免。以美國花旗集團407億美元損失為首,瑞銀集團、英國諾森羅克、匯豐銀行、 德意志銀行、法國農業(yè)信貸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蘇格蘭皇家銀行、法國巴黎銀行等近20家家大行均有上百億至幾十億美元的損失。截至2008年2月部分全球大型銀行損失如表2所示。
信用市場相關損失對銀行股票與債券的影響巨大。2008年3月全球性銀行資本市值下降了7200億美元。而美國商業(yè)銀行按揭貸款敞口占可盈利資產的63%以上。面對席卷全美的住房拍賣和次級債劣質資產影響的深度擴散,銀行風險頭寸暴露仍將對銀行資本和資產減記增加進一步的壓力。而且,如果杠桿繼續(xù)收縮,包括專業(yè)債券承保公司損失相關風險還將上升④,反饋到銀行體系,造成進一步的影響。
三、或有負債:表外特別實體與資產擔保票據
OBSE (Off-balance special entity,表外特別實體)包括商業(yè)票據管道(Conduits)、(Structured Investment vehicle,結構化投資工具)和類SIV(SIVlites)⑤。
就與銀行資產負債表的關系而言,商業(yè)票據管道、SIV和類SIV之間的區(qū)別并不重要。通常情況下,OBSE為銀行設立的單獨的公司。銀行設置OBSE的目的是繞過風險資本測試并賺取表外收益。OBSE與銀行一樣從事相似的短借長貸活動,但卻沒有類似的資本標準和監(jiān)管要求。OBSE的債務不用列入銀行資產負債表——債務由OBSE承擔,銀行借此回避資本—儲備義務。如果OBSE只是與專業(yè)市場參與者而不同一般公眾進行交易,銀行也不負責其財務狀況。因此,這種表外安排,可以釋放部分銀行資本轉作其他用途。銀行作為OBSE發(fā)起人和主辦方還可收取設立費和管理費用。
一般地,OBSE以低利率在貨幣市場融資,包括發(fā)行商業(yè)票據,借入短期資金,再投資于收益率較高的抵押貸款證券及其它資產擔保證券,以獲取利差收益賺取利潤,并償付OBSE債券持有人。為增加所發(fā)行債券——ABCP(Asset-backed commercial paper,資產擔保商業(yè)票據)和資本債券(capital note)——對投資者的吸引力,OBSE一般采用信用增級方法來吸收損失,提升債信。信用增級的形式包括超額抵押、第三方信用擔保和信用保險。為保證票據的到期償付,銀行也提供流動性支持。銀行主辦的SIV結構通常包含一個364天期限的流動性便利,大多ABCP項目均有銀行100%的流動性便利承諾。
傳統(tǒng)上,OBSE資產包括貸款和信用卡應收款,而最近兩年越來越集中于缺乏流動性的產品,包括抵押貸款產品和CDO(擔保債務證券)。而其負債則主要為短期票據,大多數期限在35天左右。截至2007年3月末,各類管道公司估計ABCP市場債務總額1.4萬億美元。由于信用緊縮,市場對商業(yè)票據等短期資產的投資需求干涸,OBSE資產價格陡降。2007年美國ABCP價格暴跌如圖2所示。
雖然形式上OBSE表外載體銀行不承擔直接的債務責任,然而,由于信譽風險或其他因素,特別是當OBSE資金周轉發(fā)生困難時,作為信用增級與流動性便利的主要提供者,銀行實際上難脫干系。問題的嚴重性在于,在投資者不愿票據展期條件下,即期償付動輒數十億美元的抵押債券并非易事。如果這些實體被迫清盤,對OBSE的集體兌付將演化為一場大規(guī)模的變相銀行擠兌。面對OBSE銀行要么聽任不管,讓其破產倒閉;或是將OBSE列入報表。作為前者,銀行顯然無法承受潛在損失難以估量的信譽風險。因此,銀行比較可行的選擇只能是承接OBSE的問題資產和債務。美歐前15大銀行所主辦的ABCP項目所包含的或有負債如圖3、4所示。
四、資本與信貸能力
資本可以大致定義為公司資產減去負債后為股東留下的價值。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資本的測算至關重要,因為資本代表銀行的融資能力,并顯示有多少“緩沖墊”吸收實際與潛在的損失。如果銀行缺乏足夠的資本,很容易受傷,只能削減股息增加資本水平,或是募集新股。在不利市況下,這將在銀行體系中產生連帶效應,使更多的銀行受到波及。按照目前趨勢,若干大型機構信用評級將被調降⑥,信用環(huán)境惡化及監(jiān)管規(guī)則的變化對金融機構的流動性和資本比率壓力還將大幅度上升。
資本損失的狀況,華爾街大行的情形最為典型。美聯(lián)儲數據顯示,2007年8至12月,華爾街大型銀行以凈資產表示的資本已減少400億美元,而高盛預計到2008年底美國銀行業(yè)還將面臨480億美元的壞賬撥備。這種情況以前從未在這么短的時間里發(fā)生過,問題非常嚴重。8家華爾街大行的自有資本與資產比率估計變化如圖5所示。
全球主要大型金融機構的資本比率,在損失未經最終確定前很難準確估計。問題是現在還看不到信貸緊縮走出低谷的跡象。銀行仍可以感覺信貸緊縮的影響,除巨大的預期抵押貸款損失外,消費貸款業(yè)務可能還有更多不良貸款。風險管理的不確定損失和清理問題的負擔和費用,還將付出更多的代價。到目前為止,銀行已報告約2300億美元的損失和資產減計。因此,銀行需重建資產負債表,集資或削減資產,以應付危機壓力。
大型機構資本如此急劇地縮減,將使信貸環(huán)境進一步惡化。雖然并非全部損失都由銀行承擔,但巨額損失無疑將耗盡銀行據以發(fā)放新貸款的資本儲備。據高盛公司估計,貸款收縮的乘數效應影響可能放大10倍。即使按金融機構報告損失的約2000億美元資本損失計算,按10倍比率銀行信貸將削減2萬億美元。如果高盛預期的信貸消減在一年內發(fā)生,美國經濟將陷入衰退,2到4年的信貸下降將導致“非常緩慢的增長”。如果按IMF估計損失計算,國際大型銀行機構信貸緊縮前景更難預期。
五、結束語
次貸危機對國際大型銀行的影響是全方位和結構性的,相當時期內銀行的資產、負債、資本與信貸能力均將面臨巨大的調整壓力。警示的意義在于:
1. 在現代新型信用媒介過程中,盡管銀行信用風險可能已經創(chuàng)新結構向外轉移,但當本源資產出現問題時,對應結構產品價格的大幅下跌將對銀行報表帶來全面沖擊。預防沖擊的根本性手段只能是制定并執(zhí)行嚴格的信用標準。
2. 新的工具或結構也會掩蓋表外或或有負債。結果是似乎已經分散的風險可能以各種形式返回銀行資產負債表。信譽風險將迫使銀行內生消化法律上獨立實體的損失。
3. 銀行不受約束的創(chuàng)新業(yè)務模式,可以削弱如降低利率促進信貸條件正?;韧ǔ1蛔C明非常有效的貨幣政策效率,使儲蓄的有效金融中介功能持續(xù)受阻,導致信貸緊縮更廣泛縱深發(fā)展。
鑒于國際大型銀行在全球金融市場的系統(tǒng)重要性,其業(yè)務流程和產品服務的透明度及信息披露的及時性有改進的必要,一個具有有效約束力的外部監(jiān)管機制也是必要的。全面加強大型銀行機構風險的謹慎管理是當代金融體系穩(wěn)健運行的關鍵所在。
注:
①本文以國際大型銀行為研究對象。國際大型銀行,指相較于其它零售銀行和大型金融公司,主要從事工商貸款投資組合,公司財務,交易和配售,擁有全球化的經營和批發(fā)的銀行。如花旗銀行、摩根大通銀行、瑞銀集團、匯豐銀行、德意志銀行、日本瑞穗金融集團等都是屬于此類的銀行。
②損失金額包含表外融資載體( SIV(特別投資載體)和CONDUITS(管道公司))可能損失在內。
③歐洲商業(yè)銀行持有規(guī)模可觀的MBS和CDO等復雜結構產品并面臨與結構投資工具(SIV)相關損失的風險。
④ IMF估計目前保險公司市值損失1050- 1300億美元,保險公司向銀行傳遞的潛在風險是600-900億美元。1月31日全球最大的債券保險企業(yè)MBIA公布,2007年第四季度23億美元的創(chuàng)紀錄虧損。同日,標準普爾宣布下調對5340億美元次貸證券及債務抵押債券(CDO)的評級。
⑤商業(yè)票據管道與SIV資產負債表結構有所不同。在資金來源方,SIV通常發(fā)行不同期限主要是較長期限的債券。而在資產方,SIV的結構通常包括比管道更復雜,更可交易的資產。另外,SIV的杠桿比率也較管道高。
⑥根據惠譽評級,去年10月以來30多家美國銀行已被降降,評級下調的壓力2008年其余時間依然存在。
參考文獻:
[1]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8,“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Containing Systemic Risks and Restoring Financial Soundness (Washington, April).
[2]Bank of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2008,Internatio-
-nal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s.
[3]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IMF, 2007,Global Financial Stability Report,Financial Market Turbulence Causes, Consequences, and Policies (Washington,Octo-
-ber).
[4]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 2007,Principles of Liquidity Risk Management (Washington, March).
(編輯 劉西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