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在得知孟憲實先生的《唐高宗的真相》即將出版時,竊意并不以為然。我暗中思忖,唐高宗,大唐帝國的第三位皇帝,論帝統(tǒng),他既非創(chuàng)業(yè)垂統(tǒng)的開國之君,又不是撥亂反正的中興之主,更不是唐帝國鼎盛輝煌的直接締造者。論帝功,他之前有其父唐太宗的貞觀之治,一代明君的事功,唐高宗自然難與相提并論。他身后又有女皇武則天。當(dāng)政女主的橫空出世,使他的帝業(yè)不禁黯然失色。更何況,唐帝國后世還有唐玄宗的開元盛世,更難與比肩。那么,唐高宗身上,究竟還有哪些后世不曾明白的“真相”?但讀罷此書后,前面的疑惑,居然豁然開朗了。
孟先生對于唐高宗歷史真相的講述,重點不是“糾偏”,而是“重建”。這種寫法,顯然是為了適應(yīng)電視傳媒的話語方式。專家講史,不同于外行看熱鬧式的說書,盡管最終的呈現(xiàn)結(jié)果都是一個歷史“故事”。作者努力要把自己的研究心得表述出來,但是因為受這樣一種話語方式的局限,不能不在內(nèi)容的取舍上向“傳播”的需要傾斜,對考證、討論的過程加以簡化或省略。對于讀者而言,這樣的表達(dá)方式是便利的,但是對于一個專業(yè)研究者來說,往往卻是富有挑戰(zhàn)性。在個人業(yè)已形成的寫作經(jīng)驗中,將原本思辨性很強、極富考證色彩的工作轉(zhuǎn)變?yōu)椤俺WR”來講述,這一過程對講述者來說應(yīng)是極端辛苦甚至痛苦的。完成這一工作,實際上必須要大大簡化破謎的過程,但同時是把破解的謎面講得熱火朝天。就此而言,作者破解唐高宗的真相是成功的,他把還原之后的歷史故事直接地講述給讀者。
在這樣一個辛苦而又幸福的講述過程中,作者仍然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努力地向讀者介紹自己的破謎過程。他在解釋人們以往對唐高宗的誤讀時,把歷史記載中對唐高宗的所謂“弱智化”與對武則天的“妖魔化”聯(lián)系起來考察。他說,是舊史中“為了妖魔化武則天,不得不把高宗寫得很弱智”;而“妖魔化武則天,既是政治的需要,也是借鑒史學(xué)的需要”。作者還說,舊史中對武則天的妖魔化,是“唐史上最大的一個黑幕”??磥?,作者似乎不甘心就那樣簡單地把還原真相的成品供給讀者了事,而是試圖在探索真相還原背后的東西,至少是想要說明唐高宗形象何以被后世千年歪曲的緣由。這說明,其實作者自己并不滿足于對謎面的描繪,他是還想要描繪破謎的過程。本書所附錄的《公主之死——妖魔化武則天事件之一》的長文,就顯示了作者的這一心跡。不唯如此,書中對于唐高宗和長孫無忌甥舅之間的矛盾沖突以君臣之間的二元政治結(jié)構(gòu)來分析,把唐太宗的托孤區(qū)分為長孫無忌和李兩條線,把唐高宗親政后處理與貞觀顧命大臣的關(guān)系時所做的心理分析等等,也均顯示出作者的這一旨趣。
對于唐高宗的總體評價,書中有兩句話:第一句是“帶領(lǐng)唐朝,全面發(fā)展”,第二句是“高宗培養(yǎng)了武則天”。作者肯定武則天是成功的,同時指出武則天成功背后離不開唐高宗,是唐高宗為她的成功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資源”。讀者自然不一定會認(rèn)同這兩句話,但在重新解讀一個時代或者從其中的某個角度證明一個時代時,把唐高宗這位君王的前世今生做縱橫通觀的描繪,一定不失為一個可以信賴的方式。
話說至此,我也就更有理由堅信,圍繞在唐高宗生前死后的歷史謎團(tuán),一定還有很多未能破解。那么,帝王研究中不是還有沒有真相可以破解,而是仍有許多的真相等待我們?nèi)テ平狻V皇俏幢乜芍囊粭l破解的途徑更佳、最佳。正如登山千條徑,同仰一日高。我一直以為,歷史研究絕對不應(yīng)該是依靠翻案取得真相的。盡管“翻案”文章對于閱讀歷史的人來說,絕對具有不盡的吸引力。事實上,對于研究者來說,翻案往往也需要冒很大的風(fēng)險。因為,翻案往往是重新摹寫歷史本真的捷徑,同樣的道理,這樣的做法也往往費力不討好。再說一句略顯悲觀的話,有時候,對于帝王與宮廷研究的深入,卻可能會離本來的“真相”越來越遠(yuǎn)。這是歷史研究者的悲哀,卻是愛好者閱讀歷史的幸事。因為,后世編織出的豐富多彩的歷史故事和人物的悲歡離合,無論怎么樣都會是人們最佳的閱讀之一。
(《唐高宗的真相》,孟憲實著,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二○○八年四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