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中優(yōu)勢兵力,哪個統(tǒng)帥都懂。1946年7月,蔣介石向解放區(qū)發(fā)動進攻,就是集中了優(yōu)勢兵力,短短幾個月內(nèi),占領106個縣城,可謂大踏步前進。但是,他占領城市,就要分兵把守。比如占領沈陽、長春,就要各留下一個軍,占領鞍山等工業(yè)城市,最少得留一個師。越前進,兵力越分散。
四平保衛(wèi)戰(zhàn)后,東北民主聯(lián)軍退過松花江,形勢非常危急。林彪曾打算放棄哈爾濱,到北滿打游擊。但是,國民黨軍追到江邊,卻停下不動。他們不是不想打,而是沒有足夠兵力。這給解放軍一個寶貴的休整機會,得以重整旗鼓。
解放軍兵力雖少,卻沒有任何包袱。毛澤東早就指示:“不爭一城一地得失,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碑攪顸h大軍齊聚,想找解放軍決戰(zhàn)時,解放軍卻行蹤飄忽,讓敵人抓不著。當國民黨軍兵力分散時,解放軍突然集中兵力,將其一口吃掉。1947年,國民黨以10個師進攻魯南,整編74師行動突前,與其他部隊拉開兩天的行程。華東野戰(zhàn)軍立即集中6個縱隊,以絕對優(yōu)勢兵力,在孟良崮殲滅國民黨的這個王牌主力。
以后,解放軍的戰(zhàn)術就是攻城為輔、打援為主。佯攻一個城市,吸引國民黨軍前來增援,在半路上伏擊,或在運動中消滅國民黨軍一部。這種戰(zhàn)術屢次得手。國民黨軍也吸取了教訓,他們把兵力相對集中,分布在鐵路相通的幾個城市。如果解放軍進攻一個地方,他們集中足夠的兵力增援,讓解放軍吃不掉,被迫撤出戰(zhàn)斗。
運動戰(zhàn)殲敵的機會不好找,解放軍改變戰(zhàn)術,開始對中等城市攻堅。這要求解放軍集中更多兵力,速戰(zhàn)速決,不給國民黨軍增援的時間。1948年3月,乘中原空虛,陳賡兵團會同華東野戰(zhàn)軍陳士榘兵團,以4個縱隊的兵力,攻打國民黨軍只有1個師把守的洛陽。在駐馬店的胡璉聞訊,立即指揮18軍乘火車向洛陽增援。沒想到天降暴雨,伊河漲水,無法架橋,胡璉急得抽了工兵營長一個耳光。趕到已是兩天后,解放軍早已從容撤走。
蔣介石面臨痛苦的選擇:他想集中兵力,又不能輕易放棄城市。一旦丟了城市,輿論就夠他受的,這樣一來,部隊都成了呆兵。他只能把可以機動的兵力集中起來,尋找機會與解放軍決戰(zhàn)。他指示邱清泉、區(qū)壽年兩個兵團集結在商丘,準備與粟裕決戰(zhàn)。沒想到,粟裕指揮3個縱隊去打開封。開封是河南省會,只有1個師把守,解放軍三天就拿下來了。這下不得了,當時,在南京開“國民大會”的河南代表連夜跑到“總統(tǒng)府”,又哭又下跪,懇求蔣一定要把開封收回來。蔣只好命令邱清泉出動。邱明知道是白費力氣,粟裕會等在那里嗎?但蔣的命令不能不執(zhí)行。
幾天后,國民黨報紙刊登《國軍收復開封》的消息,面子挽回來了。不料,粟裕繞到邱的背后,把區(qū)壽年兵團包圍。蔣再急令邱回去解圍,邱的部隊疲于奔命,還是沒能挽救區(qū)兵團覆滅的命運,并且抱怨蔣瞎指揮,折騰人。
粟裕說過:“集中兵力,說著容易做起來很難?!睉?zhàn)機往往瞬間即逝,如何抓住孤立的敵人,需要精心捕捉戰(zhàn)機。解放軍沒有汽車、火車,全靠兩條腿行軍,要比國民黨軍付出更多,才能包圍住對方。一旦打起來,就要堅決,盡快解決戰(zhàn)斗。最后,國民黨軍增援部隊來了,還有個走得了走不了的問題。
殲滅區(qū)壽年兵團后,粟裕本想乘勝消滅黃百韜,但黃頑強抵抗,一時無法解決戰(zhàn)斗。國民黨援軍趕來,華野沒有及時撤離戰(zhàn)場,損失了一部分兵力。這樣的事情,各野戰(zhàn)軍都遇到過。1947年,林彪二打四平,國民黨守將陳明仁頑強抵抗,等待援軍到來,林彪看到形勢不利,下令撤退。事后,他總結說:“打不贏的仗,斷然不打,不充好漢。機會總是有的,再等好了。”
蔣介石終于認識到:想死守城市,結果是一個也守不住,分散的部隊都被解放軍一口口吃掉了。他下了決心,大城市都不守了,把能集中的兵力都集中起來。三四個軍組成一個重兵集團,讓解放軍吃不了,啃不動。他在徐州集中6個兵團共80萬人,準備和解放軍決戰(zhàn)。
但是,為時已晚。這場大決戰(zhàn),雙方都集中兵力,中共中央的正確指揮和南京統(tǒng)帥部的錯誤決策,最終導致不同的結局。
(摘自《瞭望東方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