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的實施讓我們在關(guān)注教學理念的同時,更多地關(guān)注起教學方式在實踐教學中的運用?!爸本€型”與“螺旋型”作為不同的教學方式客觀的存在于我們的教學中,但是在實踐的教學過程中,由于對新課程標準的偏激理解,認為“直線型”教學方式抑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從而大加否定;“螺旋型”因在這方面具有較大優(yōu)勢而被大力的推廣。筆者認為“改革”并不是要全盤的否定過去,而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教學也是一樣,我們不能盲目的否定任何一種教學方式,應該根據(jù)各自的特點加以整合與利用,從而更好的服務于我們的體育教學。
【關(guān)鍵詞】直線型 螺旋型 體育教學 運用
“直線型”與“螺旋型”是兩種較為常見的教學方式,過去的體育教學幾乎以“直線型”教學為主,目的是讓學生較快地掌握所學的動作技術(shù);但是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實施,“直線型”教學方式已經(jīng)越來越不被人們所接受和贊同,取而代之的是“螺旋型”的教學方式。但是兩者各有特點、各有所長,面對兩種教學方式,我們是“單取其一”還是“兩者皆用”,是“簡單拼湊”還是“有機結(jié)合”?
一、“直線型”教學方式
1.何為“直線型”教學方式“直線型”教學方式從字面上的理解是指:像直線一樣,利用最簡單的方法從一點到另一點。而對于我們的教學來講是指:通過教師的直接示范和講解,使學生建立直觀的表象,從而讓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nèi)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和知識的一種教學方式。(如右圖所示)
2.“直線型”的特點
“直線型”教學方式從概念上我們就可以看出它的第一大特點:簡單、直觀。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示范和講解較快的了解所要學的運動技能和知識,并在自己的大腦中建立起動作表象,然后通過不斷的練習來掌握和完善所學的運動技能和知識。因此在我們過去的體育教學中被廣泛的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第二個特點是:高效、節(jié)能。學生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了解到所學技能和知識的特點、要領,不必通過其他的方式去摸索和體會,節(jié)約了大量的課堂時間和學生體力,同時也避免和減少學生走彎路的可能性。因此在過去的一些技能教學中被大力的提倡和運用,特別是對于學生只需了解的一些運動項目和知識的學習更具實效性。
二、“螺旋型”教學方式
1.何為“螺旋型”教學方式
所謂螺旋型教學方式是由曲線型演變而來的,我曾在雜志上看到過直線型和曲線型兩中教學形式,這兩種教學形式也都是為了達到同種教學效果而采用的不同的形式而已,但細細想來我認為螺旋型要比曲線型的表述更為貼切,因為對于一個從不會到會的學習階段而言應該是不斷上升的過程,而螺旋上升要比曲線上升更為合理。對于我們的教學來說,螺旋型教學方式是指: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探索和體會,師生的共同探討、研究等形式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運動技能和知識以及培養(yǎng)學生個體能力的一種教學方式。(如右上圖所示)
2.“螺旋型”的特點
相對于直線型教學方式而言,螺旋型教學方式具有以下特點:(1)可創(chuàng)造性。由于在整個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引導與啟發(fā),結(jié)合自己的本體感覺去設計適合于自己的學習形式,因而會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教學效果。這樣就有利于學生思維的發(fā)散,提高學生思考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潛能。(2)可溝通性。由于螺旋型教學方式給予了學生更多的時間去分析和探討,因而學生可以有效的利用這段時間,在自身的基礎上與同學和老師進行交流,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同時在交流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更加清晰的了解學生,從而為下面的教學提供更多、更好的保障。(3)對于教學效果而言具有可持續(xù)性。根據(jù)人類的記憶規(guī)律,人們對于所接觸的新信息一般在2~3天的時間里最容易遺忘,如果對于信息進行一次加強則會延長遺忘的時間,一般在數(shù)月;但如果接觸的新信息是通過人自身體會得到的,效果就會明顯的不同,它的遺忘時間就可能是數(shù)月,甚至數(shù)年。對于我們的教學也是一樣,利用螺旋型教學方式所取得的信息是由我們的學生在通過自身的體會和相互交流才產(chǎn)生的,因而它要比強壓的信息更具生命力。
三、實踐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1.單一化的教學方式
單一化的教學方式一直都在我們的教學中存在著,特別是在新課程改革之前,一貫利用直線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而在新課改之后,由于部分的教師不接受直線型教學方式,故也出現(xiàn)了僅僅利用單一的螺旋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其實這種單一化的教學方式對于整個教學的過程來講都是有所欠缺和不科學的。
(1)單一的直線型
根據(jù)直線型教學方式的特點,若對于某一堂課,簡單的利用直線型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不會有明顯的反應,也不會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是,如果對于整個階段教學或?qū)W期教學而言,長期一味的運用直線型教學方式,就極大的剝奪了學生的學習自主權(quán),約束了學生的思維,從而影響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這對我們的學生和我們的教學都將是不利的。但是在新課改以后,我們依然能看到或聽到這樣的教學方式,特別是在我們的一些老教師和剛畢業(yè)的新教師中存在較多。
(2)單一的螺旋型
由于螺旋型的教學特點,更好的符合于我們新課改的要求,因而被現(xiàn)在的課堂教學所大力提倡,因而我們能隨處看見這種教學方式在課堂教學中的運用,特別是在我們的中青年教師隊伍中。這種方式在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和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等方面具有突出的價值,但是若單一的利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尤其對于不同的學習內(nèi)容采用同一方式,會使學生產(chǎn)生厭惡情緒。例如一個簡單的技術(shù)動作,本來教師只需適時的點一下學生就會明白,而我們卻要讓學生通過自身的體會來分析問題,通過師生合作來解決問題,這樣就會讓學生覺得幼稚,長期以往也會消磨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興趣。
2.簡單化的合并(形式主義)
在實踐課堂中我們也能看到既有直線型也有螺旋型的課堂教學方式,但是細細的體會,就會發(fā)現(xiàn)一點問題:沒有很好的分析教材內(nèi)容,沒有針對不同的教學內(nèi)容采取合理的教學方式,兩者只是簡單的合并,并沒有進行整合。
四、“直線型”與“螺旋型”的有機整合
1.根據(jù)教學目標整合
新課改的實施使得我們對課的教學目標也有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從過去的“三基”目標發(fā)展到現(xiàn)在的五個目標,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這五個目標包含著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而單一的運用某種方式并不能很好的完成這五個目標,因此就需要將不同的方式進行整合,從而更有效的完成這些目標。根據(jù)直線型教學方式的特點,對于完成技能目標具有優(yōu)越性,但是在其他的方面就顯得不足;而螺旋型教學方式在運動參與、心理健康、社會適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同時在技能目標方面也有自身的特點。因此對于教學目標的整合,主要是對于運動技能目標的整合。由于要求的水平不同,因此所要達到的程度也不同,一般我們分為了解、初步掌握、掌握與運用、結(jié)合自身進行創(chuàng)造等幾個階段。不同的階段所需的教學方式也不同,如果對某一技能只需了解或初步掌握的,那么我們就不需要花費太多的精力進行教學,只要運用直線型教學方式就可以,因為通過教師的示范、講解和學生的練習完全可以達到所要的教學效果;但是如果要掌握與運用,甚至更高的要求,就需要我們運用螺旋教學方式,因為這需要學生的積極思考和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2.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整合
內(nèi)容根據(jù)難易程度一般可以劃分為復雜和簡單兩種,復雜的教學內(nèi)容需要學生更多的了解它、分析它,只有在深層的了解中才能更好的學習和掌握;簡單的教學內(nèi)容則不需要學生去進一步的分析和探討,如果像復雜的內(nèi)容一樣去學習反而會顯得累贅,因此我們對于不同的內(nèi)容需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而在課堂教學或階段教學中不可能僅僅存在簡單內(nèi)容或復雜內(nèi)容,由于兩者的并存就更需要對教學方式進行整合,一般而言,對于簡單的內(nèi)容或復習階段的內(nèi)容適合采用直線型教學方式;對于復雜的內(nèi)容則宜采用螺旋型教學方式。
五、整合后實踐操作中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1.簡單的拼湊
由于沒有很好的對教學目標和教學內(nèi)容進行分析、比對,就盲目的將兩種教學方式運用于課堂教學中,不但沒有提高教學質(zhì)量,反而使得課堂變得雜亂無序,這就是簡單拼湊的后果。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對課堂的教學目標和內(nèi)容進行深入的分析,尋找適合的教學方式,從而提升我們課堂教學的效果。
2.平均化
整合以后,以為兩種方式應該各占一半,故在日常的教學中同時運用。其實根據(jù)兩者不同的特點,并不是每堂課都需要運用兩種方式進行教學,我們應該根據(jù)課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教學方式,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體現(xiàn)整合的效應。
六、小結(jié)
通過對直線型和螺旋型教學方式的分析,我們可以清楚的了解他們各自的特點,同時也了解了他們的優(yōu)越性和不足。作為課程改革,我們是否認為過去遺留下來的就是不好的,就應該被否定;是否認為新的就是好的,就盲目的推廣。其實“改革”并不是要全盤的否定過去,而是要在過去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只有將兩者更好的進行整合,才能更好的發(fā)揮兩者的優(yōu)越性,才能更好的為我們的課堂教學所服務。因此面對兩種教學方式,我們并不是“單取其一”,更不是“簡單拼湊”,而是“有機結(jié)合”。
參考文獻:
[1]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研制組編寫.《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解讀本.
[2]李偉民.體育課程與教法.新華出版社,1998.1.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體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貿(mào)易經(jīng)濟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