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圖分類號:R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08)08-0365-03
白果內酯是從銀杏葉中提取而得的萜類內酯的有效部位,是傳統(tǒng)的銀杏葉提取物的重要活性成分,對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作用較弱,但對神經系統(tǒng)有保護作用[1]。近年研究表明,白果內酯在促進神經生長,防止腦、脊髓神經脫髓鞘以及營養(yǎng)神經、保護神經等方面發(fā)揮著重要作用[2]。
但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以及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WS-096(Z-016)-2004(Z)中,僅對銀杏葉制劑中萜類內酯的總量有限制,而對白果內酯的含量沒有明確的要求,導致市場所售銀杏葉制劑中白果內酯含量參差不齊。而國際上一般將銀杏葉提取物產品的生產歷程劃分為4個時代[3],對第4代明確要求嚴格標示白果內酯及銀杏內酯的含量。
有關研究表明,影響內酯類成分的主要因素有產地、采葉時間、加工方式等[4]。因此,通過控制銀杏葉產地、采摘時間及加工方式等可提高銀杏葉制劑中白果內酯含量。本文就白果內酯的作用機制、質量控制標準及含量影響因素作一綜述。
1 白果內酯神經保護機制
1.1 白果內酯保護線粒體功能
Janssens等[5]認為,白果內酯可抑制缺氧引起的血管內皮細胞中三磷酸腺苷( adenosine triphosphateoe,ATP)含量的降低,這一作用可能與細胞呼吸功能增強有關,體外試驗發(fā)現(xiàn),大鼠口服白果內酯增加了從肝分離出來的線粒體的呼吸控制率(respiratorg control ratio,RCR)。由此可推斷,由于局部缺血可發(fā)生氧化磷酸化(0XPH0S)的解偶聯(lián)作用,白果內酯能抵抗缺氧引起的ATP降低,只要存在氧氣,就能保存線粒體,重新生成ATP。從采用白果內酯處理大鼠體內分離出來的線粒體,可以進一步觀察到,這一類萜可保護線粒體免于安米妥引起的(OXPHOS的)復合物I的抑制,以及抗霉素A或粘噻唑引起的復合物III的抑制。
1.2 白果內酯與細胞存活
Ahlemeyer等[6]發(fā)現(xiàn),采用白果內酯(1μM)、銀杏內酯B(10 μM)和銀杏內酯J(100μM),可將因24 h失血清凋亡小雞胚胎神經元上升現(xiàn)象降低到控制水平。白果內酯(10 μM)還能將小雞神經元星形孢菌素處理12 h引起的凋亡損傷降低到接近控制水平。在取自新生大鼠海馬的神經元和星形細胞的混合培養(yǎng)物中,總提取物(EGb 761;100 mg/L)和白果內酯(100 μM)使神經元免于因血清缺失而引起的凋亡,白果內酯(100 μM)和銀杏內酯B(100 μM)降低了星形孢菌素引起的凋亡損傷。研究人員認為,EGb 76l具有抗凋亡活性,白果內酯是其最有效的成分。
1.3 白果內酯和基因表達
Chandrasekaran等[7]以神經生長因子鑒別的大鼠PC12細胞的形態(tài)變體加以研究,結果表明,在培養(yǎng)介質中加入白果內酯 (15.3或30.6 μM) 而不是銀杏內酯B(11.8或23.6 μM),將細胞色素C氧化酶的線粒體DNA(mtDNA)編碼的COX III亞單位提高了2倍。
有關NO合成酶(NOS)異構體和N0的產生,Cheung等人[8]研究表明,白果內酯(0.8~3 μM)抑制了誘導性酶在人體THP-1 巨噬細胞中催化產生NO,但不是通過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人體內皮細胞中產生NO。
此外,白果內酯還能增加大鼠星形細胞中膠質細胞源性的神經營養(yǎng)因子和血管內皮生長因子的表達[9]。
2 國內含量控制標準
2.1 國內含量控制標準
2005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一部):本品(銀杏葉片)含萜類內酯以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C和白果內酯的總量計,不得少于0.25% 。
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國家藥品標準WS-096(Z-016)-2004(Z):本品(銀杏葉膠囊)每粒含萜類內酯以白果內酯、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C的含量之和計,不得少于2.4 mg 。
2.2 國外含量控制標準
國際上,一般將銀杏葉提取物產品的生產歷程劃分為4個時代:第1代只標定銀杏葉提取物的含量;第2代除了標定銀杏葉提取物的含量以外,還標定了提取物中黃酮苷的含量;第3代則在第2代的基礎上又增加了內酯含量的標定;第4代明確指出要嚴格標示銀杏內酯A、銀杏內酯B、銀杏內酯C及白果內酯的含量。當前對銀杏葉提取物產品的質量要求為:含黃酮苷22%~24%或以上,含萜類內酯2.5%~4.5%或以上,其中含白果內酯2.0%~4.0%或以上,含銀杏酸10 mg/kg以下。
3 市售銀杏葉制劑白果內酯含量
3.1 銀杏葉口服制劑有效成分質量評價研究
趙榮生、嚴寶霞等[10]受北京市藥學會委托,為考察上市后的產品質量,按國家藥品標準,采用HPLC方法對4廠家各3個批次銀杏葉口服制劑的含量進行測定,以銀杏葉制劑中銀杏總黃酮醇苷和銀杏萜類內酯的含量為評價指標,結果顯示:各廠家的銀杏葉制劑中白果內酯及銀杏內酯A、B、C這4種萜類內酯的含量都不一樣,其中D廠有2個批次未檢出白果內酯。
3.2 市售銀杏葉提取物制劑產品分析報告
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采用HPLC外標法對部分市售銀杏葉提取物制劑有效成分以及控制成分的含量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見表1。
3.3 百路達銀杏葉膠囊產品分析報告
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yè)有限公司 采用HPLC外標法對本單位部分銀杏葉提取物制劑有效成分以及控制成分的含量進行了定量分析,結果見表2。
4 影響白果內酯含量的主要因素
4.1 銀杏葉生長環(huán)境
劉叔倩等[11]通過系統(tǒng)比較全國不同氣候的銀杏分布區(qū)銀杏葉中黃酮和萜內酯含量, 發(fā)現(xiàn)不同氣候區(qū)之間銀杏葉中這兩類成分含量差異很大??諝夂屯寥罍囟葘︺y杏生長影響很大。銀杏生長季節(jié)的有效起點溫度為6~10 ℃,10 ℃以上才開始活躍,有效溫度的積累值為生物有效積溫。積溫和年均溫度,可作為銀杏對溫度要求的指數(shù),以衡量銀杏在某地區(qū)能否栽植的標準。年平均氣溫為10 ℃是銀杏生長的低溫界線,小于10 ℃則生長不良甚至受凍而死亡。長江流域年均氣溫在10~22 ℃,而以年均氣溫15~16 ℃為最適宜地區(qū)。
4.2 銀杏葉樹株
一般認為銀杏葉中黃酮和萜內酯的含量: 幼齡樹> 老齡樹。
4.3 采摘時間
銀杏葉中黃酮類成分含量最高的月份, 分別報道為: 4~ 5 月, 9~ 11 月;萜類內酯成分含量最高的月份, 分別報道為: 5月及8~ 10 月。所以各產地的銀杏葉最佳采收條件應在分析測定后。
4.4 加工方式
銀杏葉中黃酮類和萜內酯類的提取分離方法有: 有機溶劑萃取法,、樹脂法、酶法、超臨界CO2 萃取法和高速逆流色譜法等[11]。張立國等提出在乙醇-水體系中加入10% 對內酯有較高溶解度的溶劑, 形成新的溶劑體系EPW , 并用氮氣保護提取, 使黃酮含量提高22% , 內酯含量提高33%。
5 結語
為保證銀杏葉制劑中所含白果內酯的含量,確保產品的質量及療效,上海信誼百路達藥業(yè)充分考慮光照、溫度、土壤、氣候、水質等綜合因素,在生態(tài)島嶼——崇明島建立了6 000多畝銀杏種植基地;嚴格遵循GAP標準;確定采摘的最佳時間為每年的8~9月,并根據(jù)采樣檢測確定最佳的采摘日期;同時采用獨有的二次低溫大孔樹脂吸附法提取有效成分。
目前,百路達正在建立自己的標準指紋圖譜,并將指紋圖譜引入到其產品銀杏葉膠囊質量評價體系中,以提高該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參考文獻
1 Steinke B, Müller B, Wagner H. Biological standardization of Ginkgo extracts[J]. Planta Med, 1993,59(2):155-160.
2 李源莉,陳建宗. 銀杏葉提取物防治阿爾茨海默病的研究進展[J]. 國際中醫(yī)中藥雜志,2006,28(3):148-150.
3 石琳琳,盧丹,姚文華.銀杏葉提取物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J].白求恩醫(yī)科大學學報,1999,25(5):667-669.
4 王弘,陳旭. 影響銀杏葉有效成分的有關因素分析[J].中草藥,1999,30(8):631-633.
5 Janssens D,Michiels C,Delaive E,et al. Protection of hypoxia-induced ATP decrease in endothelial cells by ginkgo biloba extract and bilobalide[J]. Biochem Pharmacol,1995,50(7):991-999.
6 Ahlemeyer B, Krieglstein J. Pharmacological studies supporting the therapeutic use of Ginkgo biloba extract for Alzheimer’s disease[J]. Pharmacopsychiatry,2003 ,36(1): 8-14.
7 Chandrasekaran K,Liu LI, Hatanpaa K,et al. Chronic exposure of neural cells to elevated intracellular sodium decreases mitochondrial mRNA expression[J]. Mitochondrion,2001 ,1(2):141-150.
8 Cheung F,Siow YL. Inhibition by ginkgolides and bilobalide of the production of nitric oxide in macrophages (THP-1) but not in endothelial cells (HUVEC) [J]. Biochem Pharmacol, 2001,15;61(4):503-510.
9 Zheng SX,Zhou LJ,Chen ZL,et al. Bilobalide promotes expression of 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and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in rat astrocytes[J]. Acta Pharmacol Sin, 2000 ,21(2):151.
10 趙榮生,嚴寶霞,翟所迪,等. 銀杏葉口服制劑有效成份質量評價研究[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03,1(3),54-58.
11 楊奕全,朱代平.銀杏果實和葉子的化學研究進展[J].廣西中醫(yī)學院學報,2001,4(4):126-130.
(收稿日期:200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