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課改實驗使初中英語課堂教學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改變了缺乏生氣的教學氛圍和代辦的學習方式,活躍了師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但是在這華麗的外表下也存在著一些誤區(qū),本文探討了對于這些誤區(qū)應該采取的對策。
關鍵詞 初中英語課堂教學 誤區(qū) 對策
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如火如荼的進行,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也呈現(xiàn)出生機勃勃的景象,改變了以前那種缺乏生氣的教學氛圍和呆板的學習方式,活躍了師生的思維,激發(fā)了師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促進了師生關系的融洽。但同時,我們也看到,在新課標下的英語課堂教學中,還存在著幾個誤區(qū)。
一、英語課輕了“講”
聽說讀寫訓練是初中英語教學的核心,聽和讀是理解的技能。說和寫是表達的技能,這四種技能在語言學習和交際中相輔相成互相促進。以前的英語課堂上,教師上課時滔滔不絕,黑板寫得滿滿的,學生不停地記筆記,如此學生獨立掌握知識、主動訓練能力的機會就越少,學生常處于被動位置,沒有時間及時思考、消化、吸收,所學知識當然沒法鞏固。再有,講得過多,重點不突出,學生掌握不了要領,課堂氣氛也沉悶,學生容易產(chǎn)生疲勞。我們反對“滿堂灌”,并不是淡化教師的講,恰恰相反,應當重視教師的講解。關鍵是講什么,怎樣講更有效。我們倡導把學習主動權還給學生,決不是削弱教師的主導作用,而是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熟練把握教材和學情,對重點、難點、疑點不但要講,而且要講深講透,使學生達到融會貫通。對題目,要講思路、講方法、講技巧、講難點,最重要的是講學生還不懂的、經(jīng)常出錯的問題。
二、由“滿堂灌”走向“滿堂問”
在課改實驗中,那種以教師為中心的“滿堂灌”式的課堂教學現(xiàn)象已不復存在,遺憾的是,取而代之的卻是一種典型的“滿堂問”式的教學。在這種“滿堂問”的支配下,教師在課堂上連續(xù)提問,或是非問,或選擇問,或填空問,或自問自答,學生則習慣性地舉手,倉促地回答問題,或置之不理,保持沉默。對于學生的回答,教師也只作簡單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補充講解,再提出問題……
這種“滿堂問”的教學,表面看去,學生似乎是在主動學習,但其實質(zhì)仍然是以教師為中心。教師預設好結(jié)論,然后千方百計引導學生猜測,并以預先設定好的答案為最終目標,以此鎖定學生的思維。這種“滿堂問”的教學方式,其實仍然是一方強引灌輸,一方消極接受的方式,與新課程中要求學生自主學習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
從“滿堂灌”到“滿堂問”應該說是一種教學方法的革新,但“滿堂問”絕不是我們追求的目標。課堂提問的最終目的是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思維能力是一切智力活動的基礎,課堂提問是開啟學生思維閘門的一把金鑰匙。但是提問不要太碎太雜,切忌“滿堂問”。為此,教師設計問題要找準切入點。這個切入點,對本節(jié)課知識而言,覆蓋所有,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篇”之效;對學生而言,這一點能開啟學生的心智,激活學生的思維,引發(fā)學生進行深層的多向的思考與探析。
三、空洞的熱鬧
新課標給英語教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課堂上,教師不必拘泥于“教參”上的標準答案,也不必受考試內(nèi)容的拘束,手腳一放開,自然就有了一份瀟灑,課堂形式也隨之多樣起來——演講、小品表演、時裝表演……層出不窮的授課方式,讓英語課有了盎然生機。然而,熱鬧的課堂是否就等于豐碩的收獲?我們在參加英語教學交流的活動時,??匆娊處焸兓ㄙM大量精力來設計活動,課堂上,師生之間熱熱鬧鬧,但是課本被擱置一邊,一堂課下來,只見活動的熱鬧,不見課本知識的有效闡發(fā)、挖掘和共鳴。而且,課堂上教師的隨機點撥欠缺,不能有效引導學生的思維方向,結(jié)果,這樣的課堂只是讓人感覺“熱鬧得空洞”。
一節(jié)優(yōu)秀的英語課究竟應該怎么上,什么方法最好,什么形式行之有效,我們很難有個一般的標準去加以衡量。然而,就英語教學來說,立足課本卻是不容忽視的一個前提。所以在教學中,一方面,要服從教學目的:另一方面,又要以學生為落腳點。教師在教學時,課的組成部分和階段要服從課的教學目的,要以學生的實際水平為著眼點,選擇相應的教學方法,真正做到以學生為落腳點。
四、課堂教學“虛化”
許多教師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學生學習的興奮點,采用了新穎、靈活的教學手段,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首先,是課堂上小組討論的問題。這種教學方式的優(yōu)越性自不用說,但是在教學實踐中也出現(xiàn)了形式上的傾向。最明顯的表現(xiàn)是:教師提出問題,然后一聲令下:“Begin!”學生就分組圍成了一團,學生的討論聲響成一片,課堂氣氛非常熱烈。幾分鐘后,教師一聲令下:“Stop!”于是,學生的討論聲戛然而止。結(jié)果展示討論成果的往往是幾個優(yōu)等生,大部分學生只是在那里作“看客”,不能真正起到討論的作用。所以,真正的討論,應該是教師提出問題后,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切不可學生的思路剛剛打開就草草收場,使討論只流于表面的形式。
其余課堂“虛化”的問題還表現(xiàn)在:(1)目標“虛”。目標設置得高、多,課堂上得不到落實,特別是知識性的東西得不到落實,工具性的東西被忽視。(2)評價“虛”。教師對學生參與的評價、反饋“虛”,只說“Good”,“Great”,沒有實質(zhì)性的評價。教學評價應包括學習態(tài)度、學習方法、實現(xiàn)目標程度以及學習進步程度和創(chuàng)造力等的評價。評價要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和發(fā)展的不同需求,促進其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發(fā)展的獨特性。
五、多媒體使用不當
有些教師認為,不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就是保守,就是觀念不先進。為此,教師不惜花費一周甚至數(shù)周的時間精心制作課件??尚Ч鯓幽?有的課件不過是課本知識的搬家,只起到小黑板的作用;有的課堂干脆成了“放電影”,教師成了放映員,鼠標點點,小棒指指,學生成了地地道道的觀眾;有的教師把界面搞得五彩繽紛,以為這樣就可以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常常被鮮艷的彩色所吸引,忘記了聽老師講課,忽略了課堂教學中應掌握的知識;有的教師為了展示自己精心制作的課件,忽略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自主探究;有的教師因為有了多媒體,黑板干脆成了“空白板”,一節(jié)課下來,黑板上除了課題沒有其它任何字跡;有的因課件制作粗糙,鏈接不好,弄得教師手足無措。教師跟著電腦走,而不是跟著學生的思維走,何談課堂上師生互動,彰顯個性?在許多“觀摩課”上,學生看看錄像、聽聽音樂、談談感想,似乎“有聲有色”,熱熱鬧鬧,卻往往成了中看不中用的“作秀課”。多媒體是教學的“輔助”,而不是“主宰”多媒體是輔助教學,它在課堂教學中應始終處于從屬地位、起輔助和促進作用。使用多媒體教學應注意以下幾點:(1)不能喧賓奪主,不能用課件代替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否則會阻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2)不能濫用視聽效果,否則會混淆學生的注意力;(3)課件的內(nèi)容要有針對性和實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