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學習理論起源于國外認知心理學和人本主義心理學,1981年語言家Holec將其引入語言學習領域,引起了外語教育界的關注。我國對自主學習的討論始于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教育部頒布的《全日制義務教育普通高級中學英語課程標準(實驗)》把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列為中學課程目標之一。為此,本人在對中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現狀調查的基礎上,從自主學習能力涵蓋的幾個方面入手,結合中學英語課堂實踐,開展了自主學習教學模式實驗。
一、實驗方案與步驟
國內學者(徐錦芬等,2004)根據我國英語教學的特點,在研讀和綜合國內外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提出我國中學生的英語自主學習能力應涵蓋:(1)能了解教師的教學目的與要求;(2)能確立學習目標與制定學習計劃;(3)能有效地運用學習策略;(4)能監(jiān)控自己對學習策略的使用情況;(5)能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6)監(jiān)控與評估自己的英語學習過程。本實驗展開含課內、課外同時進行的教學模式實驗來從以上幾方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自主學習課堂教學模式
課堂操作模式包括“引導性自主學習”和“自主性自主學習”兩個階段。從開學第一周,確定實驗班,控制班。對實驗班學生介紹自主學習相關概念、特征,并針對自主學習所包含的內容向學生做詳細的解釋,使他們對自主學習有一個全面的了解。在這一階段,教師的引導角色對學生自主學習起很重要的作用。
2.課外自主學習模式
簽訂合約是學習者和老師之間、學習者和學習者之間簽訂的協議,是借鑒了Dickinson的倡導。具體做法:(1)每個學生確定自己的長、短期目標;(2)按照合約要求寫出達到這一目標所需要的具體的時間、方法;(3)合約一式兩份,學生和老師在合約上簽字;(4)在合約執(zhí)行的過程中,老師要根據學生的不同情況,定期檢查和分組討論,及時反饋信息,交流經驗,監(jiān)控進展,評估效果。學習者合約在開學第一周簽訂,到學期中途時,通過采訪和成績統(tǒng)計相結合調查這項訓練的結果,根據實施情況讓學生簽訂下一個目標的合約。
二、實驗結果與探討
1.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得到發(fā)展
(1)學習目標性和計劃性(見表1)
從上表看出,實驗班學生對自己的總體和周目標規(guī)劃明顯好于控制班,分別有70%和76.7%的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情況制定自己總體計劃和周計劃,而控制班分別只占23.7%和30.0%。計劃的實施情況相對差一些,實驗班只有28%的學生能夠完成學習任務,而控制班只有9.5%的學生能夠執(zhí)行自己的計劃。訓練學生確定學習目標、制訂合理的學習計劃有一定成效。
(2)自我監(jiān)控性(見表2)
從上表看出,在控制班,回答C的學生比例要比實驗班的高,但是,從回答A和B結果統(tǒng)計來看,結果表明,經過自主教學模式的學習,幾乎一半以上的學生能夠或在大部分情況下能監(jiān)控自己的學習,其中參與性有了明顯的提高。
(3)自我評估性(見表3)
對于具體任務的評估和周評估,回答A和E的百分比幾乎都是零。這就說明長期以來學生對老師的評估依賴性太大了,學生自我監(jiān)控能力比較差,學生還沒有體驗到自我評估的好處。所以,我們要對那些依賴性太強、不能堅持評估的學生多加訓練,給學生更多自我評估的機會。
(4)學習策略的使用(見表4)
上表顯示,一學期的教學模式使實驗班的學生在聽力、閱讀和寫作方面的策略運用明顯優(yōu)于控制班,他們策略逐步豐富,了解到了更多的進行聽、說、讀、寫和解題等各方面的策略知識,并開始有意識地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2.自主學習能力的發(fā)展與學習成績呈正相關
從表5檢驗結果可以看出,不管是和對照班比較還是和實驗前比較,實驗班的學習成績從總體上呈上升趨勢。實驗進行三個月后,從實驗中可以看出,第一學期期末考試時,實驗班和控制班在學習成績方面開始出現差別,但從p=0.535來看,兩者并不存在顯著性差異,實驗效果是不顯著的。再過四個月,實驗后結果告訴我們,到第二學期期末考試時兩班的學習成績出現顯著性差異,p<0.05(p=0.031)。這一過程說明,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學習成績的提高、語言的運用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但要有一定的時間性。
該實驗說明,教師如果能夠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中學生則可以在教師的引導和促進下逐步接受自主學習的理念和方法,課內外都會成為發(fā)展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場所。
(責任編輯劉永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