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訓練處處有,時時可以學語文”,學好“大語文”,才能讓學生眼界高遠,襟懷博大;才能“胸懷萬匯憑吞吐,筆納千鈞任翕張”。所以,我們語文教師除了指導學生在校內(nèi)學習,還要指導學生在生活實踐中學習;除了在語文課上學語文,還要在其他學科中學語文。惟有增強“大語文”教學意識,才能切實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
那么,我么應(yīng)怎樣進行“大語文”的教學呢?筆者認為要從以下四方面著手。
一、 課內(nèi)打基礎(chǔ),課外下功夫
對于學生來說,理解吸收是課內(nèi)任務(wù),而學以致用又是課外的真功夫。學生語文水平及整體素質(zhì)的提高,從一定程度上來講,還是有賴于課外實踐活動的。比如教學“新聞知識”,一味地讓學生被動的、機械的接受定義及要領(lǐng),那只是膚淺的、呆板的死知識。怎樣才能讓學生易于接受知識又能活學活用呢?筆者從教學實踐中得知:可讓學生收聽或收看新聞,注意分析新聞的特點,并且引導學生深入生活,進行采訪,鍛煉在生活實踐中認真觀察事物、用心提煉素材的新聞寫作能力。這樣,課內(nèi)課外結(jié)合起來,理論實踐結(jié)合起來,就很好的讓學生掌握了閱讀和寫作新聞的要領(lǐng),并能學以致用寫出好新聞了。再如,在課內(nèi)培養(yǎng)學生修改錯別字的能力,在課外讓學生走上街頭,搜尋廣告、牌匾之上的錯別字及從閱讀的課外書中找出錯別字并加以改正,豈不更有實效,更有價值?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毋庸置疑,語文學科是學好其他學科的工具,然而又不能忽視,語文知識也能從別科知識的學習中得到運用和提高。因為本來各科之間就是互相聯(lián)系、相輔相成的。如數(shù)學學科中概念用詞的嚴密性,證明過程的邏輯性,都可用于語文簡答題及議論文的寫作上,不是曾在一些中考語文試題中直接就有敘述數(shù)學公式的例子嗎?如用漢語敘述“平方差公式”、“勾股定理”,等等。再諸如歷史、地理、政治等學科中的很多知識都與語文知識有交叉點,像歷史課中的“唐宋八大家”知識不是在語文試題中常見嗎?說“中國人不知道魯迅,就如同法國人不知道巴黎、英國人不知道倫敦、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一樣”,其中不也得需要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嗎?政治課上的時事更有很多是學習語文的鮮活知識了,此無需贅述。因此,要告訴學生注重廣采博取、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對這些知識要多加吸收利用,為語文服務(wù)。
三、生活是學用語文的廣闊天地
人作為生活的主體,要能從生活中吸收有益信息形成理論;又要服務(wù)于生活,指導實踐。這亦是教科書與生活實踐的辯證關(guān)系。因此,學校教育要與實際生活中的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緊密結(jié)合起來,在語文教學中尤當如此。如迎賓送客,賣物購貨,無不是“聽說知識”的學習和運用;家庭、社會中的矛盾現(xiàn)象可激發(fā)學生積極辯證的思維;一些節(jié)假日可讓學生開啟心扉,展開聯(lián)想,抒于筆端:如紀念抗日戰(zhàn)爭60周年抒懷,中秋節(jié)“天價月餅”斷想,等等。這些學習機會如能充分利用,豈不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又提高了學生的整體素質(zhì)?這些年的中考試題,大部分都取材于生活實踐,如“淺談廣告用語”、“游戲機的功與過”、“話說納米和克隆”,等等。這既符合學生心理,讓其有話可說;又能考察學生的觀察思維和寫作能力,導向無疑是正確的,因為語文知識畢竟是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
四、從有益的課外書中汲取營養(yǎng)
我們知道,書(當然是包括課內(nèi)的和課外的有益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是人類文明的“長生果”。很多名家名人博覽群書、成就非凡的實踐經(jīng)驗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在語文的學習中,讓學生多讀有益的課外書籍,無疑是使學生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彌補課本所選課文的局限性(數(shù)量、質(zhì)量、深度、廣度等之不足)的一項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讓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假期里必須閱讀完“四大名著”;自制一個筆記本(可由卡片組裝而成),專門搜集、整理有益書刊上優(yōu)美的字詞、語段;在校圖書閱覽室廣采博取;在班上建“圖書角”、設(shè)“讀益書”課,等等。中學階段是人生成長的關(guān)鍵時期,有益圖書的熏陶和教育作用是不可低估的。正如我班一位在報刊多次發(fā)表文章的同學在筆記中所寫到的:“是老師指導我讀課外書后,我才開始對語文、對文學產(chǎn)生了極大興趣,真正提高了我語文的學用水平及思想水平。”
總之,筆者認為:多渠道、多方面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及整體素質(zhì)的“大語文”教學大有可為,語文教師應(yīng)積極引導學生給予高度重視,并認真在教學實踐中探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