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科生導師制是彌補傳統(tǒng)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不足,提高高校教學質(zhì)量的有效途徑,對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對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剖析,制定了三種實施方案,并將實施方案組合成三種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模式,最后提出了完善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導師制 本科生導師制(UTS) 教育管理模式
一、引言
本科生導師制(Undergraduate Tutorial System,簡稱UTS)起源于英國牛津、劍橋大學,由14世紀初創(chuàng)辦“新學院”的溫切斯特主教威廉#8226;威克姆所首創(chuàng),是指在師生雙向選擇的前提下,由專業(yè)水平高、品德兼優(yōu)的老師擔任本科生的指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品德、生活以及心理進行個別指導的一種教學制度。牛津和劍橋大學以這種獨特的育人方式,培養(yǎng)了無數(shù)政治家,哲學家,經(jīng)濟學家,社會活動家,對世界各國高等教育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在教育領域得到了很高的贊譽。
近年來,我國許多高校也陸續(xù)采用本科生導師制,想以此來彌補傳統(tǒng)本科生教育管理模式的弊端,但是由于相關經(jīng)驗的不足,教育資源的相對匱乏等原因,其成效并不顯著。本文將針對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提出合理而有效的導師制實施模式。
二、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存在的問題
在我國,本科生導師制還是一個新生事物,國內(nèi)尚無成熟而有效的實施模式,在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
1.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難以轉變
本科生導師制的宗旨是由導師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中國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是以課本為基礎的“灌輸式”教學,重“傳授”而輕“啟發(fā)”,不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和自主學習意識,學生對如何“學會學習”比較盲然,也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這種情況與本科生導師制的宗旨相背離。但是由于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對中國教育的影響根深蒂固,一時難以轉變,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本科生導師制的順利實施。
2.導師資源的相對匱乏
根據(jù)國外本科生導師制的經(jīng)驗,每名導師指導的學生一般不超過4人,以保證導學工作的針對性和高效性。然而從1999年擴招以來,各高校本科生人數(shù)迅速增加,使得高校師生比嚴重失衡。如表1所示,在擴招的前三年里,學生分別以45%、34.8%、18.3%的速度大幅增長,而在校專任教師人數(shù)增長幅僅為2.8%、10.4%、8.0%,師生比遠遠達不到1:4的要求。而且教師不僅要承擔著繁重的教學任務,還要從事科研和研究生的培養(yǎng)等工作,這使得本來就因為師生比例失衡造成的困境更加窘迫。導師資源的匱乏已嚴重阻礙了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
3.導師對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不明確
我國大部分高校都采取導師與輔導員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但高校對這三類管理人員的職能劃分往往不明確,導致導師對自己的職責認識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經(jīng)常會產(chǎn)生導師與輔導員、班主任工作相沖突的現(xiàn)象。一旦出現(xiàn)問題,各類管理人員互相推諉,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導師作用難以充分顯現(xiàn)。
4.缺乏完善的導師績效評價體系
現(xiàn)階段我國各高校對導師的評價、激勵措施都不完善,薪酬計量也存在問題。在一些學校,教師擔任導師所完成的工作并不被計入其工作量,也不付給或很少付給導師相應報酬,導師的權利和義務不對等,導師的業(yè)績得不到認可,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導師工作的積極性。
三、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研究
針對我國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提出了三種基本方案,并根據(jù)不同情況進行方案組合,從而形成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各高??筛鶕?jù)實際情況選擇實施。
1.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基本方案
在充分考慮我國高校的實際情況基礎上,本文提出三種基本方案。
如表2所示,從方案Ⅰ到方案Ⅲ是一個動態(tài)的變化過程,這種變化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員的構成。從方案Ⅰ到方案Ⅲ,對人員素質(zhì)的要求不斷提高,輔導員由助理、兼職以上升級到專職輔導員,導師由助教以上升級到副教授以上,這個升級過程的快慢取決于高校的師資質(zhì)量和數(shù)量。在方案Ⅱ和方案Ⅲ中,由于輔導員與導師承擔主要管理工作,班主任工作量極少,因此不再設立。
(2)職能范圍。從方案Ⅰ到方案Ⅲ,輔導員和導師的職能有所增加,輔導員的職能集中在宏觀層面,導師的職能逐步的細化和專業(yè)化,主要在微觀層面;班主任的職能在方案Ⅱ和方案Ⅲ中分別有輔導員和導師承擔。
(3)管理對象范圍。從方案Ⅰ到方案Ⅲ,輔導員在宏觀層面的管理范圍逐步擴大,導師素質(zhì)不斷提高的同時,其管理范圍不斷縮小,強化因材施教、小范圍專業(yè)化指導。
2.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三種模式
現(xiàn)在依照上述方案論述我國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三種實施模式:Ⅰ+Ⅱ模式,Ⅱ+Ⅲ模式和Ⅰ+Ⅱ+Ⅲ模式,這三種模式實際上是三個基本方案(Ⅰ、Ⅱ、Ⅲ)的不同使用方式,下面以Ⅰ+Ⅱ模式為例詳細介紹兩種運行方式。
Ⅱ+Ⅲ模式,Ⅰ+Ⅱ+Ⅲ模式的運行方式與Ⅰ+Ⅱ模式相同,只是采用的方案不同,具體使用哪一種模式要根據(jù)各個高校的具體情況而定,如果高校的師資力量雄厚,師生比不存在過度失衡,各項制度的建設能及時跟上,則可以選擇Ⅱ+Ⅲ模式作為導師制的發(fā)展模式,反之則要選擇Ⅰ+Ⅱ模式或者Ⅰ+Ⅱ+Ⅲ模式。
對于具體模式的運行方式的選擇同樣要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兩種運行方式各有利弊,對于第一種運行方式而言,學生會明顯體會到隨著年級的變化,導師對自己各方面的關注程度在逐步提高,對專業(yè)上的輔導逐步深入,導師融入學生的生活的程度逐步加深;但同時也加重了學校和教師的壓力,由于頻繁的更替導師制方案,勢必要影響學校管理效率,無形中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和各項評價工作開展的難度。對于第二種運行方式而言,確實提高了高校管理的效率,教師工作的職責在數(shù)年內(nèi)都不會變化,各項評價工作也容易開展。但這種方式可能會降低導師制的效用,導師各項職能的實施容易出現(xiàn)提前或遲滯的現(xiàn)象,針對性降低。
任何一種模式都需要前提條件的保證和修正措施實施。實行這三種模式的一項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對職責的劃分要明晰,要保證各個層次上的人員都明確自身職責,避免出現(xiàn)扯皮現(xiàn)象;同時各高校要成立專門負責導師制實施的部門,做好各方面的協(xié)調(diào)工作和修正工作,為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提供保障。
四、完善我國高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模式對策建議
1.提倡“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的轉變是發(fā)展我國教育事業(yè)的前提,提倡“因材施教”的理念就是要把我國高等教育的重心由“教”轉移到“導”上,改變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式,注重根據(jù)學生實際情況,安排學生的學習方向和內(nèi)容,真正把素質(zhì)教育落到實處。國家對高校、高校對教師的考察與評價都要向引導式教學傾斜,只有這樣才能調(diào)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為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創(chuàng)造良好的外部環(huán)境。
2.堅持實施輔導員制度
輔導員在我國高校教育教學與管理過程中仍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高校師生比的嚴重失衡,我國在相當長的一段的時間內(nèi)仍然要堅持實施輔導員制度,同時要使之成為本科生導師制的重要輔助制度,在教育、管理的宏觀層次起著重要作用。
3.加快導師制績效評價體系的建設
導師制的績效評價體系的不完善阻礙了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為了保證本科生導師制實施質(zhì)量,各高校一方面應對導師在一定教學期限內(nèi)導師任務完成量和完成質(zhì)量進行評價;另一方面應對學生成長進步狀況進行分析評價,從而側面反映導師制實施的質(zhì)量與效率。
我國本科生導師制正處于探索階段,對于教育理念的轉變、師生比的合理化以及對導師的績效評價體系的完善等等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經(jīng)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有可能解決。同時由于教育管理模式的轉變過程中會產(chǎn)生種種不協(xié)調(diào)因素,成效也會存在時滯性,短期內(nèi),本科生導師制的成效不會很明顯。但隨著高校實施本科生導師制的深入,不協(xié)調(diào)因素在實踐中會逐步減少,本科生導師制也將走向成熟,培養(yǎng)出適應時代發(fā)展要求的高素質(zhì)人才。
參考文獻:
[1]顧明遠. 教育大詞典(第三冊)[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19.
[2] 高昀. 牛津大學的導師制對我國本科生教育的啟示[J]. 理工高教研究,2004,(8):59-60.
[3]王玨.關于高等院校本科生導師制實施評價的研究.華東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5,(9).
[4] 聶迎慶. 本科生導師制的現(xiàn)狀、意義和困惑[J]. 吉林華僑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1):93-95.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