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從96年起增設了翻譯部分。許多學生閱讀理解做的很好,可是翻譯時就碰到了難題:一個句子可以看的懂,但要寫出其中文意思卻很費事,原因是對英漢翻譯技巧缺乏了解,在翻譯中不知所措。而學生須在實踐的過程中加以有意識的分析,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翻譯中常用的技巧。
關鍵詞:大學英語 四級考試 英漢對譯 翻譯技巧
全國大學英語四級考試(CET4)從96年起增設了翻譯部分。許多學生閱讀理解做的很好,可是翻譯時就碰到了難題:一個句子可以看的懂,但要寫出其中文意思卻很費事,原因是對英漢翻譯技巧缺乏了解,在翻譯中不知所措。許多學生一旦碰上稍微復雜的長句,就搞不清楚句中的各種成份及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更談不上準確理解全文了。CET4的翻譯大部分是單句翻譯,這些單句都有相當?shù)拈L度。根據(jù)筆者對多份模擬試題的調查,這種句子的長度平均約27個單詞。這樣長的句子往往是從句套從句,一環(huán)接一環(huán),學生在翻譯時,要將主,謂,賓定位后,再找出定,狀,補等,明白修飾與被修飾的關系,準確理解句子的意思。
▲▲ 一、英漢句序的對比
句子順序指的是復合句中主句和從句的順序,英漢復合句中主句和從句之間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各有特色,它們前后位置不完全一樣。許多學生看了一遍句子,便拿起筆來將句子按照從頭到尾的順序開始翻譯,但是,翻譯到一半時,發(fā)覺譯文的順序不地道或不正確,將其劃掉或者用箭號作標志將其移到后面。這不僅影響了卷面的整潔,也影響了譯文的質量。因此,我們要對比英漢句子的順序,熟悉英漢復合句中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這已經(jīng)成為CET4翻譯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之一。英語復合句中,時間狀語從句即可以放在主句之前,也可以放在主句之后,而漢語通常先敘述先發(fā)生的事在敘述后發(fā)生的事。
In fact,the finalmouth shape is not formed until well after permanent teeth are set.
其實,只有等到牙齒全部長出,人的口形才最后定型。
▲▲ 二、詞性轉換
由于英語句子中只能有一個謂語動詞,動詞的用法就受到限制,往往要將其變成非謂語動詞。這樣,名詞的使用就頻繁多了?!坝⒄Z傾向于多用名詞,因而敘述呈靜態(tài);漢語傾向于多用動詞,因而敘述呈動態(tài)?!?而漢語的動詞沒有時態(tài)變化,非常靈活,在句子中除了充當謂語之外,還可當主語,賓語,定語和狀語等。因此,在英譯漢的過程中,適當?shù)夭捎脻h語的動詞來代替原文的名詞,以求譯文的通順流暢。由于英語偏愛名詞,必然多用介詞。英語介詞適應相當普遍,對于這些介詞和介詞短語,我們可以將其譯成漢語的動詞。另外,還可以將英語的動詞,副詞轉換成漢語的名詞,形容詞等。
There was no sudden movement into a doorway, nobody usually wipping his face with a handkerchief to avoid recognition, nobody bending down to tie a shoelace.
沒有人突然閃進門邊,沒有人用手帕擦臉,以防被人認出,沒有人彎腰系鞋帶。(原文的名詞變成中文的動詞)
▲▲ 三、增譯和減譯
增譯就是將省略或替代部分翻譯出來。英語偏向簡潔,在一個句子中不喜歡重復同一個詞(人稱代詞,指示代詞,關系代詞,連接代詞等)?!洞髮W英語》在Reading Activity中指出,“Writers need to refer to the same things several times. They may use different words or expressions to do this. For example, it is common to use pronouns like he,it, them,that,those,etc.to replace nouns.Another common pattern is the use of one noun to take the place of another noun.”而漢語則教常重復上文出現(xiàn)過的東西。因此,在翻譯中要明白代詞所指帶的部分,將它重復表達出來(包括重復名詞,重復代詞,重復動詞等),使譯文意思清楚,表達地道,以免造成誤解。對待英語被省略的部分,漢譯時要把它補充,復原,以達到意思清楚完整,表達通順流暢。
And someone with a history of doing more rather than less will go into old age more congnitively sound than someone who has not had an active mind.(CET4,06/95)
習慣于多動腦筋而不是少動腦筋的人,在進入老年之后,要比一個從來不積極動腦子的認知能力更為健全。
▲▲ 四、拆譯
英語是“法治”的語言……由語法來統(tǒng)領句子。介詞,連詞,關系代詞,關系副詞,連接代詞等將許多短語和從句合并在一個句子里,再加上各種各樣的修飾成份,使得英語句子成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而漢語卻是以短小精悍而著稱?!皾h語常用散句,松句,緊縮句,省略句,流水句,或并列形式的復句,以中短句居多,最佳長度為7至12字?!雹?面隊英語這種冗長的句子,譯成漢語是無法一“句”呵成的。因此,翻譯時要根據(jù)原文的意思,斷成數(shù)句,拆譯時必會產(chǎn)生新主語,謂語等問題,這很容易解決。一般來說,我們可以從原句中找到新的主語和謂語,如從定語從句開始斷句,被修飾的內容可當主語,定語從句本身的謂語仍然當謂語,如從狀語部分斷句,原來動作的執(zhí)行者就是主語,被修飾的動詞可當謂語。在原句中無法找到主語,謂語時可以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加以補充。
Although lacrosse in its original form was a wild and violent free-for-all with few rules and no set time limits, the modern-day version has been modified.
起初,長曲棍球沒有時間限制,也沒有什么規(guī)則,是一種粗暴劇烈的運動,人人都可以參加。現(xiàn)在這種運動已有了很大的改進。
▲▲ 五、倒譯
英語表達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先總述,后分述。CET4的作文考試常常先給考生一個題目,題目之下有三個主題句(topic sentence),每個主題句要統(tǒng)領一段??忌荒芫o緊圍繞每段的主題句加以展開,不能隨意發(fā)揮。這就是很好的例證。英語總是先表白自己的觀點,結論等,然后再用事實加以印證。而且,之所以使用形式主語“it”的原因是為了避免頭重腳輕,保持句子的平衡。也就是說,英語往往是先短后長,頭輕腳重。而漢語卻常常先分述,后總述,也就是先陳述事實,再作出結論。根據(jù)這一特點,漢譯時,要打破原文的順序,采用倒譯的方法,使之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
Complaining is usuallu most effective when it is done politely but firmly,and especially when the cosumer can demonstrate what is wrong with the item in question.(CET4,o6/93)
消費者申訴時語氣謙遜,態(tài)度堅決,特別是能夠指出所購貨物的缺陷時,這種申訴效果極佳。
▲▲ 六、從句的譯法
英語可謂是從句專業(yè)戶了。有主語從句,表語從句,賓語從句,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這些從句給翻譯增添了相當?shù)碾y度。
在翻譯以what,whatever,whoever等引導的主語從句時,一般可以按照原文的順序翻譯;以it作為形式主語的主語從句,翻譯時可以將主語從句提前(it可以譯出來),也可以不提前(it不需要翻譯出來)。
Too often we believe what accounts for others’success is some special secret or a lucky break(機遇).But rarely is success so mysterious.(CET4,o6/95)
我們常常相信別人的成功是由于某種特殊的奧秘或是由于某種機遇。但是,成功極少是如此
神秘的。(由what 引導的主語從句當賓語從句的主語。)
▲▲ 七、被動語態(tài)的譯法
英語中被動語態(tài)使用的很頻繁,由于不說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不愿說出動作執(zhí)行者,無法說出動作的執(zhí)行者,或是為了上下文連貫,常常使用被動語態(tài)。漢語中雖然也有被動語態(tài),但使用的較少。漢語的被動語態(tài)常由“為,被,讓,給,叫,挨,受,遭蒙”等構成。因此漢譯時候常常把被動。語態(tài)譯成漢語的主動語態(tài)。譯文的主語有時由原文的主語承擔,有事時根據(jù)上下文的意思,添加一個主語。當然,有時也可以將英語的被動語態(tài)譯成漢語的被動語態(tài)。
And these “generalists” are particularly needed for positions in administration,where it is their job to see that other people do rthe work,where they have a plan for other people,to organize other people’s work,to begin and judge it.
行政方面特別需要這種“多面手”。他們要制定工作計劃,檢查和竹子林人們的工作,評估人們的工作成就。(譯成漢語的主動語態(tài))
▲▲ 八、英語特殊句型的譯法
英語中有許多它特有的句型,如 too—to,so(such)—that等。
很多學生一看到這種句型,就將其譯成“太……以致不能…..,如此……以致……”。這種翻譯把意思翻譯出來了,但是表達卻不地道,不符合中文的習慣,我們要根據(jù)原文的意思,打破原來的句型,重新組合成句.
Men are too clever to let themselves to be cheated by fashion designers,Do their unchanging styles of dress reflect basic qulities of stability and reliability?(CET4,06/93)
男人們很精明,不會上時裝設計師的當,他們的衣服款式?jīng)]有變化,這是否反映了男人們堅定和可靠的秉性呢?
綜上所述,翻譯是一種實踐,需要不斷的練習,上面說講的一些技巧,只有輔予練習,才能有所收。單純的理論并沒有多大的幫助。學生要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的分析,比較英漢兩種語言的不同特點,從而掌握翻譯中常用的技巧,在CET4中取得優(yōu)異的成績。
參考資料: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2]、張培基.英漢翻譯教程[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0.
[3]、倜西等.英譯漢理論與實例[M].北京出版社,1984.
[4]、馬祖毅.英譯漢技巧淺談[M].江蘇人民出版社,1980.
[5]、陳廷古.英文漢譯技巧[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0.
[6]、陳胥華.英漢對譯指導[M].湖北教育出版社,1984.
(責任編輯:段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