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曼破產引發(fā)的銀行敞口只是序曲,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相應風險還會次第顯露出來
國際投行:覆巢之下
“公司申請破產保護,大家都很難過。一夜之間失去了工作,作為薪酬的一部分,大家積累多年的公司股票也變得分文不值?!?月15日,雷曼兄弟控股公司中國區(qū)首席執(zhí)行官楊志中,在香港獲知了雷曼申請破產保護的消息。不過,他仍然試圖振奮其中國團隊,要求大家繼續(xù)保持為客戶服務和團隊合作的精神。
在華爾街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倒下之后,這支近年來業(yè)績不俗的中國團隊深感震驚?!澳莻€周末直到最后一刻,大家都還覺得有一線生機。”楊志中直言,所有人都對這個結果準備不足。
雷曼盡管近年來薪資優(yōu)渥,但有相當大一部分是以雷曼股票的形式支付的,因此,員工財富損失慘重。比如,楊志中手中的股票有五年的鎖定期,而截至9月15日,他在雷曼工作剛滿四年。
接近雷曼的有關人士稱,目前清算行已進入雷曼香港的業(yè)務部門,雷曼中國的員工多數還在繼續(xù)堅守崗位,核心團隊何去何從仍未確定,預計在10月15日左右將會塵埃落定。此前的9月22日,日本野村控股宣布將收購雷曼的亞太資產,包括日本、中國、印度和澳大利亞的投資銀行,并將保留雷曼在上述地區(qū)的所有3000名員工。
接管者野村控股中國代表處一位人士對《財經》記者坦承,野村一直有意進入中國市場,曾與多家中小型券商接觸,但均未有結果。因而市場人士預計,野村會珍視雷曼的中國團隊,但能否成功整合華爾街老牌券商,顯然仍有很多挑戰(zhàn)。
除了雷曼,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風光無限的外資投行均進入了盤整期。今年8月以來,瑞銀集團宣布旗下商業(yè)銀行、投資銀行、財富管理業(yè)務分治,建立各自獨立的風險控制機制和考核體系。目前,瑞銀集團在中國的業(yè)務恰恰以全能銀行為優(yōu)勢,其旗下的瑞銀證券目前依然是國內惟一擁有全牌照的券商。對于瑞銀業(yè)務分治的影響,瑞銀集團中國區(qū)主席兼總裁李一在接受《財經》記者專訪時坦承,具體計劃恐怕要到年底才會落定。不過,他表示,分治后,對外仍為客戶提供一體化的服務,主要是內部分工更為明確,各部門會更關注自身風險和收益的匹配。
進入10月,瑞銀已宣布在投行業(yè)務領域裁員2000人。但北京的瑞銀證券仍然維持了擴張態(tài)勢?!敦斀洝酚浾攉@悉,僅瑞銀證券資本市場部近期就新招聘了24人,其中一些人來自美林和雷曼。
9月23日,瑞銀還宣布任命原深圳投資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營運官張化橋為投資銀行中國區(qū)副總經理,前任中國區(qū)投資銀行部主席及總經理蔡洪平被擢升為投行亞洲區(qū)副主席,李一稱此舉“充分說明中國對于全球投資銀行業(yè)務及瑞銀的重要性”。
總體而言,國際投行在中國的業(yè)務冷暖不均。多位受訪的投資銀行家均表示,一些目前為止仍損失有限的投行其中國業(yè)務正伺機尋找開疆拓土的難得機遇;而一些正遭遇“改朝換代”的國際投行,其中國團隊則面臨團隊變化、等待戰(zhàn)略調整,恐將面臨較長的一段磨合期。其中摩根大通和瑞士信貸都在招兵買馬,前者預計會在消費者銀行、批發(fā)業(yè)務和合資證券公司方面大肆出手;后者則會在壯大合資公司的同時,整合旗下投資銀行、私人銀行和財富管理業(yè)務,以期構建一體化的優(yōu)勢。瑞信亞洲區(qū)(除日本)投資銀行部副主席兼中國首席執(zhí)行官張利平透露,瑞信近期還將全球董事會移師香港,實地探討如何緊緊抓住亞太區(qū)的發(fā)展機遇。而德意志銀行中國董事長、環(huán)球銀行部亞太區(qū)總裁張紅力亦表示,他們對中國市場有堅定的承諾——在本地注冊了法人銀行,增加在華夏銀行和嘉實資產管理公司的股份,還搬進了新的辦公場所。
但另外一些國際投行的中國團隊則在一定程度上面臨核心團隊人員流失的考驗,及新股東戰(zhàn)略調整的不確定性。
隨著高盛和摩根士丹利變身為銀行控股公司,投資銀行以高杠桿模式帶來的高回報機制已不復存在。
近年來,投資銀行恐怖的高額獎金也必然大受影響,這在高度依賴人力資本的投資銀行業(yè),恐怕是不小的沖擊。“長期來看,投資銀行從業(yè)人員應該和律師、醫(yī)生一樣,專注于客戶服務及專業(yè)水平,而非不計風險地追逐利潤和回報。”楊志中表示。
銀行敞口
9月16日,在雷曼兄弟申請破產保護后的第一個工作日,中國銀監(jiān)會緊急通知中資銀行,當天即上報與所有雷曼兄弟、美林相關的資產狀況、風險狀況以及可采取的保全措施。
迄今為止,建行、工行、中行、交行、招行、中信、興業(yè)等七家上市銀行,相繼披露了持有雷曼相關資產的情況。根據公開資料,這些債券以及風險敞口的數量約為7.2164億美元。與此同時,民生銀行、深發(fā)展和寧波銀行均已明確表示,未持有雷曼相關債券。
不過,接近監(jiān)管部門的有關人士及一些商業(yè)銀行的人士均證實,國內銀行持有的雷曼相關債券全口徑達幾十億美元,遠不止公布的幾億美元。這里所謂的全口徑統(tǒng)計,包括直接持有的雷曼債券現貨、給雷曼的貸款、與雷曼債券相關的衍生品名義本金,也包括QDII(合格境內機構投資者)理財產品相關的投資狀況。因為QDII理財產品為銀行表外業(yè)務,屬于表外資產,銀行從中獲取手續(xù)費并計入中間業(yè)務收入,所以,按照有關規(guī)定,這些數據可以不公開披露。事實上,北京銀行、招商銀行、中國銀行等都持有相關產品。這是導致當前披露的數據和實際持有數據有較大差異的原因之一。
建設銀行(上海交易所代碼:601939)已公告持有的雷曼債券數量居七家銀行之首,共計1.914億美元,其中,高級債券1.414億美元,次級債券0.5億美元;緊隨其后的是工商銀行(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98),持有約1.518億美元;受次貸危機影響較大的中國銀行(上海交易所代碼:601988)目前曝出的雷曼相關債券及貸款總計1.2882億美元,位居第三;交通銀行(上海交易所代碼:601328)披露持有7002萬美元。
隨著各家國內上市銀行陸續(xù)披露持有雷曼兄弟債券情況,雷曼兄弟破產可能帶來的銀行表內業(yè)務風險已漸露崢嶸;但直至目前,包括QDII在內的銀行表外理財產品暗藏的風險仍未明晰。
“現在發(fā)布信息公告的QDII產品,都是因為說明書中明確了與雷曼發(fā)布的產品或債券相關。而對于那些收益參考基準與雷曼產品無關、但是投資組合中仍包括雷曼相關資產的理財產品,風險究竟有多大,目前還無法準確估算。”9月22日,一位資深衍生品設計人士對《財經》記者如是說。
目前,明確發(fā)布公告提示產品風險的中資銀行,包括招商銀行、中國銀行以及北京銀行。其中,招商銀行、中國銀行的理財產品均以雷曼兄弟發(fā)布的指數產品表現作為收益參考標準。
招行發(fā)行的“雷曼兄弟農產品指數表現聯動理財計劃”,其理財收益與雷曼兄弟農產品指數(LBAGER Index)表現掛鉤;中行兩款代客境外理財產品中銀穩(wěn)健增長(R)和中銀新興市場(R),分別以雷曼兄弟美元綜合債券指數(1-10年,A級以上)和雷曼兄弟1-10年美國政府債券指數,作為收益參考基準之一。
隨著雷曼兄弟步入破產程序,未來這些指數產品或將更名、消失,由此導致上述中資銀行理財產品投資收益估值的困難。不過,招行、中行之前均已在產品說明書中言明,一旦指數制定人發(fā)生變更,將會在市場尋找相近指數進行代替,或直接根據原指數編制細則進行重新編制,“業(yè)績基準的修改不會對產品凈值造成任何影響?!?/p>
相比之下,北京銀行的兩款理財產品則受影響更大。這兩款2007年9月發(fā)布的美元12個月期信用掛鉤型理財產品,相當于購買了一種CDS(信貸違約掉期)。按照產品約定,其掛鉤的相關信用主體包括雷曼兄弟、美林集團等五家美國金融機構;如果這五家機構出現違約事件(包括破產、重組和支付違約),北京銀行將買入違約信用主體所發(fā)債券,之后依市場價格賣出。理財產品資產將承擔由此產生的價差損失和交易費用。
雷曼破產引發(fā)的銀行敞口只是序曲,隨著金融危機的深化,相應風險還會漸次顯露出來。
銀監(jiān)會的統(tǒng)計數據顯示,截至2007年底,共有23家中外資銀行(12家中資,11家外資)取得了開辦代客境外理財業(yè)務資格,其中21家中外資銀行(12家中資,9家外資)共取得166億美元境外投資購匯額度;16家中外資銀行推出262款銀行QDII產品,人民幣銷售額達到414億元,美元銷售額為12.5億元。
前述銀監(jiān)會人士在接受《財經》記者采訪時透露,監(jiān)管部門已要求各家銀行,“第一要關注風險;第二要計算風險敞口大小、潛在的損失多少;如果確實有損失,要提足撥備”。該人士稱,目前不會要求商業(yè)銀行單獨就代客境外理財一類的風險敞口進行信息披露,“沒有這種必要,我們不能沒有風險就制造風險?!?/p>
此外,雷曼提供的一份公開資料稱,在定息收益方面,該公司與國家外管局和國內多家銀行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為他們提供投資和風險管理的專業(yè)服務。
保險:AIG震蕩
在雷曼破產引發(fā)的新一輪危機中,美國國際集團(AIG)是與中國關系較為密切的一家金融機構。
9月16日晚間,美聯儲承諾向AIG提供850億美元貸款,作為代價,美聯儲將持有80%的股權,AIG需要出售資產以償還這筆巨額債務。
1992年AIG在上海營業(yè)以來,到目前為止,仍是惟一以獨資形式在中國經營壽險業(yè)務的外資保險公司,由友邦保險公司(下稱友邦)和美亞財產保險有限公司(下稱美亞)分別經營壽險和財險業(yè)務。
“從中國市場的情況來看,友邦、美亞的經營是完全正常的?!北1O(jiān)會副主席李克穆對《財經》記者表示,AIG的主營業(yè)務并沒有問題,無論是保險業(yè)務,還是龐大的飛機租賃業(yè)務,都運轉正常。
事實上,AIG的風險是由其衍生品部門一手釀造的。不過,市場依然風聲鶴唳。隨后幾天,因恐慌而退保者不期而至。
友邦保險中國區(qū)總裁陳榮聲對《財經》記者表示,由于友邦保險是惟一以獨資形式在中國經營壽險業(yè)務的外資保險公司,友邦保險中國業(yè)務對AIG具有特殊價值,這是AIG在考慮出售資產還貸時應予斟酌的重點。對于各界十分關注的AIG是否可能出售中國或亞洲業(yè)務,美亞保險企業(yè)傳播部高級經理谷學斌亦聲稱“非常明確,不可能賣”。
然而,坊間關于AIG出售亞洲資產少數股權的傳聞日盛一日,更傳出多家中資機構對此產生興趣。對此,接近中國人壽股份公司的人士對《財經》記者表示,對于AIG亞洲出售至多49%少數股權的方案不感興趣。此外,AIG的情況仍不明朗,也降低了交易的吸引力?!?/p>
本刊記者趙劍飛對此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