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設計理論之父”,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2008年6月24日去世,享年91歲
里奧尼德·赫維茨(Leonid Hurwicz)一生從未獲得任何經濟學學位,通過自學和聽課,成為世界頂尖經濟學家。他在經濟學許多領域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工作,獲得了幾乎所有重要的學術榮譽。比如他是美國科學院院士、美國經濟學會院士(一年只有一個,比美國科學院院士更難拿)。在之前20多年里,他一直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候選對象之一,卻年年與之擦肩而過。赫維茨笑言,“熟悉我研究領域的人都相繼死去,我不再有這個期待?!?/p>
但是,應屬的榮譽還是不期而至。2007年10月,赫維茨與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的馬斯金、芝加哥大學的羅杰·邁爾森因創(chuàng)立和發(fā)展了機制設計理論,一道分享了200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此外,他還獲得過美國總統(tǒng)獎——至今只有四位美國經濟學家拿到這一獎項,其他三人分別是阿羅、薩繆爾森及弗里德曼。
赫維茨1917年8月出生于俄羅斯莫斯科。他在波蘭完成小學和中學學業(yè),并于1938年在華沙大學獲得法學學位;同年,進入倫敦經濟學院進行短期學習。“二戰(zhàn)”爆發(fā)后,身為猶太人的他輾轉波蘭和瑞士,直至1940年移居美國,僥幸逃脫法西斯的魔掌。次年,他成為麻省理工學院著名經濟學家薩繆爾森以及芝加哥大學“數學三劍客”之一奧斯卡·蘭格的研究助理。
“二戰(zhàn)”期間,赫維茨成為芝加哥大學氣象學院的一名教師,但主要從事經濟學系統(tǒng)計課程的教學。同時,他還任職于芝加哥大學著名的考列斯委員會。1951年,赫維茨進入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工商管理學院成為經濟學和數學教授,并相繼擔任統(tǒng)計學系主席、校董事講習教授、柯蒂斯·卡爾森講習教授,直至退休成為明尼蘇達大學名譽教授。
赫維茨享有“機制設計理論之父”的贊譽。1960年,他以一篇題為《資源配置中的最優(yōu)化與信息效率》的論文,拉開了“機制設計理論”的研究序幕。后來,赫維茨又寫了《無須需求連續(xù)性的顯示性偏好》、《信息分散的系統(tǒng)》等一系列著名論文,進一步完善機制設計的思想和理論基礎。1973年,赫維茨在《美國經濟評論》雜志上發(fā)表論文《資源分配的機制設計理論》,從而奠定了機制設計理論基本框架。
機制設計理論主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信息成本問題,即所設計的機制需要較少的關于消費者、生產者以及其他經濟活動參與者的信息和信息(運行)成本。赫維茨的一個偉大貢獻,是首先嚴格地證明了競爭市場機制是惟一的利用最少信息并產生了有效配置的經濟機制。他與一些學者在上世紀70年代證明:在自利性假設及凸性假設下,沒有什么其他經濟機制既能導致資源有效配置,又比競爭市場機制用到了更少的信息。二是激勵兼容問題,即在所設計的機制下,使得各個參與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能夠達到設計者所設定的目標。這已經成為現代經濟學中的一個核心概念,許多現實和理論問題都可歸結到這一點上來,比如委托-代理問題、契約理論、規(guī)章或法規(guī)制訂、公共財政理論、最優(yōu)稅制設計、行政管理、政治社會制度設計等。這兩個問題也正是中國經濟深層次改革所要解決的。
除了在機制設計理論方面的奠基性成就,上世紀40年代中后期,赫維茨對動態(tài)計量模型的識別問題做出了奠基性工作;早在1947年,他就首先提出并定義了宏觀經濟學中的理性預期概念,理性預期學派已成為當今宏觀經濟學的主流。對如何從需求函數的存在來證明效用函數的存在這一可積性結果,赫維茨也做出了重要工作,從政治經濟學的角度看,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結果。他與阿羅等人還對競爭市場一般均衡的穩(wěn)定性研究做出了開創(chuàng)性工作。
赫維茨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赫維茨就曾到中國社會科學院講授機制設計理論。他自學中文,認識了好幾百個漢字。1985年,他擔任了華中科技大學榮譽教授;同年,為中美經濟學教育交流合作項目——“福特班”的首期學員上過高級微觀經濟學課程。
赫維茨逝世的噩耗傳來,我感到非常突然和痛苦。在這位經濟學泰斗的親自指導和教誨下學習,我學到了許多終身受用的東西。我的博士論文第一章初稿是1984年底完成的。一個星期后,先生將論文交還給我,上面寫得密密麻麻。他告訴我寫論文一定要直截了當,不要故弄玄虛,不常見的術語要給出定義,新定義還要適當做經濟含義方面的解釋;思維要連貫,文字要簡單,證明要嚴謹。
去年12月與先生聯系時,我告知他,我正在組織將他和斯坦利瑞特關于設計信息有效機制的算法的學術專著《經濟機制設計》翻譯成中文。赫維茨非常高興,還一口答應作序。想不到時隔半年,譯書未竟,先生已溘然長逝。這對我及讀者都是莫大的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