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qū)門口的那家水煎包攤是什么時候到此“安營扎寨”的,我還真沒有注意,不過他們的確來了有一段時間。攤主是兩口子。
說來也怪,在我們小區(qū)門口道路兩旁的十幾家商販中,有賣水果賣涼菜賣饅頭賣金絲餅的,也有賣燒雞牛肉賣串串香賣粉漿面條賣野菜湯的,不管是哪家生意,都是獨一份。再加上時間長了,就成了“老商戶”,自然,家家生意興隆。
不過,有時也有不識相的,在賣涼菜旁邊擺了一個賣涼菜的攤,或者在賣粉漿面條對面賣起了粉漿面條。在競爭的日子里,老商戶除了對顧客表現(xiàn)得比以往更熱情外,就是對新來的同行充滿敵意,依仗自己地盤老、顧客熟,要不了多久,就以種種手段,迫使“冤家”最終無奈離去。
我就遇到過這樣的情形,一次我剛到賣金絲餅的攤前,就聽老板娘嚼舌,看看對面那個女的,聽說這邊給孩子擦了屁股,那邊就去和面烙餅,烙出的餅,誰還敢吃?!她不說,我還沒發(fā)現(xiàn),原來對面又來了一家賣金絲餅的。
每次,從賣水煎包的攤前路過,看到兩口子總是面帶微笑,素昧平生的,我心里就有種隱憂。不知道為什么,那家一直賣金絲餅的,這天突然增加了新品種,也賣起了水煎包。
一日早餐上,我夾起一個水煎包,問老婆,這水煎包是哪家的?老婆說,是從賣金絲餅的攤上買的。并且老婆告訴我,那個賣金絲餅的揚言,他們原來在老家就是賣水煎包的,現(xiàn)在竟然有人來和他們爭生意,門兒都沒有。
可以想象,新來那兩口子,恐怕是不會在此待久了。無端的,我對那個水煎包攤更加擔心起來。
然而,出人意料的,這家水煎包攤卻頑強地生存下來,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兩年了。據(jù)說,那家賣金絲餅的,又專心賣她的金絲餅,也不再賣水煎包了。
后來,我仔細觀察了一段時間那家水煎包攤,兩口子常常樂呵呵的,女的,輕盈的雙手在面和餡之間飛動,輕歌曼舞;男的,婉轉(zhuǎn)地起合鍋蓋,一個個水煎包,一邊白得透明,一邊金得誘人,兩邊面皮,輕輕吻合,也飽含笑意。
和他們熟悉了,我忍不住問兩口子當初是如何戰(zhàn)勝對手的?男的說,我們從來就沒有要和誰爭什么,我們只是快樂地煎好每一個包子,然后真誠地笑對每一個顧客……
優(yōu)勝劣汰,成了人們心中亙古不變而又顛撲不破的生存法則,實際上也成了大家相互傾軋、相互拼殺,以至相互內(nèi)耗的雙刃劍。不爭,也能贏。雖然看似違背了現(xiàn)代競爭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但,其中卻也不乏生活的智慧。每天下班回家從兩口子的水煎包攤前路過,我看到,那一個個金黃的水煎包都在笑。
藍色緣分 摘自《雜文報》2008年8月6日 編輯/李潔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