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夏五千年,文史不分家”,文史不分家在中國人民的文化心理中得到普遍認可。文史不分家是一個學術論題,但從中學學科教學的角度看, 文史不分家體現(xiàn)得更加充分和具體。作為中學教師,我們想談談歷史與語文兩科教學中,文史知識的互相滲透和能力的互相生成。語文學科中,占有相當比例的文言文,多取材于魏晉以前的史學著作。其中有選自《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選自《史記》的《廉頗藺相如列傳》等等。它們的共同特點之一,就是文史特性兼?zhèn)洌斞妇妥u《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即使現(xiàn)代文也在內(nèi)容和形式上傳達著歷史背景的信息。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注重跨領域?qū)W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實踐,提高語文綜合能力?!毙抡n程標準背景之下的中學語文歷史教學,知識上互相滲透、能力上互相生成,在拓寬知識、優(yōu)化思維、培養(yǎng)能力等方面更是發(fā)揮了無可替代的作用,文史滲透更加深廣,文史之間建立起了前所未有的新型關系。如果能縱觀文史之間的聯(lián)系,以系統(tǒng)觀進行教學設計,文史不分家在中學教學中就會有更新的內(nèi)容和含義。
一、運用語文課內(nèi)容與語文學習的方法激發(fā)學習歷史的熱情,分析、解決歷史課問題,培養(yǎng)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
精心設計教學,優(yōu)化歷史課堂。人民版《歷史》(必修)第一冊《新民主主義革命》一節(jié)教學中,講到長征時,讓學生討論“什么是長征精神”。學生首先研讀歷史課本的內(nèi)容,經(jīng)過互相探討,交流總結(jié)了許多,如不怕苦、不怕累、勇敢、堅強等,但由于課本上只有作為重大歷史事件的簡單介紹,學生對長征沒有形象上與情感上的認知與感受,總感覺學生的認識空、體會淺,為此我讓學生齊聲背誦毛澤東的《七律·長征》,課堂氣氛立刻活躍起來,教師立即設問:詩中表現(xiàn)了長征過程中的哪些典型事件、哪些特點?“三軍”指什么?“閑、暖、喜、顏”四字在表達上有何作用?學生研究探求的熱情極高,教學效果自然很好。這樣新課標中“歷史教學必須關注學生生活、關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目標通過與語文課的聯(lián)系得以實現(xiàn)。
人民版《歷史》第一冊專題四第二節(jié)《政治建設的曲折歷程及其歷史性轉(zhuǎn)折》,教材容量多、跨度大,尤其在講到文化大革命對我國政治建設的嚴重破壞,文化大革命對生活、社會所造成的影響,學生沒有太多的了解,很難發(fā)揮新課標提倡的走近歷史、感受歷史、感悟歷史的作用,歷史課變成了政治課,學生便只能干巴巴地記憶書中的知識?;诖耍n堂教學中嘗試引進 語文課文《小狗包弟》,讓學生通過小狗的命運的變化,老藝術家的遭遇,巴金的處境等,看文化大革命對社會、對人性的影響。學生積極地從課文中找出許多具體內(nèi)容,如“抄家”“抄‘四舊’”“武斗”“游街”等等,從中發(fā)現(xiàn)總結(jié)文化大革命的時代特征以及對生活、對社會的影響。課堂氣氛非常熱烈。我又及時設問:難道當時沒有法律的制裁?人民的權(quán)利就任其踐踏?一石激起千層浪,這一設問激起了同學們的求知欲望,同學們帶著問題又一次研讀課本內(nèi)容,找到了答案。文史的聯(lián)系使歷史課變得活起來了,學生探討、理解課本知識順暢多了,特別是對歷史教材內(nèi)容的了解和感悟更深刻了。
語言運用形式多樣,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語文課往往通過典型新穎,具有時代氣息,或者具有優(yōu)秀傳統(tǒng)的形式設計練習,以達到提高語言運用能力的目的。歷史教學中巧妙地以歷史事件、歷史背景、歷史人物等為內(nèi)容設計練習,其意義就不僅是新穎了。有這樣一道題:中央電視臺擬拍一部電視連續(xù)劇《重慶談判》,假如你是編劇,請結(jié)合所學知識,發(fā)揮想像,為毛澤東主席設計一段到達重慶機場后的講話稿(150字左右)。你認為這是一道歷史題還是一道語文題?這是新課程標準的一道歷史題,它一改以往歷史題死板陳舊的面孔,不但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而且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學生要完成這道練習,首先要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國共兩黨的關系以及各自的立場態(tài)度,了解毛澤東此行的目的,要了解毛澤東為人說話的風度氣質(zhì)。講話稿又是一種實用文體,所以學生還必須了解寫作講話稿的基本要求,要發(fā)揮想像與聯(lián)想,更要在遣詞造句上精心推敲,才能寫出具有時代氣息、符合人物身份、文體特點鮮明的講話稿。讀了同學們的答案,我們驚嘆于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但透過這道題,我們更看到新課標精神給我們教學提供的新的天地,以及教師教學創(chuàng)造能力得到的充分體現(xiàn)。作為語文和歷史教師,我們不得不承認這道題命題之妙,它遠比選擇題、簡答題等更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能讓學生深入了解歷史知識,更能讓學生懂得將歷史事件放在歷史背景中才能理解得更全面更準確;而且學生的寫作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文史不分家”的結(jié)果是一舉兩得,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但他們樂意:給毛澤東這樣的偉人寫講話稿,學生的熱情能不高嗎!這樣的歷史題不僅僅是新穎,更可貴的是實踐性更強了,學科間聯(lián)系更緊密了。訓練結(jié)果是學生能力提高了,思維優(yōu)化了,也把歷史科學活了,把語文課學會了。
二、運用歷史知識,達到對語文內(nèi)容與形式的準確理解和把握,提高綜合分析與運用能力
雖然人性是永恒的,人們的基本道德準則和行為規(guī)范是一致的,但在不同的社會背景下,準則和規(guī)范會有更具體的精神和內(nèi)涵,因而把握歷史的脈絡才能把握語言文學的脈絡。歷史也一樣,人們常說,時勢造英雄,所以通過具體的文學現(xiàn)象、生動的文學形象、典型的文學作品也能夠了解歷史。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多為名家名篇,這些作品無論在形式還是內(nèi)容上,無不打上深深的時代的烙印,所以充分了解時代背景無疑是解讀教材最好的突破口,比如讀詩要知人論世,學習古代或現(xiàn)代散文要了解寫作背景、要透過作品內(nèi)容看到時代的某些特征,而許多實用文體更是要從時代背景中看作者的創(chuàng)作動機,看作者對時代的深刻感悟與態(tài)度,看作者的內(nèi)心世界,看作者的表達習慣與語言風格??傊赐ㄟ^文學作品了解歷史,要么結(jié)合歷史學語文。
人教版語文教材在練習的設計上就體現(xiàn)了文史不分家的特點?!肚G軻刺秦王》課后練習四:“對于荊軻其人其事,歷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荊軻那種舍生忘死,扶弱濟困,反抗強暴的精神是感人的,有人認為荊軻用行刺手段來達到某種政治目的,這種舉動不可取。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談談你的看法?!薄而欓T宴》練習四:“許多讀者認為項羽是因為在鴻門宴上不殺劉邦而失天下。你同意這個看法嗎?寫一篇讀后感,談談你的觀點。”《別了,不列顛尼亞》練習四:“香港回歸,這是一個讓億萬中華兒女噙淚的時刻,香港回歸,這是一個令所有華夏子孫開顏的瞬間。搜集有關香港歷史的資料,寫一段文字,談談香港回歸對我們中華民族的重大意義?!倍俭w現(xiàn)了“注重跨領域?qū)W習,拓展語文學習的范圍,通過廣泛的實踐,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的課改宗旨。教學《我有一個夢想》,學生全面充分了解美國南北戰(zhàn)爭的有關背景后,他們對這篇演講稿的內(nèi)容與作者表達的強烈愿望一定會有更深刻的理解。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學生如果對馬克思、恩格斯領導的工人運動,他們的革命理想,他們共同的革命經(jīng)歷,他們在戰(zhàn)斗中結(jié)成的革命友誼等有全面的了解,就不難理解和體會恩格斯對馬克思的深切悼念與高度評價。《就任北大校長之演說》《別了,不列顛尼亞》《記念劉和珍君》《小狗包弟》……語文老師邀請歷史老師當學生的“咨詢學者”,引導學生運用歷史知識、歷史觀更好地學習語文,兩科教師在課前準備、課后探討研究上通力合作,給予學生以知識、思維、方法上的適當指導,學生的探究意識會更強,思維會更加廣闊,能力提高會更快,當然歷史知識也會更加扎實,學生素質(zhì)的整體提高一定不會是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