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先由“儒”引出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學在整個儒家思想中的意義和作用;再具體闡釋孔孟儒學的基本內容,從而窺視出把中華民族作為本體的儒家典型的系統(tǒng)性格。最后,結合世界多元文化的實際情況闡明了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儒” “禮” “仁” “中和、中庸” “性善說” “道德境界”
一、孔孟儒學的意義及地位
儒本來是一種職業(yè),所謂儒者,就是以相禮教書為職業(yè)的人,對于孔孟,這話是不能說的??酌想m亦儒者,但他們又創(chuàng)立了儒家。儒家與儒者是不同的。儒者是社會中的教書匠、禮樂專家,這是孔子孟子以前有的。儒家是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一個學派。他們也講詩書禮樂、“古之人”等。但他們不是照著“古之人”講,而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論語#8226;述而》)。孔子因其以述為作,所以他不只是儒者,也是儒家的創(chuàng)立人。儒家思想構成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歷經兩千多年的發(fā)展,形成了以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完整的理論體系,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極其深遠、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不了解儒學,就不可能了解中國文化。而要了解儒學,則必須領悟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
二、孔孟儒學思想的具體闡釋
儒家是以仁、義、禮、智見稱于世的。后人以仁、義、禮、智、信、為五常。但孟子講“四端”則只說道仁、義、禮、智。此四者也是孔子常講的。將其并列為四,則始于孟子。
先說孔子的“仁”、“禮”為主要內容的思想體系,孔子生當春秋末期,禮崩樂壞,奴隸制一觸即潰。面對時局,孔子不惜以年邁之身,周游列國,宣傳以禮治國,主張恢復“周禮”以重整社會秩序。其思想主要表現(xiàn)為三個方面:
第一,仁者愛人?!叭省笔强鬃铀枷塍w系的核心??鬃訉Α叭省弊髁硕喾矫妗⒍鄬哟蔚年U釋和規(guī)定。從正面講,“剛毅、木訥近仁”,“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博學而篤直,而同近思,仁在其中矣”。從反面講,“巧言令色,鮮矣仁”。就其具體的內容而言,仁者即是愛人,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亦所謂恕,合忠與恕,謂之忠恕之道,忠恕皆是推己及人。忠是推己及人的積極方面說,恕是推己及人的消極方面說。如是“推其所為”,以及他人。所以孔子說:“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比适强鬃诱軐W的中心,而忠恕又是“為仁”的下手處。
第二,克己復禮?!翱思簭投Y為仁”,“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欲求,通過對個體道德的自覺培養(yǎng),提高修養(yǎng),使一切視聽言動都符合“禮”的要求。能立即能循禮而行,則可以“克己復禮”。
第三,和貴中庸?!墩撜Z#8226;堯曰》載:堯禪位于舜,教四字之訣“允執(zhí)其中”,意即以“中道”為政教的準則。舜受堯命,唯中是用??鬃訉Υ舜蠹淤澷p。儒家的中庸,中和觀念對中國文化影響巨大,可以說,它是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
孔子的這些思想,就是其本身而言,有其合理性,但就時局而言卻不合潮流??鬃铀篮?,儒家很不景氣,楊朱、墨翟的學說很有市場。孟子把自己視為孔子的傳人,立志恢復儒學,并對孔子的仁學作了進一步發(fā)展。一方面,給仁學找到了人性論的根據(jù);另一方面,又把“仁”的道德內涵發(fā)展為政治理論的基礎,建立起仁政學說。
第一,為了尋找仁政學說的自然基礎,孟子提出了性善的人性論。性善的核心是:“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公孫丑下》),即人人都有不忍傷害別人之心。這種不忍人之心又可稱為“惻隱之心”,即對別人不幸的同情心。圍繞“不忍人之心”,還有“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概括為“四心”。
第二,仁義禮智與人性美。孟子突出了仁、義、禮、智,他把這四者與人性善組成一系列。孟子的仁當然不只停留在動機上,它也要轉化為行動,行動的原則是由心而行。由己及人,由親及疏,孝和親中親是仁的根本。仁蘊涵義,是義的行為,不必是仁的行為。孟子所說的禮,指揖讓進退之類的行為規(guī)范。禮從屬于義,是仁義的外在表現(xiàn),是進入仁義道德之境的門戶。智是對于仁義禮的了解。人必對于仁義禮有了解,然后才可以有仁義禮的行為。如無了解,他的行為,雖可以和乎仁義禮,但嚴格地說,不是仁義禮的行為。其只順性而行,或順習而行,他的境界,不是道德境界,而是自然境界。
孟子的思想體系還有道、德、信、思等等,但仁、義、禮、智是核心,其他可視為外延。孟子與孔子相比,倫理內容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和發(fā)展,但孟子的新貢獻主要在于把倫理范疇與人性善連接在一起。人倫關系出自人的本能,就這一點論,在儒家倫理觀念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儒家的系統(tǒng)性格
民族的心態(tài)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主要表現(xiàn),也是一個民族的象征。直接影響民族心態(tài)和性格特征的是文化的核心,即價值取向。中華民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以儒學作為宗教信仰的民族。儒學作為中國文化的主干,它的價值觀念和取向必然對中華民族性格特征產生重要的影響。因此,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一定的歷史時期中構成了我們民族共同的性格和主要的思維方法——道德境界。
儒家講道德,并不是只宣傳些道德規(guī)律或道德格言,叫人只死守死記。因此,孔孟從個人的生存狀況出發(fā),力求用道德境界的精神遺產進行社會教化,用比較低的社會成本實現(xiàn)天下大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產生了中國特有的積極政治理念,所以儒家把家國并稱,把修齊治平放在一起相提并論??鬃诱f“仁者安仁、智者利仁”,孟子則把他繼續(xù)向前推演到“仁者無敵”。然而,道德境界的實現(xiàn),需要個人的高度自覺;個人的自覺當然取決于個人抵制自然欲望的能力、抵制追求利益的過分強烈愿望。孟子提到“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的過程,就是道德境界的最主要最實用的修煉過程。
四、儒家思想的現(xiàn)代意義和價值
儒學是人類文化性高度發(fā)達的產物,它培養(yǎng)人們特有的高尚道德情操和禮儀文明習性,它曾經在中國歷史上多元文化良性互動中發(fā)揮過溝通、融合的重要作用,它也會在當代世界文明對話中發(fā)揮越來越重要的積極作用。儒學之所以能夠推動世界文明對話,就在于儒學體現(xiàn)了人類的道德自覺,揭示了人生常道,維護了人類的尊嚴。我們有理由相信,中華民族將不僅發(fā)揚儒家文化仁愛寬厚的精神,使自己的文明與世界各種文明進行更深入更有效的對話和交流。而且中華民族也將以儒學“中和之道”的態(tài)度和智慧促進正在發(fā)生沖突的各種文明之間的溝通和了解,起到中介和橋梁的作用。
總之,儒學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它的價值取向對中華民族性格的形成和塑造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其積極向上的精神影響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品格;其消極思想造就了中華民族的隱暗性格。今天,我們已致力于建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價值體系,就不能不對中國社會產生深遠影響的儒學及其價值體系進行分析,使之成為新價值體系的有機的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馮友蘭.《三松堂全集》第五卷.新原道,1986,(11):16-17.
[2]張立文.儒家思想在世界的傳播與發(fā)展(下冊).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594.
[3]劉澤華,葛荃.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2005.47.
(作者系中國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06級政治學理論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