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內容:蘇教版教材3年級下冊《廬山的云霧》
教學目標:
1.會認本課的生字新詞,運用看圖、聯系生活實際、聯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詞語的意思。
2.引導學生感受廬山云霧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激發(fā)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及贊美之情。
3.感知總分段結構的特點,能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精彩語段。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感受廬山云霧的特點,體會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
教學紀實:
師:剛才同學們背的古詩當中,大詩人李白和蘇軾,都不約而同地用詩句贊美了同一座山,那就是廬山。
(課件播放廬山的風光。)
師:它位于我國江西省的九江市,以雄、奇、險、秀聞名于世,吸引了絡繹不絕的游客。而到了廬山,最讓人難忘的就是那里的云霧。這節(jié)課,就讓我們跟隨作者去登廬山,欣賞——
(生齊讀課題:廬山的云霧。)
(板書:廬山的云霧。)
師:打開書先自由朗讀課文,別忘了拿出一支筆,邊讀邊畫出這課的生字新詞,爭取把它們都讀對,爭取把每一句話都能讀通順。如果遇到不明白的詞語可以查查字典,請教老師或周圍的同學。
(生自由朗讀課文,檢測詞語認讀情況。)
(生開火車讀詞語。)
師:如果放在句子中還能讀對嗎?
師:在課中還有一個“飄”字是“風”字部,你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
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彩。
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能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答略。)
師:(小結。)看來,漂浮在水面上要用“三點水”的漂,而“隨風飄蕩”就是“風”字部的“飄”。
…………
師:這些詞語中,哪個詞你不明白。
(生答略。)
師:請4名同學分自然段朗讀課文,大家想一想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逐段朗讀課文。)
師:說說廬山的云霧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生:廬山的云霧千姿百態(tài)。
生:廬山的云霧看后,令人流連忘返。
生:廬山的云霧為廬山增添了幾分神秘的色彩。
師:你是讀哪一部分體會到這神秘的感覺呢?
(生朗讀課文第1自然段。)
師:如果把“騰云駕霧、飄飄欲仙”這兩個詞再讀得慢一點,輕一些,就更有一種神秘莫測的感覺了!誰再來讀讀。
(生朗讀。)
師:這神秘的云霧的確給大家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課文哪一部分是寫它千姿百態(tài)呢?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2自然段,找一找文中寫了云霧的幾種姿態(tài)。
生:是4種,籠罩在山頭的云霧;纏繞在半山的云霧;彌漫山谷的云霧;遮擋山峰的云霧。
師:現在,選擇你最喜歡的一種云霧的姿態(tài),美美地讀給你的同桌聽,再說說你喜歡它的理由。
(生匯報,指導朗讀。)
師: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一段,我來讀第一句話,每一組同學讀云霧的一種姿態(tài),從你們組開始。大家邊讀邊想,通過這樣形式的朗讀,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生:老師讀的句子是說廬山云霧的特點是千姿百態(tài)。我們讀的句子是具體寫廬山的云霧都有什么樣的姿態(tài)。
師:你真善于思考。我讀的這一句就像首領一樣,統(tǒng)領整個一個自然段。我們把這樣的句子叫做總起句。就把這三個字標在這句話旁邊。(師板書:總起句。)
師:讓我們把這美景、這優(yōu)美的文字,永遠留在我們的心里,咱們試著背一背好不好,先回憶一下不同位置的云霧都是什么樣的。自己輕聲試著背一背。
(指名試背。)
師:現在我把表示云霧不同位置的詞語也去掉了,你還能行嗎?我們一起來!沒有把握的同學可以看著書讀一讀。
師:學習這一段時,我們通過總起句抓住了云霧千姿百態(tài)的特點,又通過朗讀,感受到作者用形象的比喻把這一特點寫具體了,讓我們領略到它神秘的色彩。其實,課文中還有一個自然段也是用這種先總起,再分述的方式來寫的。
生:第3自然段。
師:請同學們默讀第3自然段,想一想,廬山的云霧還有什么特點。作者又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一特點的。邊讀邊畫出有關語句。
(生匯報指導朗讀。)
師:作者又是怎樣具體描寫出它瞬息萬變的特點呢?
生:作者寫它先變成了“輕煙”,又變成了“九天銀河”,接著變成了“白馬”,又變成了“冰山”。
師:僅僅有這些變化嗎?
生:不是,還有很多的變化形態(tài)。因為這一段最后是一個省略號,說明還有很多變化。
師:云霧的變化不僅姿態(tài)多,更神奇的是——它變化的速度還特別快!能通過你的朗讀讓我們感受到這一特點嗎?
師:快看看這云霧又變成什么了……
(課件播放云霧變化的不同姿態(tài)。)
師:選一兩個你喜歡的或你想象到的云霧的樣子就寫在這一段的末尾。
師:這云霧有說不完,寫不盡的變化。你看,眼前的云霧說變就變——
師:眼前的云霧,剛剛還是一瀉千里的九天銀河,轉眼間就變成了——
生:一群溫順可愛的小綿羊。
生:奔跑的雄獅。
(生練習仿照書上的句式說話。)
師:這千變萬化,就是在我們一眨眼、一喘息的時間里進行的!這就叫“瞬息萬變”,你覺得“瞬”在這里是什么意思?
生:是“一眨眼”的意思。
師:是啊,變化速度這么快,真神奇??!置身于這“千姿百態(tài)”的云霧之中,你們舍得離去嗎?
生:(齊答。)不舍得。
師:欣賞到這“瞬息萬變”的云霧,你們還想踏上回家的歸程嗎?
生:(齊答。)不想。
師:來到廬山的人們,都會有這樣的感受——
生:(齊答。)云遮霧罩的廬山真令人流連忘返。
(配樂朗讀整篇課文。)
師:作者在寫云霧特點時,都是先通過總起句概括來寫,再通過形象的比喻,大膽的聯想,把這一特點寫具體了。我們也可以仿照第2、3自然段的寫法來寫一處你喜歡的景物。下節(jié)課我們就來練習抓住景物的特點來寫一段話。
師:我們的祖國幅員遼闊,在其他地方,山間的云霧又是什么樣的呢?老師推薦你們幾篇文章?!栋⒗锷降脑旗F》《黃山云海》,還有一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寫的《廬山云霧》,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互聯網上搜索這三篇文章找來讀一讀,下節(jié)課我們再來交流。
評析:
全國第七屆青年教師閱讀教學課《廬山的云霧》為我們呈現了一個精彩的中年級閱讀教學案例。執(zhí)教者根據教材特點,巧妙運用多媒體,營造出以學生為主體的閱讀氛圍,以讀統(tǒng)領課文學習,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學效果。
《廬山的云霧》一課突出的特點是語言感染力強,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朗讀能力;而文章優(yōu)美的詞語、靈動的表達方法,又非常有利于學生進行語言積累、語言運用的實踐。針對這一特點,教師將教學過程設定在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地朗讀,將朗讀貫穿于整體教學之中。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又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體現出不同的“朗讀”價值。
一、 初讀,通曉文意
通過情境的創(chuàng)設,教師將廬山的云霧優(yōu)美而略帶神秘的意境展現在學生眼前,從過去學過的古代詩歌、廬山的風光畫面的回味、欣賞,有機地將學生引導到課文的學習之中。
在初讀的環(huán)節(jié),教師將整體感知與生字教學巧妙地聯系起來。在教學“飄”與“漂”時,通過品讀兩句相關的句子,使學生能很好地掌握兩字的結構和字義,并加深了對全句的理解。
(教學片段)
…………
師:如果放在句子中還能讀對嗎?
師:在課中還有一個“飄”字是“風”字部,你讀讀這句話。
(出示課件:
在山上游覽,似乎隨手就能摸到飄來的云彩。
還沒等你完全看清楚,它又能變成了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生答略。)
師:(小結。)看來,漂浮在水面上要用“三點水”的漂,而“隨風飄蕩”就是“風”字部的“飄”。
這種將字詞教學整合于語言意境之中的方法,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二、 精讀,感知文章結構
教師在學生初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一定的理解的基礎上,結合本文的結構特點,重點引導學生解決課文學習的重點“廬山云霧的特點,說說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這些特點的”。
學生在教師的引領下,通過多種方式的朗讀,很快便理解了課文“總——分”的構段特點。下面這一片段,體現了教師精巧的設計。
…………
師:讓我們通過朗讀,再一次領略云霧不同的姿態(tài)吧!老師讀第一句,每一組同學讀云霧的一種姿態(tài)。邊讀邊想,通過這種形式的朗讀,你又發(fā)現了什么?
…………
教師將課文“總——分”的寫法,通過師生合作朗讀來完成,使學生在朗讀過程中自然地加以理解。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說:“最重要的是引起學生讀書的興味,做教員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都講給學生聽……”
教師在學生對課文結構有了較深理解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大膽想象。結合生活中觀察到的云霧姿態(tài),讓學生按照課文中的句式練習說話,加深了對課文寫法的認識。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組織語言的能力。
三、 品讀,感悟積累
朱熹說:“讀書如飲食,從容咀嚼,其味必長;大嚼大咽,終不知味也?!?/p>
《廬山的云霧》執(zhí)教教師緊緊把握本篇課文特色——語言優(yōu)美、詞匯豐富,卻不生澀;意境雋永,想象悠遠,而不深奧。將“朗讀”這一語文學習最實用、最基本的方法貫穿于課堂始終。絕無多余的“分析”,從教學效果來看,至少達到兩個效果:一是通過反復的咀嚼、品味,使學生產生了讀書的欲望,對文中的詞語、段落做到當堂運用背誦;二是通過入情入景的詠誦,較好地進行了語感的培養(yǎng),學生通過多遍潛心的朗讀(包括默讀)很快便能復述課文的主要內容,理解文中所寫的廬山云霧的特點。
中年級閱讀教學應實現三個最基本的目標:一是學生通過范文的預習,掌握閱讀的基本方法,從而達到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獲得最基本的閱讀信息的目的;二是通過品讀文章語言,揣摩文章遣詞造句,從而達到積累詞語、豐富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目的;三是體會文章布局謀篇的方法,達到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材料的能力及良好思維品質的目標。
如何實現這些目標,我認為教師教學中應認真研究學生,認真研究教材,恰當制訂教學目標,要把“讀”作為中年級閱讀最基本的教學途徑。因為離開了潛心的讀,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便無從讀起,讀既是學習手段,又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目標,這是本課教師給我們奉獻的最突出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