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目的:建立生地黃提取物中總糖的含量測定方法。方法:以葡萄糖為對照品采用蒽酮-硫酸法于625nm處測定總糖含量。結(jié)果:葡萄糖對照品溶液在0.005~0.05 mg/mL范圍內(nèi)呈良好的線性關系,線性回歸方程為A=15.362C+0.000 07,r=0.999 8,平均加樣回收率為102.4%,RSD為2.6%。結(jié)論:本法操作簡便、快速、重現(xiàn)性良好,可用于生地黃提取物中總糖的測定。
關鍵詞 生地黃提取物 總糖 蒽酮-硫酸法
中圖分類號:R91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08-0368-03
Anthrone-sulfuric acid colorimetric methods for determination of total sugar content in the extrac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Ding Liqin, Liu Li, Xu Desheng
(Shuguang Hospital of Shanghai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University,Shanghai,200021)
ABSTRACT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total sugar content in the extrac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Methods: Anthrone-sulfuric acid colorimetric methods were used. Results: The glucose control solution had a good linearity in the range of 0.005-0.05 mg/mL. The linear regression standard curve was A=15.326C+0.000 07 (r=0.999 8). The mean recovery rate was 102.4% and the RSD was 2.6%. Conclusion: The rapid method is simple to handle and has good reproducibility. It can be used for determination of the total sugar content in the extrac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KEYWORDSthe extract of 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 total sugars; anthrone-sulfuric acid colorimetric methods
生地黃為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的干燥塊根,具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之功[1]。生地黃中的糖類是地黃的有效成分之一,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它具有增強免疫、降血糖、抗腫瘤等作用[2~4]。
曾有采用苯酚-硫酸法[5]測定地黃中總糖含量的報道,其樣品處理方法較復雜,且目前苯酚硫酸法中所用的苯酚需進行蒸餾后方可使用,污染較大,因此,筆者參考相關文獻[6,7],采用蒽酮-硫酸法對自制的生地黃提取物進行總糖含量測定,為生地黃的質(zhì)量控制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儀器與試藥
可見-紫外分光光度儀(UV-240,Shimadzu)、電光分析天平(TG328A,上海天平儀器廠)、電子分析天平(AEL-160,Shimadzu)。
D-無水葡萄糖對照品(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驗所,批號:110833-200302),濃硫酸(上海實驗試劑有限公司,優(yōu)級純),蒽酮(北京五七六O一有機化工廠,分析純),生地黃提取物(自制,批號分別為061005、060927、061011),蒸餾水。
1.2 方法
1.2.1 溶液的配制
葡萄糖對照品儲備液:稱取葡萄糖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置于25 mL量瓶中,加水配制成0.251 2 mg/mL的儲備液。精取此儲備液1 mL,加水定容于10 mL量瓶中即得葡萄糖對照品溶液。
蒽酮試劑:稱取蒽酮約0.2 g,用濃硫酸溶解并定容到100 mL,臨用時配制。
1.2.2 樣品溶液的配制
稱取自制的生地黃提取物適量,精密稱定,加水溶解,稀釋定容至每毫升溶液含生地黃藥材0.04 mg。
1.2.3 吸收光譜波長的選擇
分別取葡萄糖對照品溶液和樣品溶液各適量,與蒽酮試劑顯色穩(wěn)定后,在可見-紫外分光光度儀上從400~800 nm波長范圍內(nèi)自動掃描,另取蒸餾水適量,同法操作,作為空白。葡萄糖對照品溶液和樣品溶液均在625 nm處有最大吸收峰。故本實驗采用625 nm為測定波長。
1.2.4 顯色劑用量的選擇
取6支具塞試管,第1管加入2 mL蒸餾水,作為空白,其他各管依次以1∶1、1∶2、1∶3、1∶4、1∶8的比例加入葡萄糖對照品溶液與蒽酮試劑,搖勻,室溫放置30 min后測吸收值,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葡萄糖對照品溶液與蒽酮試劑的比例在1∶2時吸收值最大,故本實驗使用對照品溶液與蒽酮試劑用量的比例為1∶2。
1.2.5 顯色時間選擇
取12支具塞試管,第1管加入2 mL蒸餾水,作為空白,其他各管均加入2 mL葡萄糖對照品溶液,再分別加入4 mL蒽酮試劑混合搖勻,室溫放置,分別在顯色后0、5、10、15、20、25、30、45、60、90、120 min時測A625,發(fā)現(xiàn)在顯色30 min時吸收值最大,故本實驗選擇30 min作為顯色時間。
1.2.6 標準曲線的制備
分別精取“1.2.1”項下葡萄糖對照品儲備液0、0.1、0.2、0.4、0.6、0.8、1.0 mL于5 mL量瓶中,加水稀釋至刻度,搖勻,即得。分別精取2 mL上述溶液于10 mL具塞試管中,均加入4 mL蒽酮試劑,搖勻,室溫放置30 min,以第1管為空白對照,測A625。以葡萄糖溶液濃度C為橫軸,吸光度A為縱軸,進行線性回歸,得標準曲線回歸方程:A =15.362C+0.000 07,r=0.999 8,線性范圍為0.005~0.05 mg/mL。
2 結(jié)果
2.1 樣品溶液顯色穩(wěn)定性試驗
取樣品溶液適量,按照“1.2.6”項下操作,分別在顯色后0、5、10、15、20、25、30、45、60、90、120 min時測A625,結(jié)果得出樣品溶液在顯色30~120 min內(nèi)吸收值基本穩(wěn)定。
2.2 精密度試驗
取葡萄糖對照品溶液適量,按照“1.2.6”項下操作,連續(xù)測定6次,結(jié)果RSD為0.3%,表明精密度良好。
2.3 重復性試驗
取相同制法制備的同一批6份樣品,按照“1.2.6”項下操作,結(jié)果RSD為2.8%,表明重現(xiàn)性良好。
2.4 加樣回收率試驗
在已知含量的樣品中分別加入一定量的葡萄糖對照品,按照“1.2.6”項下操作測定吸收值,計算回收率,結(jié)果見表1。
2.5 生地黃提取物中總糖含量測定
分別稱取不同批號的生地黃提取物樣品適量,精密稱定,按“1.2.2”項下配制樣品溶液,再按照“1.2.6”項下操作,由回歸方程計算生地黃提取物中總糖含量。結(jié)果表明,河南、河北、山西產(chǎn)地的總糖含量分別為43.5%、25.8%和26.3%。
3 討論
目前測定中藥材及其制劑中總糖含量的方法較多采用蒽酮-硫酸法和苯酚-硫酸法,以葡萄糖或其他單糖為對照品,測定得到樣品中以葡萄糖或其他單糖計的相對含量,產(chǎn)生的偏差較小。其原理均為己糖在硫酸作用下失水形成糠醛可與之形成有色配合物,從而可在可見波長區(qū)有最大吸收。 筆者采用0.2%蒽酮硫酸溶液作為顯色劑,通過顯色反應條件試驗,確定了顯色劑用量、反應時間,建立了相對比較穩(wěn)定的顯色反應方法。
筆者曾對不同顯色方法進行了比較,方法1:取2支具塞試管置于冰水中,分別加入適量葡萄糖溶液及蒸餾水,加入蒽酮試劑,操作完成后,搖勻,置沸水中,煮沸,保持沸騰10 min,取出,放入冰水浴中冷卻;方法2:同“1.2.3”項下操作,發(fā)現(xiàn)方法1得到的溶液顯褐色,而方法2為藍綠色,且最大吸收波長在625 nm,與文獻報道相符,故采用方法2顯色。
本文分別測定了不同產(chǎn)地的生地黃制備得到的提取物中總糖的含量,發(fā)現(xiàn)河南的提取物中總糖的含量較其它兩產(chǎn)地的高。
參考文獻
1 國家藥典委員會編.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M].北京:化學工業(yè)出版社,2005:82-83.
2 劉福君,趙修南,聶偉,等.地黃低聚糖增強小鼠免疫功能的作用[J].中國藥理學通報,1998,14(1):90-92.
3 郭麗民,張汝學,賈正平,等.地黃寡糖對HepG2細胞增殖及胰島素抵抗的作用[J].中國中藥雜志,2007,32(13):1328-1332.
4 陳力真,馮杏婉,周金黃,等.地黃多糖b的免疫抑瘤作用及其機理[J].中國藥理學與毒理學雜志,1993,7(2):153-156.
5 邊寶林,王宏潔,倪慕云.地黃及其炮制品中總糖及幾種主要糖的含量測定[J].中國中藥雜志,1995,20(8):469-471.
6 易劍平,畢雅靜,宋秀榮,等.蒽酮-硫酸法測定枸杞多糖質(zhì)量分數(shù)的研究[J].北京工業(yè)大學學報,2005,31(6):641-646.
7 楊莉,王志華,陶健生.黃芪中黃芪多糖含量測定方法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工業(yè)雜志,2005,36(9):562-563.
(收稿日期:2008-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