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主: Victor Shih (美國西北大學政治學副教授,主要研究中國政治經(jīng)濟、金融改革和私有化)
史蒂芬·格林最近在《亞洲華爾街日報》上針對通脹發(fā)表了一篇優(yōu)秀的社論。在文章的結(jié)尾,他寫道:“黃金時期已經(jīng)結(jié)束,至少是暫時結(jié)束了?,F(xiàn)在是進行艱難選擇的時候了?!蔽覍Υ耸仲澩?/p>
面對高通脹,中國政府沒有更多地采取有效的貨幣政策(比如提高利率、重估人民幣等),而是試圖壓制物價,把中國帶回計劃經(jīng)濟時期。就像科爾內(nèi)(Janos·Kornai,匈牙利著名經(jīng)濟學家)所說,這辦法行不通,而且還會帶來一大堆問題。
首先,經(jīng)典的物價控制問題當然會帶來商品短缺。當商品因為短缺而價格上漲的時候,國家要求商戶仍按原來的低價銷售商品,當然會造成商品供應不足。
這使我想起了在北京的賓館里吃的一道咖喱雞配米飯。以前,米飯上的雞肉有很多,但是3個月以前,我發(fā)現(xiàn)雞肉只有3塊了。也許下周我再去北京的時候就只剩1塊了。雞肉的價格與所有的肉價一樣,被國家控制著。所以賓館會發(fā)現(xiàn)便宜的雞肉越來越難買,最后或許只能去黑市買高價雞。賓館自身可能也面臨著不準給咖喱雞配米飯加價的壓力,這樣,我可憐的咖喱雞配米飯就誕生了。
在石油市場上,廣東省的短缺特別嚴重,這是因為許多擁有大陸牌照的香港卡車司機都跑到大陸來加低價油了。這可能會造成中國的汽油走私。在中國的西南部,已經(jīng)有人向境外走私大米了。
這就引發(fā)了第二個問題,要進行局部的價格控制,就必須給一些市場主體提供額外的補償。這個問題已經(jīng)在石油市場上明顯體現(xiàn)出來。中石油和中石化正以世界市場價格購買原油,進行精煉,然后以超低價格出售。隨著過去幾年原油價格的劇烈上漲,其中的缺口越來越大。
首先,這樣的價格差異使中國汽油消費的胃口越來越大。實際上,這樣的價格控制和由此所導致的汽油消費擴張,會給世界原油價格上漲帶來更大的壓力。而且,如果一種商品的價格被控制住,造成了短缺,消費者可能會轉(zhuǎn)向其他替代品。這樣,替代品的價格又有了上升壓力。最后政府會發(fā)現(xiàn),價格控制的范圍越來越廣,需要補貼的公司也越來越多。長此以往,補貼會造成大規(guī)模的赤字。
如果你相信,油價和商品價格都有長期的上升趨勢,那么,石油和某些商品供給的短缺將永遠無法緩解。如果政府無止盡地給石油精煉廠提供補貼,這些公司的收益就會完全依賴于政府。上世紀80年代中國的很多國企就是這種情況。對于這些中國公司的股票持有者來說,他們的投資的未來收益幾乎完全取決于政府。
當然,不斷的游說可以使利潤維持在標準之上,但是未來終究是不可預知的。作為一個政治學家,我當然歡迎這樣的趨勢!在如何游說政府才能獲得補貼的問題上,或許有更多的人需要我的建議。但是,最終受害的還是股民。
中國怎樣才能在不危害社會穩(wěn)定的情況下,解決這個難題呢?我認為中國應該放開市場價格,然后給予窮人生活補貼。
在食品方面,中國的中央政府可能擔心,食品價格快速上漲這樣可能使1988年的情況再次上演。此外,他們也期望世界市場自我調(diào)整之后,價格可以回落。在石油方面,問題由來已久。最理想的情況是中國放開汽油市場,給出租車司機額外補貼,讓開私家車的人承受高油價。這樣既可以促進公共交通的發(fā)展,也可以刺激汽車工業(yè)開發(fā)更環(huán)保的車型。
總之,針對現(xiàn)在的情況,如果一味使用政治手段控制價格,最后買單的只能是消費者和股民。
博客:Asia EconoMonitor
編譯:段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