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研究教學問題的時候,常常會出現(xiàn)兩個傾向:一是研究教師如何教,二是研究學生如何學。然而,我們卻忘記了兒童本身。習慣于按照成人的學習、思維和生活方式去理解兒童,是當前教育的一個最大問題。因此,解讀兒童是我們研究教學的前提。解讀兒童的角度是多維的,如校園流傳的童謠、兒童的日常話語、兒童的作文等,而兒童繪畫作品無疑是兒童對自我世界的一種真實寫照。本文擬從一年級兒童的幾幅繪畫作品入手,試圖對當代兒童進行解讀,以期拋磚引玉,旨在希望廣大教育研究者和教育實踐者能走進兒童世界去認識兒童,并基于對當代兒童的解讀去開展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
一、解讀兒童本性:充盈著善良
圖1出自一位小男孩之手。畫面上三個穿著美麗長裙的姑娘都是用鉛筆勾勒的,中間批著烏黑長發(fā)的姑娘周圍印滿了紅色的心形。為什么一個小男孩沒有畫汽車、恐龍,而是畫了這幅作品?詢問之后得知,他是看了《灰姑娘》這個童話故事才畫出這幅畫的。畫面左邊畫的是花仙子,她正在使用魔棒施展魔力幫灰姑娘變出好看的裙子、帽子去參加王子的舞會;畫面右邊是穿著新裙子、戴著新帽子的灰姑娘。小男孩很認真地告訴老師,他希望灰姑娘有很多漂亮的衣服穿,能變成全世界最漂亮的姑娘,能得到幸福……
在兒童的眼中,童話與真實世界之間的距離并沒有那么遙遠。灰姑娘的悲慘境遇,讓小男孩無法忘卻,他始終在想著自己如何才能幫助灰姑娘過上幸福的生活,而幸福就是灰姑娘能有漂亮的裙子和帽子。多么質(zhì)樸,又多么真實!在生活中,小男孩并沒有碰到灰姑娘,他的這種憐憫之情只能通過繪畫去表達,在畫中他把自己想象成花仙子,用魔力變出了漂亮的裙子和帽子送給灰姑娘。
沒有必要去考問小男孩讀《灰姑娘》是多久之前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從那一刻甚至更早,他的善良天性就已經(jīng)悄然萌發(fā)了,當恰當?shù)臋C會出現(xiàn)時,他的這種善良天性就自然顯現(xiàn)了出來。每一個兒童的本性都是向善的,教育中要善于發(fā)現(xiàn)和保持兒童的這種本性,并引導兒童去向善,因為,基礎教育的目標首先在于成“人”。
二、解讀兒童思維:充盈著創(chuàng)造
圖2中,一只大大的冰激凌占了整個畫面的一大半,小朋友已經(jīng)站得很高了,可還是吃不到冰激凌,大和小形成了強烈的對比。在畫面底部,小男孩又歪歪扭扭地拼出了“冰激凌”三個字的拼音,使藍色平面增添了些許變化,整個畫面極富童趣。
圖3的作者是個小女孩,她畫了一串誘人的糖葫蘆,盡管畫面上只畫出了三顆山楂,但即使是不會看畫的人也能想象出這是一串又大又多的糖葫蘆,還有更多的延伸在畫外。除了糖葫蘆,她還在旁邊添加了搶吃糖葫蘆的小朋友。有意思的是,所有的人物都只畫了圓圓的頭,沒有身體,使大大的糖葫蘆和周圍一個個小小的調(diào)皮笑臉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紅綠色彩的搭配又讓主題愈加鮮明。
兩幅兒童作品,讓我們不禁驚嘆于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在生活中,冰激凌和糖葫蘆都是拿在手里的,怎么可以比人還大呢?而在一年級的兒童眼中,這些卻成為了可能。執(zhí)教的老師曾教過一個原則給她的學生,那就是畫畫時要把主要的畫大,次要的畫小,主要的東西還要放在主要的位置??梢钥隙ǖ氖?,老師并沒有教過兒童去畫非常規(guī)的物象,兒童的理解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教師的預料,這正是兒童本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然而,在很多時候,我們卻忽視了兒童的這種創(chuàng)造性思維,更不要說是培養(yǎng)他們的想象力了。事實上,在當前的教育中,我們往往會扼殺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因為它“不符合事實”“違背了規(guī)律”“不同于標準答案”。當兒童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一次又一次地被扼殺的時候,他們就會習慣于順從成人,他們的思維也日益被客觀世界、所謂的自然規(guī)律以及標準答案所僵化了。
三、解讀兒童學習:充盈著經(jīng)驗
圖4中的畫,如果沒有俯身去傾聽小作者的心聲,是很難看懂的,更談不上欣賞了。課堂上,當老師問這位一年級小男孩為什么要把圓蘋果畫成方形的時候,他非常認真地回答,他家里的蘋果老是會滾到地上去,會留下一個傷疤。他就想,如果樹上結出來的蘋果都是方的,放在桌上就不會滾了,即使把很多蘋果堆在一起也不會再滾了。所以我們看到,在兩棵蘋果樹之間,還有很多方蘋果高高地堆放在一起。
正是由于小男孩在生活中遇到了圓形蘋果會滾落到地上的現(xiàn)象,所以他才會畫出這樣的畫來。近來,我們不斷地聽到“教育要回歸生活”的呼聲?;蛟S,生活本身就是一種教育,學習也不僅僅是發(fā)生在學校中的,學習是“學習者因經(jīng)驗而引起的行為、能力和心理傾向的比較持久的變化。這些變化不是因成熟、疾病或藥物引起的,而且也不一定表現(xiàn)出外顯的行為”。在筆者看來,兒童自身是處在不斷學習狀態(tài)之中的,而他的學習是基于生活的,是充滿生活經(jīng)驗的,有時候,“沒有人教他,但這并不意味著他不學。沒有人刻意教他,但周圍的生活、大人的言行,都是學習的內(nèi)容和來源”。他的繪畫,只是他對學習結果和改造世界的一種表達而已。
因此,學校教育的有效開展,課程目標的有效達成,首先就要考慮學生已有的生活經(jīng)驗是什么,學校教育只是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增加經(jīng)驗的機會。
四、解讀兒童生活:充盈著呼喚
圖5的畫面顯得有點模糊,除了畫面中間站著的那個臉上帶著微笑的男孩子,其他什么也看不清了。孩子是這樣來解釋這幅畫的:他畫的是家里停電后自己在玩溜溜球的情景。他還告訴老師,他非常喜歡玩溜溜球和看動畫片,但媽媽總要他做很多作業(yè)。有一天,家里停電后他玩了好長時間,高興極了。
孩子的解釋讓我們明白了一切,畫面模糊、黑暗是因為他畫的是停電后的情景。繪畫的主題是他在玩溜溜球,他臉上的笑容,是他當時真實的內(nèi)心寫照。我們在看懂了孩子的繪畫作品的同時,也聽到了孩子的聲音。我們可以想象,他平時都是生活在怎樣的環(huán)境中:繁重的課業(yè)負擔讓他過早地結束了童年的幸福生活。這是一個沉重的話題,這幅繪畫是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一種呼喚,他渴望童年,他渴望自由,他渴望幸福。但現(xiàn)實中,他除了一堆抽象的符號以及由此帶來的符號暴力,什么也沒有得到。我們想要追問的是,誰剝奪并異化了當代中國兒童的生活?是老師?是學校?是家長?是社會?盡管在當前兒童發(fā)出的呼喚的聲音是微小的,但筆者還是希望,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傾聽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