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匆匆離去,夏天悄悄來臨。物換星移,美景不在。當學生為春天的離開而嘆息時,他們多么希望用自己的筆把春天的美留住。但是在寫作時,許多學生因觀察不深刻,寫出的內(nèi)容無新意,千人一面,而留下遺憾。怎樣把春天的美麗寫出來,這就需要學生進行深入觀察。教師要在培養(yǎng)學生學會深刻觀察上下功夫。
首先,要求學生觀察時抓住細節(jié)或細微之處。大凡好的作品都是在細節(jié)上描寫得真實、生動。細節(jié)的真實很大程度來源于觀察的成功,在某種意義上是觀察到了事物的細微之處。如朱自清在《春》中對“春雨”的描寫:“人家屋頂上全籠著一層薄煙”,是作者通過深刻而獨到的觀察得到的。海爾集團首席執(zhí)行官張瑞敏說過:“把每一個簡單的事做好就是不簡單,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边@句話用于觀察也不無道理。實際中很多學生在觀察時正是由于抓大框,觀其大略,對細節(jié)缺乏深入細致的觀察,不屑一顧,所以寫出來的內(nèi)容不充實,沒有血肉。
第二,要求學生觀察時進行認真思考。只觀察不思考,不是真正的觀察。學生在觀察時,首先要弄清楚自己觀察的目的是什么,由此確定觀察的目標,圍繞目標提出問題。如寫春天的美,要思考美表現(xiàn)在哪里?要觀察哪些項目?哪些細節(jié)表現(xiàn)出春天美麗的特征?……伴隨著思考,學生進行加工,克服了觀察的隨意性、盲目性,避免了“眉毛胡子一起抓”。
第三,要求學生選好觀察的角度。同樣的事,同樣的景物,觀察的角度不同,寫出的內(nèi)容也不同。如寫春,朱自清從春意盎然的角度去寫,所以他選取代表這一個角度的景物去寫,從而寫出春天的生機勃勃。而曹雪芹在《紅樓夢》“黛玉葬花”一節(jié)中極盡哀婉之能事,他選取的是最能表現(xiàn)“哀”這一角度特征的景物。蘇聯(lián)教育家贊科夫說:“我們要讓學生研究某一事物,既能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同時能從幾個角度看問題?!?/p>
第四,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儲備。沒有一定知識做后盾是難以表情達意的,難以進行深入觀察的。如觀察大自然得要具備相關的生物、地理知識等;也要有一定的詞匯儲備,如寫紅色,要運用不同的詞,如緋紅、嫣紅、粉紅等詞匯。
第五,培養(yǎng)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大自然的一草一木皆有情。在觀察時要仿佛是在和大自然交流,做到物我合一。沒有感情,觀察時難免不認真,不細致,不生動。許多佳作句句含情,是和作者觀察時投入了情感分不開的。
第六,要教給學生一定的觀察方法。如可以用比較的方法,把握觀察點的共性和個性。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文章同教材中同類的作品進行比較,如寫春,可以同朱自清的《春》作比較:作者筆下的春天哪些和你的觀察能對上號?哪些不一樣?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
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學生在觀察習作中經(jīng)常把不同地域、不同時間的景色雜糅在一起。這實際是一種“假觀察”,以書本的現(xiàn)成的東西代替觀察,或者學生受文學作品的影響,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觀察時也是一樣,寫時就受文學作品影響了。如某學生的習作《北國之秋》中這樣一段:“玉米割了,樹葉變黃了,一片一片的落下來?!睂嶋H上,樹葉落與玉米被收割不是同時的,他把早秋、晚秋的景色雜在一起。再如北國之春和江南之春必有很大不同,北國之春,黃沙漫漫,春寒料峭;江南之春,草長鶯飛,春花爛漫。教材上的作品很多是寫江南之春的,如果學生不加分析,盲目照搬,很容易弄巧成拙,寫的景色不倫不類。學生寫時一定要克服現(xiàn)成“范文”的影響,“師古不泥古”,相信自己的眼睛,這樣才能寫出深刻、具有個性的觀察習作來。總之,隨著觀察的深刻,學生會用自己的妙筆,獨到的發(fā)現(xiàn),一定會寫出春天的美麗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