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倡導全人教育,強調(diào)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身心健康的發(fā)展。新課程的價值觀就是為了每個學生都得到發(fā)展,注重素質(zhì)教育。同時新課程體現(xiàn)了靈活性和開放性,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落實在教學過程中,倡導體驗、實踐、參與、交流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新課程重視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使語言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形成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主動思維、大膽實踐、提高跨文化意識和形成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傳統(tǒng)教學法強調(diào)教師的主體性,忽視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過分強調(diào)語法、句型練習。教師講得多,學生練得少,結(jié)果是學生掌握了語法規(guī)則,卻患上了外語“聾啞”病。以前上完課,我會發(fā)現(xiàn)學生總是被我牽著走,才會專心聽講,才會積極思考。
針對這種情況,我在上課時,采用了“任務型”的教學途經(jīng),并且滲透了新課改的教學理念。比如說,在教八年級上冊Unit7 How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Section A時,我一改以前的教學模式,不是讓學生看課文、識圖、聽音、重復課文、反復分角色朗讀,而是一開始就創(chuàng)造一個激發(fā)學生學習動機的良好學習環(huán)境。平時我都是穿戴整齊去上課,那天我卻圍著圍裙,戴著袖套,十足一個廚師的打扮,手里拿著香蕉、牛奶、冰淇淋、水果刀、攪拌機到教室。學生見到我這身打扮,都好奇地伸長脖子,瞪大眼睛:老師這是做什么?不用上課,來煮飯嗎?上課一開始我布置了這節(jié)課的任務:今天我們來學做香蕉奶昔,看誰學得最快,然后親自上來為我們大家制作。制作之前我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家認為怎樣才能做出一杯香噴噴的奶昔呢?”我讓學生先進行小組討論,他們熱烈地討論后都,爭著發(fā)言,我歸納了他們的看法,在黑板上寫下了四個單詞: first, then,next, finally。 告訴他們制作奶昔有四個重要步驟。我一邊總結(jié)一邊開始動手做,同時讓學生跟著講:First peel three bananas and cut them up; then pour the milk into the blender; next put the bananas and ice cream into the blender; turn on the blender; finally drink the milk shake.我嘗了一口,哇塞!How delicious!咂咂嘴巴,然后把這杯牛奶分給學生喝,瞬時教室里咂嘴聲四起?!罢l想上來為我們制作奶昔啊?”我一提問,學生們都爭著上來,包括平時成績很差的、不想學習的學生。我叫了兩個學生上來,一個是中等生,一個是差一點的,他們都能很流利地做出了奶昔,而且能夠在制作的同時用英語說出過程,下面的學生也跟著他們說,此時學生學習的興趣達到了高潮。接著我適當擴展,叫他們說出制作蘋果、西瓜奶昔的過程,學生們都能脫口而出。那天我布置了一篇小作文,題目是“How do you make apple milk shake?”結(jié)果學生很快完成了作業(yè),而且完成得很好。
這種教學不是把知識直接且生硬地傳遞給學生,而是通過真實和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使學生親臨其境,通過自己的勞動來學習知識,學生會產(chǎn)生—種勝利感和自豪感,課堂氣氛活躍,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任務明確,讓他們有了一個明確的目標,這樣能鼓勵學生積極地投入到自己的學習當中,也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這種活動也正是體現(xiàn)了《新課改》所倡導的“教師應根據(jù)課程目標和內(nèi)容,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貼近學生實際的教學活動,吸引和組織他們積極參與”的理念。新教材的最大特點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突出培養(yǎng)學生英語運用能力和綜合實踐能力。教育是教師和學生雙方作用的過程,其核心關系是教與學的關系。因此教師和學生都是主體,教師是教的主體,學生是學的主體,只有雙方的主體作用都得到充分發(fā)揮,教育才能收到最佳效果。當然,在任務型的教學過程中還有很多不足之處,需要教師進一步去改善,需要對學生的學習策略、心理、教材、理論深入地研究。也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設計任務才能完成教學,更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課改的,新課改的落實需要教師長期不懈地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