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觀察家》:您的書中提到,我們處在一個變幻莫測和不確定性因素遍布的世界,書中還預測了不同類型的資本主義間會有戰(zhàn)爭。您為何如此認為呢?
洛朗茨:我們不是先知,對全球化不盲目樂觀,但也不保持緘默。經濟家協(xié)會想標劃出舊世界(柏林墻倒塌之前的世界)與以全球化為標志的新世界的斷層線,因為這種斷層與現(xiàn)今的一系列加速進程,使人們擔心起我們的未來。
第一個與舊世界的斷層:資源。原材料充裕時代已經終結,從石油到農產品再到水資源,對能源的掌控和占有使發(fā)達國家與發(fā)展中國家的關系日益緊張。
第二個斷層:技術。西方發(fā)達國家想保留對技術革新的掌控,因為這是他們一路走來變強大的“資本”。同時,新興國家為爭取技術而戰(zhàn)斗,因為這些技術決定著他們發(fā)展的命運。核電站反應堆的銷售在西方就引起了爭論,這被指責為核技術的外傳。
第三個斷層:資本的屬性。對俄羅斯股民開放EADS(歐洲宇航防務集團)資本而引發(fā)的普遍緊張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這將成為未來國家間沖突的主題。
《新觀察家》:英美資本主義曾經的“勝利”是否只是一個幻影呢?
洛朗茨:英美資本主義的結構非常緊密。市場“操縱者”的資金需求全部由市場滿足,而市場又從大型國際組織、公司的大股東那里得到給養(yǎng)。
事實上,世界經濟的運行從未如此簡單過。這個結構縝密、渾然一體的資本主義模式卻衍生出了幾種相互抵觸的資本主義模式。因為在其內部產生了不屬于市場范圍內的投資基金,或指風險基金、融資合并,即使是建立在市場基礎上的曾經至高無上的英美資本主義也遭到了質疑,這是第一種模式。
第二種模式:歐洲大陸模式。其中市場占據(jù)主體,但銀行對于企業(yè)來說,仍扮演著主要放款人的角色,銀行有時甚至是企業(yè)的所有者。歐洲大陸資本主義模式還體現(xiàn)在銀行、企業(yè)、國家和行會共享經濟權利上。
第三種模式:家族資本主義模式。這會使我們想到印度的大家族,但此種資本主義形式還廣泛存在于拉美和歐洲大陸。如法國,掌握至少總資本20%的家族企業(yè)在市場主體中占據(jù)多數(shù)。
第四種模式:新型國家資本主義。這種模式在俄羅斯、中東和中國取得了成功。該模式中,70%的工業(yè)由國家掌控。
這四種資本主義有各不相同的規(guī)則。以往我們認為占據(jù)絕對“霸權”的英美資本主義目前不僅比重占據(jù)少數(shù),更被指責為帶來當今諸多問題、加劇金融復雜性和風險性的“禍首”。
《新觀察家》:這種幻影的首要證明標志,是大量主權基金涌入西方企業(yè)資本么?
洛朗茨:近年來,這些國家基金借金融危機之際進入美國大型銀行資本最能說明問題。
中國、新加坡、或阿拉伯國家基金的使命就是打入西方企業(yè)資本。這些基金盡管在當今仍占企業(yè)資本的少數(shù),在稀有能源、高科技和資本的爭奪戰(zhàn)中,卻具有無可比擬的優(yōu)勢。但這些基金同樣也會“遭遇”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
基金大量涌入被金融危機削弱的美國投資銀行,僅僅是游戲的開始,其后,將會在目前金融危機的終結和平衡重建中起到重要作用??傮w上來說,這些資本主義模式的競爭與沖突,對全世界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
法國《新觀察家》
2008年6月12日編譯:小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