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幸觀看了全國著名特級教師于永正老師的一節(jié)課,這位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在正式開課之前,短短兩分鐘內(nèi)就融入一群小學3年級學生之中。于老師和學生的幾組交流片段,讓我感受頗深。
對話一:
師:你不認識我,想認識我怎么問才讓我感到很舒服呢?
生:您貴姓?。磕鹦沾竺??
師:我叫于永正,你們能齊讀我的名字嗎?(為了消除學生對他的陌生感,讓學生直呼自己的姓名,并讓全班學生一起喊。然后于老師告訴大家:名字就是給人叫的。)
對話二:
生:老師,聽說你跑過許多省市。
師:跑過?用腿跑嗎?(師做奔跑狀,眾生笑。)你所說的跑過在這里是到過的意思。跑過許多省市就是到過許多省市的意思。
對話三:
生:原來于老師也是戴眼鏡的。
師:不戴眼鏡好,后面的同學在下面做小動作看不見。(眾生笑。)
對話四:
生:你雖然是老年人了,可是聽了你的課,我覺得你是青年人。
師:那好呀,再上兩次課我就成了幼兒園的了。(眾生笑。)
師生關系的平等是必須以輕松的人際環(huán)境為依托的。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的幽默詼諧能夠創(chuàng)造出輕松活潑的課堂氣氛,它是平等師生關系的催化劑。于老師上課前的幾處幽默的話語和動作,使課堂里飄蕩起春風,充盈著歡笑,消除了學生內(nèi)心的拘束和緊張,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除了和藹可親、幽默詼諧的語言,這位老者還讓孩子們直呼其名“于永正”,并親切地和孩子們握手問好?!爸焙羝涿弊尯⒆觽兿藢蠋煹木次?。這些方式對大多數(shù)老師來說是不習慣的??墒沁@種簡單的方式卻能讓孩子們感覺到“我和你是一樣的人”。于老師的課堂風趣橫生,笑聲不斷,看似都是無關痛癢的聊天談笑,但卻突然峰回路轉(zhuǎn),直達目標,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異常輕松。
反觀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師重點放在了對知識點的一味強調(diào),課堂氣氛的營造和師生互動的環(huán)節(jié),往往被忽略了,即使有這個環(huán)節(jié)也簡單帶過的較多,并不能發(fā)揮好其引導語文教學的作用,課堂顯得了無生趣。
是什么讓我們的母語課堂變得了無生趣?是什么讓我們的老師激情不再澎湃?我也曾不止一次地思索過這個問題。最近,讀了上海北郊學校鄭杰校長的《不妨玩一玩》一文給了我不少啟示。
文中說,人類歷史有3個時代,一是神的時代;二是英雄時代;三是人的時代。而可惜的是,教育至今還在神的時代,在精英文化中,哪有什么把神拉下臺的可能。也許我們今天教育的進步方向應該是由神的時代向英雄時代走,在英雄時代,沒有什么萬能的永恒的東西了,只有生動的傳奇故事,一切打破常規(guī)有所創(chuàng)造的人都可以成為教育界的英雄,英雄與神的不同在于英雄是有缺陷的,因為有缺陷,英雄才可愛和真實。鄭杰校長曾邀請傳奇人物王澤釗為北郊學校的教師們上了兩堂課,讓北郊學校的教師們領略了教育界傳奇人物的風采。可是,北郊學校的教師們發(fā)現(xiàn),在課堂上,王老師根本不是英雄,他能讓學生忘記他英雄的身份,他也壓根沒有把自己當英雄來當眾表演,也壓根不會把自己當神,來接受學生的頂禮膜拜。所以他才被學生歡迎著、銘記著、愛戴著。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人”的課堂,或者說是靈動的、綠色的、原始農(nóng)業(yè)般的課堂,他和學生們一直悠閑著,玩著曾經(jīng)那么神圣的語文。
當然,要“玩語文”,得冒很大的風險,藝高的人膽大,藝高才能放開了玩。小學語文教學泰斗于永正老師的課堂簡單樸實,勝似閑庭信步,如若信手拈來。你可知道,他的課堂是融和了幾十年的教學積淀,傾注了終身的時間用于備課,他能清晰地洞察出學生對文本的困頓處,能敏銳地捕捉到學生對問題的迷惑處。做好每一個學生的知音,豈是一個“玩”字能解決的?
教師要學會玩著實不容易,一要有玩的心境,要不視玩為恥,不以玩為浪費;二要有玩的價值觀念,比如在“實與虛”中“虛”是玩,在“軟和硬”中“軟”是玩,在“快與慢”中“慢”是玩,在“有形與無形”中“無形”是玩,在“人與物”中“人”是玩,在“分數(shù)增長與人的成長中”而“人的成長”是玩;三要有玩的技術,玩是一種境界,是由“有法”到“無法”的境界。
假如語文學習如玩一般,教師和學生都將獲得真正的解放。
(作者單位:山東省膠南市濱海街道辦事處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