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學習語言的同時,就是學習該語言所承載的文化。本文從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入手,分析了英語教學中文化傳遞的必要性,指出了目前英語教學中在認識上存在的誤區(qū)。
【關鍵詞】英語教學 文化傳遞 語言文化同質(zhì)性 語言文化異質(zhì)性
在語言的形成過程中,文化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和語言密不可分,學習語言的過程也就是學習文化的過程。在英語教學中,重視文化知識的傳授是必要的。本文現(xiàn)就文化與語言之間的關系及目前英語教學認識上存在的誤區(qū)進行探討。
一、文化的內(nèi)涵及其在語言中的反映
1871年,“人類學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一書中將文化定義為:“一個復合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法律、道德、風俗以及人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任何其他的能力和習慣?!保缕剑?988)該定義被奉為經(jīng)典并成為之后的人類學家定義文化的基礎。隨著人類社會生活的進步和復雜化,有關文化的研究也在向廣度和深度拓展。薩莫伐爾等人在《跨文化傳播概論》(1981)認為:“文化是一個復雜而棘手的概念。”“按通常的定義,文化是一種積淀物,是知識、經(jīng)驗、信仰、價值觀念、社會功能、空間觀念、宇宙觀以及物質(zhì)財富的積淀,是一個大的群體通過若干代的個人和群體努力而獲取的?!保▌㈠祽c:1999,2)
由此可見,文化具有民族性、傳承性、流變性和兼容性?,F(xiàn)代文化人類學認為,文化具有如下的四個本質(zhì)特征:(1)文化是經(jīng)由社會習得的,而非遺傳獲得的;(2)文化是一個社團所共有的,而非某一個人所獨有的;(3)文化具有象征性,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統(tǒng);(4)文化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文化中的每一方面都和其他方面相互關聯(lián)。(柯平:1988)由于文化表現(xiàn)為一定的語言模式,換言之,語言是文化中最重要的象征系統(tǒng),文化與語言之間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文化涵蓋語言的范疇,并深入語言的實質(zhì),影響著語言的發(fā)展。語言中的文化信息十分豐富,簡單地說,語言文化具有同質(zhì)性和異質(zhì)性。
人類面臨著同一個客觀的大自然。一方面,人類具有相同的大腦結構,有著同樣的思維能力;另一方面,人類生存所需要的自然環(huán)境有其基本的相同之處,因此,處于同一文明發(fā)展階段的各民族在其文化方面具有一致性和相似性,即我們所說的文化共性。這些共性反映在語言中,成為不同文化范疇的各民族間交流的基礎。從形式上看,人類所有的語言都是符號序列,都是交際工具,都有大體相同的整體性(或宏觀)結構,如語音、語法、詞匯,都有從不完善到大體完善的發(fā)展演變史等。(劉宓慶:1999,42)從內(nèi)容上看,各民族文化在思維能力和表達方式上都有共性的東西。以漢英兩種語言為例,兩個民族在以下兩個主要方面表現(xiàn)出共性:
(1)大自然的崇拜和敬畏。例如,在漢語中,我們說:“死生由命,富貴在天”;“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聽天由命”,等等。而在英語中,也同樣存在類似的表達方式:“Heaven’s vengeance is low but sure”“Heaven knows.”“It was the will of Heaven.”“Heaven forbid!”等等。
(2)對生命的本質(zhì)有基本的認同。長期以來,中國人對“看透生命,領悟生死”給予了很高的評價,認為人只有達到了一定的境界才可能領悟其中滋味。在《紅樓夢》第25章中有這樣一句話:“赤條條來去無牽掛”。而在《圣經(jīng)》中,有這樣一句話:“For we brought nothing into this world, and it is certain we can carry nothing.”兩者所反映的思想在本質(zhì)上是多么的相似。
然而,各文化所處的小環(huán)境,以及文化的發(fā)展速度有所差異;此外,由于一種文化范疇內(nèi)的社會成員觀察大自然的角度不同,其思維和表達方式也不盡相同。文化的差異正是由此而來。不同的文化基因造就了語言的異質(zhì)性。就英漢兩種語言而言,體現(xiàn)在不同的文化源流和迥異的語言結構上。因此,含有文化因素的語言文字是該語言中最具特色,也是為其他文化范疇內(nèi)的成員所難以理解和掌握的難點。此外,民族文化在思維方式上的特征也表現(xiàn)在語言中。例如,中西方在時間概念上的表述是截然不同的。中國人認為過去的為“前”,而未來的為“后”,所以有陳子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感嘆。而在英語中,情況卻恰好相反。例如,“But we are getting ahead of the story.”(不過,我們說到后頭去了。)這種思維和表達方式上的差異只是不同文化間差異的一個極為細小的方面。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符號系統(tǒng),一種文化所獨具的特性反映在語言中,便形成了語言文化的異質(zhì)性,并成為外語學習者的興趣和難點所在。
二、目前,英語教與學中認識上存在的誤區(qū)
從上述的分析,我們可以得知,學習語言并不是孤立的。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是學習該語言所反映和代表的文化。然而,目前,不少教師和學生對語言的學習仍然持一種觀點,即認為只要掌握語法,發(fā)音和一定的詞匯即可。形成這種片面的觀點的原因有很多。就教師而言,這主要是因為外語教學的發(fā)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理論語言學發(fā)展的制約。(何筱莉:2001)教師本身對教學中文化傳遞的必要性認識不足;就學生而言,中學長期的應試教育使得學生失去了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進入大學后,許多學生不懂如何學習,只能沿襲舊的學習方法,將大部分精力投入對語言文字本身的學習而忽略了語言學習的本質(zhì)。
學習語言的目的是為了交流,最后達到交流雙方的相互理解。掌握語言的基本語法、語音及詞匯只是學習語言的最基本的一個層面。如果要得心應手地用外語來表達情感,理解其所蘊涵的文化,必須對其中的文化因素給予充分的關注。就教學而言,如果在課堂上適當?shù)匮a充一些背景知識,能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學生感興趣了,接受信息的能力也就隨之而增強。然而,受課時和教材的限制,這些以課文為本的背景材料是不系統(tǒng)的,只能是蜻蜓點水。對學生而言,他們無法系統(tǒng)地去了解所學語言所代表的文化,從而也就無法在宏觀上對本族語和外語的文化特性和共性有所把握。這對學習語言是一個極大的缺憾。這樣學下來的學生只能是得其貌而未領其神。在實際的交際活動中,也只能是泛泛而談,不可能運用自如。因此,教師在進行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必須注意文化的傳遞。
教學中,文化內(nèi)容的傳遞將極大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得學習語言不再枯燥乏味,苦不堪言。同時,在靈活多樣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不僅學到了生動的語言知識,而且還學到了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這對學生今后在交際中靈活運用語言極為有益。
參考文獻:
[1]Kluckhohn, Clyde.Culture and Behavior.Ed by Richard Kluckhohn.New York:The Free Pr. Of Glencoe,1962.
[2]蔡基剛.當前大學英語教學面臨的壓力.外語教學與研究,2002,(3).
[3]何筱莉.關于外語教學中文化導入的思考.國外外語教學,2001,(3).
[4]劉重德.文化、語言、翻譯.外國語,1992,(4).
(作者單位:江蘇南通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