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沒事喜歡到處走走,看到好鏡頭,就拍下來上上報刊。
這天去晨練,我向兒子借了臺數(shù)碼相機。在社區(qū)公園一角,見一群老人在引吭高歌,一個個神采奕奕的樣子,實在讓人感動。這不是現(xiàn)代老人幸福生活的生動寫照嗎?我飛快掏出相機把這個場景拍了下來。
走到市河的一座小橋上,見一環(huán)衛(wèi)工人站在小船上邊撈垃圾邊朝河岸住宅樓上喊話:“哪戶人家缺德,垃圾袋不丟進(jìn)垃圾箱,扔下河灘了?!蔽耶?dāng)即覺得,這是配合創(chuàng)建衛(wèi)生城市宣傳的好素材。再則,一葉扁舟,河水悠悠,環(huán)衛(wèi)工人身上金黃色的工作服鮮艷奪目,背景還有一棵綠油油的小樹,拍成照片肯定漂亮。我對準(zhǔn)鏡頭連按了三四下。
回家我以《老人練歌,晨曲嘹亮》和《垃圾亂扔,打撈費力》為題,并各寫了幾十字的說明,用電腦傳給市晚報,想不到第二天就刊登了。
這以后,我隔三差五地把兒子的相機拿來,先后做了《鳥籠滿樹,也需減負(fù)》、《老年講壇,其樂融融》、《大樹被箍,建議松綁》、《小攤餛飩香》、《練鐵球的九旬翁》、《退休老人玩空竹“玩”到了北京城》等十幾篇圖片新聞報道,不僅登上了市日報、晚報,幾個中央級的大報刊也清晰地登了出來。熟識我的人見面都夸獎不已,我心里更像吃了蜜似的甜。
長期“爬格子”好歹練就了一雙“新聞眼”。生活中哪些鏡頭能上報刊,哪些不能,一眼能看出個“八九不離十”的。常與攝影記者接觸,對拍照的一些技術(shù)要領(lǐng),諸如角度、焦距、光圈等,多少也有些數(shù)。再稍鉆鉆,“玩”它基本不成問題。隨著年齡的增長,加之身體又不大好,前年因患癌還開了刀,說實話,而今再搜腸刮肚去“寫大作”,真有點害怕。但看到一些好“東西”不報道出去心里又難過。拍照片,既省心爽神,把它作為報道又快又給人真實感和親切感,自己還能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多些戶外活動,對健康也大有好處。反正我是個退休老人,又不是專業(yè)攝影記者,拍到新聞?wù)帐恰百崱钡?,拍不到是玩的。即使拍照,我也從不虛張聲勢擺布人家,而完全靠現(xiàn)場“抓拍”。如此,拍出來的照,更生動自如。發(fā)出去報刊用了,我心歡暢;不用,也沒有壓力。
討飯要有個拐杖,拍照離不開相機。老向人借相機麻煩、誤事。我咬咬牙,掏出“老本”,到商場揀只“稱心的”爽爽快快地買了回來。
想我這輩子,筆桿子“玩”了近五十載,往后將主要改“玩”照相機了。這老年人生更寶貴,我一定要瀟瀟灑灑走到底。
(責(zé)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