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無論是當前的高考試卷還是新課程教學都非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研究歷史的意識與能力。中學歷史教學中學生史料鑒別能力主要是鑒別史料真?zhèn)魏蛢r值的能力,而通過課堂教學的局部探究和課后的專項練習是培養(yǎng)學生史料鑒別能力的有效途徑。
【關(guān)鍵詞】 高中歷史教學 史料鑒別
一
2007年全國及各地的高考試卷中,考查學生研究歷史的方法與能力,尤其是考查學生鑒別史料的能力成為一大亮點。如全國卷Ⅰ的第19題“赫德路”題,北京卷第37題“史料研習、理論指導(dǎo)、社會調(diào)查和問題討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題,上海卷第37題“歷史學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釋、歷史敘述和歷史評價”題以及廣東卷第26題“明朝婦女婚姻觀的兩重性”題。這些試題注重引導(dǎo)學生了解學習和研究歷史的基本方法,并對學生研究歷史的能力進行初步的考查,尤其是廣東卷第26題。
有研究者在論述“明朝婦女婚姻觀的兩重性”時,引用過下列材料:
材料一 凡民間寡婦,三十以前夫亡守志(不改嫁)者,五十以后不改節(jié)(節(jié)操)者,旌表門閭(表彰其家族),除免本家差役。
——據(jù)《明會典》
材料二 正史中各代烈女數(shù)字:《唐書》54人;《宋史》55人;《元史》187人;《明史》“不下萬余人”。
——據(jù)祝瑞開:《中國婚姻家庭史》
材料三 女子周勝仙與男子范二郎相遇,“四目相視,具各有情”,二人通過巧妙的自我介紹,訂下終身?!獡?jù)明中后期小說《醒世恒言》
材料四 孟玉樓喪夫后要改嫁,親戚及鄉(xiāng)鄰都贊同,“少女嫩婦的,你攔著不教他嫁人,留著他做什么?”——據(jù)明中后期小說《金瓶梅》
請回答:
(1)該研究者認為,明朝婦女的婚姻觀存在兩重性,即保守性與自主性。他可能使用上述哪些材料來分別證明?(2分)
(2)結(jié)合明朝中后期的經(jīng)濟、文化狀況,你認為,該研究者提出的明朝婦女婚姻自主性出現(xiàn)的原因是什么?(4分)
(3)上述材料分別來自官方文獻、學者著作和小說,你對該研究者利用這些材料進行研究有何看法?(3分)
在這道試題中,第一問要求學生在理解史料的基礎(chǔ)上運用史料作為證據(jù)論證問題;第三問則反映出今后高考對史料考查的新趨勢,即史料的呈現(xiàn)并不是簡單用來說明某個問題或者印證某種觀點,而是要進一步引導(dǎo)學生去探究史料的真實性,判斷史料的價值,在論證問題的過程中形成一種科學的證據(jù)意識。
這與當前的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一致的。2003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對史料教學非常重視,并提出了全面、明確而具體的建議和要求。如“課程目標”部分提出“在掌握基本歷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提高閱讀和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學習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努力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jié)合”。又如“內(nèi)容目標”部分,在歷史選修(五)的學習內(nèi)容中,更是明確提出“知道史料的基本含義,了解史料在史學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這一內(nèi)容目標。在歷史教學中要實現(xiàn)這些目標無疑要非常重視學生史料鑒別能力的培養(yǎng)。
二
史料是研究歷史和開展歷史教學的前提和基礎(chǔ),梁啟超在《歷史研究法》中就說“史料不具或不確,則無復(fù)史可言”。20世紀90年代以來,史料教學日益受到中學歷史教學的重視。教材中出現(xiàn)更多的不同形式的史料,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比較重視對教材中史料的分析解釋,而且開始注意選取教材之外的史料輔助教學。不過,正如羅杰斯所言:“一般課本里引用的史料多半是裝飾性的,通常只涉及文義說明的問題,其實意義不大”。而教師對史料的運用往往是圍繞本節(jié)課的重點難點問題,選擇一定的有關(guān)史料加以說明和解釋,以克服教學重點難點而已。在這個過程中史料被作為確鑿的證據(jù)來說明歷史問題,而沒有過多地去涉及史料本身的問題,如史料的真?zhèn)渭坝脕硌芯慨斍皢栴}的價值。
因此,以筆者之見,對于目前高中學生和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史料的鑒別能力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辨別史料真?zhèn)蔚哪芰Α<磳W生能夠根據(jù)所給史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判斷史料本身的真?zhèn)渭笆妨戏从车氖穼嵉恼鎮(zhèn)?,并掌握辨?zhèn)蔚囊话惴椒ê筒襟E。二是判斷史料價值的能力。即學生能夠根據(jù)所給史料結(jié)合所學知識判斷史料對于研究所面臨的問題的價值,并掌握辨?zhèn)蔚囊话惴椒ê筒襟E。
三
在中學歷史常態(tài)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史料鑒別能力可以有以下兩種途徑與方法。
1.常規(guī)課的局部探究
在日常教學中,因為課時有限和受自身水平的制約,中學教師很難設(shè)計史料鑒別的專題探究課,而且從效果來看也是常規(guī)課的局部探究為好。下面舉筆者所授人教版選修1《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第四單元第三課《王安石變法的歷史作用》的教學片斷為例。
師:同學們,關(guān)于王安石變法歷史上有著不同的評價,請大家看以下這段史料。(出示材料)
《宋史·王安石傳》中提到“朱熹嘗論安石:以文章節(jié)行高一世,而尤以道德經(jīng)濟為己任。被遇神宗,致位宰相,世方仰其有為,庶幾復(fù)見二帝三王之盛?!?/p>
師:這段材料反映了朱熹對王安石變法持怎樣的觀點?說明理由。
生:朱熹充分肯定了變法,因為他說“復(fù)見二帝三王之盛”。
師:實際情況是不是這樣呢?我們再來看朱熹接下來的評論。(出示材料)
“而安石乃汲汲以財利兵革為先務(wù),引用兇邪,排擯忠直,躁迫強戾,使天下之人,囂然喪其樂生之心。卒之群奸嗣虐,流毒四海?!?/p>
生:(愕然)不對不對,應(yīng)該說是反對變法的。
師:同學們想一下剛才我們得出不同結(jié)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生:我們只看到了前面幾句,沒看到后面幾句。
師:是啊。這告訴我們在研究史料的時候要盡可能地了解它的全貌,同時要盡可能多地掌握相關(guān)的史料。這樣我們才能知道這則史料的真實含義和可信性。
2.專項練習
通過課堂教學,學生會慢慢養(yǎng)成史料鑒別的意識,掌握鑒別史料的一般方法和步驟。但是這種意識的強化和方法的內(nèi)化還必須要有相應(yīng)的訓(xùn)練。例如,在講授人教版必修一專題二第三課《偉大的抗日戰(zhàn)爭》之后,筆者給學生設(shè)計了以下這道練習題。
閱讀以下關(guān)于七七事變的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此一事件的發(fā)生,可能是共產(chǎn)黨的陰謀,無賴漢的制造事端,或無統(tǒng)制的反日中國軍人的惡作劇,反正均和日軍無直接關(guān)系?!?/p>
——[日]伊藤正德《日本軍閥興亡史》
材料二 “自1936年9月9日日軍增兵豐臺后,時常在附近地帶演習,由晝間演習漸至夜間演習,由虛彈射擊漸至實彈射擊。我方屢次提出抗議,日方均置若罔聞?!?937年7月7日夜間,日軍又在盧溝橋附近演習,11時左右忽有槍聲數(shù)響發(fā)于宛平城東門外,城內(nèi)守軍當即加以嚴密注意。12時后北平市長秦德純來電話對我說:日本特務(wù)機關(guān)長松井向我方提出交涉,聲稱‘有日本陸軍一中隊在盧溝橋演習時,仿佛聽見由駐宛平城內(nèi)的軍隊發(fā)出的槍聲,使演習部隊一時紛亂,結(jié)果失落日兵一名,日本軍隊今夜要入城搜索’等語,已被我方拒絕,究竟真相如何,迅即查明以便處理。經(jīng)查明,我軍并無開槍之事,而且每人所帶子彈并不短少一枚,更可證明。”
——王冷齋《盧溝橋事變始末記》(王當時是河北行政督察專員兼宛平縣長)
材料三 “那天夜晚,時時聽到日軍的槍聲。日本槍的聲音‘通卜通,’比較低沉;中國槍‘卡科!卡科!’響聲激越。——兩者不同,誰都能夠聽得出來。……當夜,日軍的演習和平時顯然不同?!谘萘曋校毡颈唤咏袊膷徤跁r,中國方面便喊出口令(當夜的口令是‘國家’),平時,日本兵必然會聞聲退走;可是,在這天夜里他們卻答稱:“日本人!”毫不在乎地走進我們的陣地。看這光景,實在是非比尋常?!?/p>
——祁國軒的回憶(祁當時是駐盧溝橋中國守軍第29軍第37師第219團排長)
材料四 “八日拂曉約五點,日軍已在宛平城之東面,東南面及東北面展開包圍態(tài)勢,先要求他的外交人員進城,繼而要求武官進城,均經(jīng)我(219團)吉團長與王冷齋專員拒絕。日方武力威脅伎倆已窮,即開始向城內(nèi)炮轟,并掩護其步兵前進。事前我曾告知吉團長,日軍未射擊前,我方不先射擊;待他們射擊而接近我最有效射程距離內(nèi)(三百至四百公尺),我們以‘快放’、‘齊放’猛烈射擊,因此日軍傷亡頗重。”
——秦德純《七七盧溝橋事變經(jīng)過》(秦當時是第29軍副軍長兼北平市長)
材料五
原圖片說明:在莊稼地里進行偽裝、炮轟宛平城的日本炮兵陣地
原圖片說明:果斷實施偷襲行動后返回陣地高呼萬歲的某部隊
請回答:
(1)材料一提出了怎樣的觀點?
(2)材料二、三、四對七七事變的回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3)你認為他們所回憶的情況是否可信?為什么?
(4)據(jù)你推測這三個回憶者認為事變應(yīng)該由誰負責?
(5)材料二、三、四與材料五從形式上看哪個更能用來證明你的觀點?
我設(shè)計問題(1)、(4)的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獲取信息和提煉觀點的能力;設(shè)計問題(2)的目的在于考查學生分析史料、獲取信息及比較史料的能力;問題(3)和問題(5)的設(shè)計則力圖引導(dǎo)學生樹立“孤證不立”的史學研究意識以及認識一般情況下歷史圖片相對于文字記載來說對研究同一個問題更有價值。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實驗)[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葉小兵.中學歷史教學中史料教學的探討[J].北京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