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價水平的不斷上漲,就意味著一國通貨膨脹的來臨。這是讓我國政府、企業(yè)家和老百姓都頭痛的事情。因為通貨膨脹不僅讓你今天的錢貶值了,還讓你一生的積蓄都縮水了。
通貨膨脹真的非??膳?。如果物價指數(shù)一直往上升,到了一定程度,一旦不可控就進入惡性通貨膨脹。這時錢沒有購買力,像廢紙一樣。通貨膨脹等于變相地讓所有人再給政府繳了一次稅。通脹率有多高,我們就繳了多高的稅。例如,本來國民的財富占70%,政府占30%,因為通貨膨脹政府不斷往外發(fā)鈔票,結果國民財富變成60%,政府財富變成40%。如果再發(fā)鈔票,國民變50%,政府變50%。政府發(fā)鈔越多,國民的財富就會越變越少,因為政府只發(fā)鈔票,卻沒有那么多東西可買。
中國是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我們這幾屆政府沒有像俄羅斯政府那樣不斷地印鈔,導致通貨膨脹。當財政收入不夠花的時候,我國政府只是發(fā)國債,向百姓借錢搞建設,政府答應借債將來是要還本付息的。這里需要說明的是,發(fā)鈔和發(fā)債可不是一回事。發(fā)鈔是各國中央政府的權力,如果經(jīng)濟沒有增長,財富沒有增長,只是不停地印鈔、不停地發(fā)鈔,就會產(chǎn)生嚴重的通貨膨脹,這種發(fā)鈔就是對國民財富的掠奪。發(fā)債是政府彌補財政赤字的一種手段,它明白地告訴國民,我準備賣1000億國債給大家,將來政府是要還本付息給你們的。
什么是一個國家發(fā)鈔的基礎?發(fā)鈔的基礎一定要有貨物,要有東西在那里。
沒有貨物不能發(fā)鈔,沒貨印票就等于制造通貨膨脹。
面對通貨膨脹,政府該怎么辦?
既然治理通貨膨脹壓力這么大,那就應該把這輪通貨膨脹的源頭先搞清楚。我們通常說“開源節(jié)流”,這里我們能不能借用一下,倒過來說,搞一套辦法,叫“節(jié)源開流”呢?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是“節(jié)源”。
什么是“源”?說的是資金之源。通貨膨脹無非是錢多了貨少了,所以首先要搞清楚錢在哪里。
這輪物價上漲,錢有幾大主力:
第一,1.6萬億外匯儲備。這意味著有相應的超過10萬億人民幣從中央銀行流了出來,進入經(jīng)濟領域。
第二,20萬億居民儲蓄。當然,這里面和第一部分有一定重合,第一部分中有些資金在國外的銀行儲蓄,有些在周邊國家手里,甚至在民間,比如許多泰國人就把人民幣存著不用。
第三,民間資本。平時銀行里看不見,藏在家里的地窖里。
第四,國際游資,也稱為熱錢。這些游資不知從哪里游過來,換成了人民幣,使我國外匯猛增。幾年前我國只有幾千億美元的外匯儲備,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1.6萬億美元。很多熱錢以貿(mào)易和投資的名義,甚至通過地下錢莊進來了,可謂防不勝防。
這四大力量多厲害,多龐大?尤其是后兩個,民間資本和國際熱錢的強大力量在于,經(jīng)濟本來是大致平衡的,但民間資本和國際游資做出一致的利益判斷、一致的行動以后,會立即打破這種經(jīng)濟平衡。它有巨大的示范效應,會讓20萬億儲蓄在銀行待不住,馬上想沖出來。
這些資金行動的前鋒部分是基于預期,它們判斷中國經(jīng)濟一定會有大發(fā)展,于是提前行動,提前布局,買入房產(chǎn)、股票或者其他資產(chǎn);尾隨部分是一旦這種趨勢形成,平衡被打破,便馬上跟進,推波助瀾。而20萬億居民儲蓄分散在很多人手上,無法提前一致行動,所以只能跟風,不是追漲,就是殺跌,注定如此。
所以,當老百姓還覺得中國經(jīng)濟問題重重的時候,那些國外大資本卻已經(jīng)看好中國,它們堅決投資中國。
這是兩難。你說中國經(jīng)濟不好吧?我們努力改革開放30年,我們勤勤懇懇工作,創(chuàng)造了很多財富,還有很多機會。我國修的那些高速公路,有多少人的勞動在里面?有車在上面跑,有錢在上面賺。那些高速路通到的地方,政府和人民投入了多少錢?凡是高速公路通到的地方,地價能不漲嗎?
上漲是順理成章、天經(jīng)地義的事情。問題在于不要上漲過快,不要透支過多。
全國百姓辛苦半天,不知道我們和政府共同創(chuàng)造了一個偉大的欣欣向榮的中國,有一個光明的未來。國人常常在埋怨、在觀望、在等待,甚至在自卑,但這不妨礙別人看好你,看好中國。所以現(xiàn)在的問題是,中國做了一鍋飯,有機會,能掙錢,全世界都知道。遺憾的是,中國老百姓一直不太相信自己,結果全世界都知道了,都來這里搶飯吃,來分一杯羹。最終僧多粥少,現(xiàn)在就是這個樣子:錢多,機會少;機會很好,但是很少。很少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它不足以消化全世界趕來的這么多資金,加上民間資本和被撬動的居民儲蓄。這時候就該明白了,中國那點股票夠嗎?不夠!真要是買,輕輕松松可以買上股指一萬點,假設沒人管的話。同樣,中國那點樓夠買嗎?當然也不夠啊!你看著自己兜里錢買房太貴了,但馬蜂一樣的國際游資撲來的時候,沒有那么多地、那么多樓夠他們買的。
所以,政府的第一個思路很清楚,“節(jié)源”就是千方百計抑制國際資金游進中國,具體措施我們不在這里探討。相信政府應該有成套的方案,關鍵在執(zhí)行力度,不要被部門利益、地方利益所左右。
第二是“開流”。
那“開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開機會之流。
就像治水一樣,封堵是救一時之急,但不是長久之計。中國不可能完全不讓肥水流進外人田,把門關起來,不讓外面熱錢來,說我們這里錢太多,不需要了。既然不能堵,就只有疏,把龐大的資金之流盡快地、成系統(tǒng)地疏導到各種各樣的機會上去。
這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難在哪里?難在我們沒有提前為中國的崛起做好準備,這些渠道不是一夜建立的。比如柜臺交易,就是老百姓可以小規(guī)模投資一些私人企業(yè),可惜很多年前因為欺詐太多,我們潑臟水時連帶把孩子也潑出去了,中國人為自己的信譽付出了慘重代價;國債期貨交易當年也是這樣;信托公司也是這樣;“紙黃金”交易,黃金都漲到600多美元l盎司了,才開辦這項業(yè)務。沒有了財富效應,還有多少空間去真正形成一個有吸引力的市場呢?發(fā)行新股,股票狂漲,就是因為錢太多、股票太少。股市暴跌5年,新股發(fā)不出去,又錯失幾年大好時機。現(xiàn)在股指一暴跌,又不敢多發(fā)股票了。股指期貨很久不敢推出,瞻前顧后,股市一直沒有健康的自我制約機制,逼迫政府每次動用政策調(diào)控,把巨大的政府信用都押在里面;基金本來是個好東西,有很好的發(fā)展前景,無奈當年的基金黑幕記憶猶新,自己不珍惜信譽,也是代價慘重。
中國其實有很多投資渠道,在過去的歲月中幾乎一條一條都被堵死了。我們?yōu)樽约旱男庞酶冻隽藨K重代價,迫使中國今天不得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政府短期行為頻頻出臺,走一步看一步。國際資本可是看了中國好幾十年,它們看明白了,既看明白中國累積了大量的勞動財富(20萬億),又沒有足夠的“河道”疏通,明擺著在等洪水暴發(fā)。
目前就是這么一個形勢。
所以前面堵,“節(jié)源”無非是權宜之計。長久之計,是趕緊疏通,趕緊“開流”,開機會之流。這才是政府要做的事。
當物價上漲、通貨膨脹來臨的時候,如果你手中有錢,你該做點什么?你是把錢放在手里、存在銀行,還是想辦法讓自己的錢做一點變動?因為通貨膨脹來了,物價指數(shù)在向上升。
這里提出一個觀點,就是持有人民幣不如持有人民幣資產(chǎn)。因為人民幣的資產(chǎn)是物以稀為貴:土地不可再生,房子也不可多造,礦產(chǎn)也不可再多,石油儲量有限,天然氣也有限。對于普通百姓,我們問:當物價上漲的時候應該做點什么呢?拿什么抵消通貨膨脹呢?如果國債的債息很高,那你當然可選擇買國債,可以抵消通貨膨脹。經(jīng)濟學是一門選擇的學問,你選擇什么才能規(guī)避通貨膨脹的風險?至少能讓你的資產(chǎn)和財富保值?
這里提出一個問題:究竟誰在為通貨膨脹埋單?是借錢給別人的人,也就是存款人在為貸款人埋單。老百姓最想不通就在這里。他們會說,我沒借錢給別人啊?你是沒借,但銀行幫你借出去了。借錢的人去消費、去投資,把物價抬上去了。等你把存款取出來的時候,你獲得的利息不足以抵消物價上漲,你虧的“那點”,就是你付的賬。雖然不多,但13億人加起來呢?大家一起合力埋下這張單。這個說起來不好理解,其實經(jīng)濟學很簡單。英國經(jīng)濟學家凱恩斯在《就業(yè)、利息和貨幣通論》中說了這么一句話:在高通貨膨脹時期,欠債人是受益人。就是說,欠錢的人合適,借出錢的人吃虧。這個道理小到你要明白,大到銀行都明白。所以全世界的銀行都怕通貨膨脹,因為通貨膨脹時期借出去的錢,等到還回來時就已經(jīng)不如借出去的時候值錢了。
懂點經(jīng)濟學知識,雖然難,但很有用。我時常看到一些老人家把一生積蓄都存到銀行,當通貨膨脹來臨時,非常無助。可他們自己還不知道發(fā)生了什么。這就是為什么國外的養(yǎng)老保險、理財基金之類的東西,不太敢放在銀行,因為怕通貨膨脹。
當然,對于消費者,對普通的老百姓來說,誰都不愿意通貨膨脹,誰都不愿意物價高漲,但這不以你的意志為轉移,因為資源有限、土地有限,我們需要吃,我們需要喝,我們需要消費。大家不愿意物價漲,但物價上漲是一個必然趨勢,就看政府能不能通過宏觀調(diào)控的手段,把我國迅速上漲的物價壓下來,讓國民的財富不被通貨膨脹抵消。
如果通貨膨脹嚴重了,你能有什么辦法呢?房價如何?股價如何?人民幣資產(chǎn)如何?失業(yè)多少?企業(yè)利潤是升還是降?一系列的問題都需要我們思考,才能做出判斷和正確選擇。
如果你現(xiàn)在有三五萬的存款,你可以考慮拿一部分出來,適度地做點理財,買一點國債或者基金,尤其是保值型基金、成長性好的基金。
如果手上資金稍微多一點,你該仔細讀前面探討政府的那段內(nèi)容,你不要說那跟自己沒關系。你要知道,如果政府“開流”不成功,那會有多少資金堵在這里,只能盯著股市和房產(chǎn)?所以諸位如果覺得房價漲了,你們實際還不知道房價有多危險。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資金疏導方案,中國經(jīng)濟大爆發(fā)的機會明擺在這里,股市又跌成那樣,你知道有多少資金看著樓市嗎?你知道后果會有多可怕嗎?如果龐大的資金一致行動,或者說再次形成趨勢,這又有多可怕呢?全部的資金都會被撬動,你的錢最后在銀行一定待不住,遲早也會出來“追漲殺跌”,就是人家漲了你跟著追,去高買;大家跑了跌了,你再去低賣。辛苦加班工作的財富最后就這樣消失掉,而放在銀行又會被通貨膨脹銷蝕掉,你怎么辦?股市也是這樣??!跌到差不多了,你知道跌就是為了漲嗎?你知道只有先跌才會有下一次漲的空間和機會嗎?你知道大資金跟你一樣,沒有別的地方可去,都盯著樓市和股市嗎?
站在宏觀的角度看問題,可以看遠一些,不要總是“追漲殺跌”。你能不能看好中國經(jīng)濟,來個“守株待兔”呢?概括起來說,對錢少的人,買一點國債,買一點保險性的東西。對錢多的人,要學會理財,避免通貨膨脹把你的財富悄悄卷走。
身處大爆發(fā)之中的中國經(jīng)濟,面對通貨膨脹,這是最艱苦的一仗。但我們必須要打好,打不好,我國30年改革開放的成果,我們兩代人辛辛苦苦的努力,就很可能隨著高通貨膨脹被一步步蠶食掉。(摘自《暢銷書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