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語教學是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一種利用語言表達思想,進行口頭交際的重要能力。學生能否學好英語、運用英語進行交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會不會“說”,有沒有良好的英語口語能力。目前,我國英語教學的根本問題仍沒得到徹底改善?!皢“陀⒄Z”是困惑廣大英語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的一大難題,也是我國英語學科實施素質(zhì)教育的一個癥結(jié)。
一、我國學生英語口語學習的主要障礙
1.對英語口語教學重要性認識不夠
我國英語教學中依然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啞巴英語、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許多學生在學了幾年甚至十幾年的英語之后仍不能用英語順暢地表達思想,說出來的英語經(jīng)常是斷斷續(xù)續(xù)、支離破碎的。我國傳統(tǒng)英語教學是以書面語為主的。無論閱讀、寫作均要求學生掌握完美的句法,教師和學生平時接觸的英語語料均為十足的書面語。由于種種原因,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沒有真正提高。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我們長期以來對口語教學的重視不夠。
2.我國英語口語教學手段十分單一
語言學習的成功在于將學生放在一個需要用目的語交際的語境之中,這樣才能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形式得體與否作出判斷的能力和結(jié)合語境理解語言形式與意義的能力。但當前學生接觸真實英語交際情境的機會非常有限,他們的語言學習和習得的主要環(huán)境就是課堂。而目前大部分英語課堂還是那種教師一支筆、一本書、一言堂、一板書的形式,“填鴨式、陳舊式、應(yīng)試式”的英語教學仍然比較普遍。學生不停地記筆記,很多教師不注重英語口語訓練,學生滿腦子裝的全是語法、句型和條條框框,口語能力很差。
3.缺乏充分的英語口語練習機會
環(huán)境對于語言的學習非常重要。良好的英語口語水平是通過在英語環(huán)境中實際練習獲得的,學生只有反復實踐才熟能生巧。當前,不少教師沒有牢固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觀念,沒有創(chuàng)造良好的課堂英語口語學習環(huán)境,沒有把自己放在英語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和協(xié)調(diào)者地位上。我國學生也普遍存在找不到英語口語練習伙伴或參加英語角等活動的問題??陀^地講,許多學校也沒有條件引進外教,從而使得學生失去了大量的英語口語練習機會。
4.缺乏學習英語口語的積極性和自信心
積極性和自信心對于英語口語的學習來說至關(guān)重要。當前,我國相當一部分學生學習口語的動機不明確,對英語尤其是口語并沒有真正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采取了消極、被動接受而不是積極參與的態(tài)度。還有一部分學生認為自己的英語基礎(chǔ)很差,英語水平提高的可能性不大,對學好口語也就失去了信心,在口語課上往往不愿參與課堂討論,或者不敢發(fā)言,怕遭到其他同學譏笑、嘲諷,怕受老師責備。這些不正常的心理常導致學生在口語表達時顯得焦慮和緊張,影響他們正常的英語思維和口語表達。
二、解決學生英語口語學習障礙的有效教學措施
1.讓學生掌握豐富的英語口語語用基礎(chǔ)知識
英語口語能力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知識,另一方面是使用。知識是使用的前提,足夠的語言知識可以幫助語言使用者在恰當?shù)膱龊鲜褂谜Z言。沒有大量的“輸入”(input),即語言知識的積累,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交際”??谡Z是用于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中的交際工具。其語音、語調(diào)、停頓、重讀、弱讀或含糊都有其具體的含義??谡Z是最具表現(xiàn)力的語言形式,同樣的文字材料,采用不同的語氣、語速、語調(diào)表達出來,產(chǎn)生的交際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給學生多樣化的練習,強化口語的語用效果。例如,語用教學的基礎(chǔ)是音標教學,學好音標是學好英語的前提。英語中大部分的音和形有著一定的聯(lián)系,學好音標,能夠幫助學生解決單詞拼讀和記憶的困難。在具體的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抽出一段時間進行字母、音素、單詞的教學。通過字母的學習來認識音素,并掌握它們之間的聯(lián)系,如在學習五個元音字母在重讀開閉音節(jié)中的發(fā)音規(guī)律后,能做到見其形、辨其音,聽其音、知其形。同時,教師還應(yīng)該加強英語口語教學中的連讀、不完全爆破、句子重音和語調(diào)等發(fā)音技巧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純正語感,從一開始就接觸地道的英語口語。為了讓學生在練習重音時意識到單詞或詞組的重音,教師還可以通過拍手來表示重音,或者通過加下畫線來強調(diào)重音。
2.根據(jù)學生英語口語實際水平因材施教,循序漸進
在英語口語教學中,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考慮學生的個性差異,根據(jù)學生不同的性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方法,有的放矢地進行口語教學。如性格外向的學生,活潑大膽,反應(yīng)迅速,對這類學生應(yīng)在保護他們積極性的同時,對他們從嚴從高要求,讓他們說得對、說得準、說得好。性格內(nèi)向的學生,動作遲緩,反應(yīng)速度慢,應(yīng)著重培養(yǎng)他們敢說和愿說的良好習慣,鼓勵他們敢于用口語交流,并盡可能將一些難度較小的任務(wù)交給那些不敢大膽開口的學生去做,為他們順利完成任務(wù)創(chuàng)造條件,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成功感,讓他們在享受成功快樂的同時,把勝利的喜悅轉(zhuǎn)化為積極進取的動力。此外,教師需要努力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根據(jù)學生英語口語水平的進度因材施教。許多學生通過一定的訓練和教學積累了一定數(shù)量的言語運用材料,已經(jīng)具有了再現(xiàn)英語言語材料的能力并開始有意識地對英語言語材料進行加工,但表達處于機械刻板時期,處于“想說,但說不太好”的狀態(tài)。教師在這一階段的英語口語教學中,應(yīng)盡量選擇學生想讀、想聽、想看和想談的內(nèi)容,采用各抒己見、角色扮演、短劇表演、模擬配音、看圖說畫、做游戲等訓練他們的“說”,并在各個活動中進行具體指導。如教師在課堂上盡量用各種手勢、生動的語言(包括肢體語言)和豐富的表情感染學生。
3.不斷創(chuàng)新,采取多樣化的英語口語教學手段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教師如果不想方設(shè)法使學生產(chǎn)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nèi)心狀態(tài),而只是不動感情地腦力勞動,就會帶來厭倦”。語言教學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技能,而語言技能要通過老師精心設(shè)計活動而培養(yǎng)。比如,可以建立英語視聽資料庫,建立英語廣播系統(tǒng),組織“英語角”、“口語大賽”、“英語活動周”,舉辦英語晚會,演英語小話劇等。這樣不僅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口語學習環(huán)境,還可以交流學習經(jīng)驗,開拓視野,提高學習興趣。此外,在教學中可以采用角色扮演讓學生嘗試著以不同的身份,在不同的情境中自由表現(xiàn)口語技能,可以模擬“交際”場面,如看病、購物、找工作面試等。教師還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資源(CALL教學模式)為學生播放一些學生英語演講比賽的精彩片段,如CCTV杯,愛立信杯,21世紀杯等,使學生一睹成功英語演講者的風采,從而讓他們盡力模仿。在學生的實際課堂英語演講中,教師可以選擇具有健康性、通俗性和趣味性的英語演講主題,或者讓學生自由選擇演講題目,讓學生從自身經(jīng)歷來談生活的得失、自己的興趣愛好,或者就熱點話題發(fā)表自己的評論,從而達到全班互動,使課堂真正成為學生的英語學習主場。
4.重點做好學生心理教育工作,鼓勵學生不斷進步
心理問題已成為影響學生英語口語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季羨林先生也認為學好外語要丟得下面子,“說句不好聽的話,不要臉的人啊,學得好外語?!薄安灰樀娜耍瑢W外語就快,他敢說!”李陽也是因為克服了心理障礙,不怕丟臉地拼命努力,才嘗到了成功的喜悅,從此邁上奮發(fā)進取的人生道路。他發(fā)現(xiàn)在大喊英語的時候,自己的性格發(fā)生了變化,內(nèi)向、自卑、害羞等弱點,都在大喊的過程中被粉碎得無影無蹤,精力更加集中,記憶更加深刻,自信也逐漸建立起來了。因此,英語教師要引導學生樹立起學習英語口語的自信心,鼓勵學生設(shè)定自己的目標并按步驟實現(xiàn),今后教師應(yīng)當具備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的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學習口語的自信心,鼓勵他們不斷進步。學生一旦對英語口語學習產(chǎn)生興趣,必然會萌生學習的欲望和沖動,進而主動地采取行動、把握機會來學習英語口語。因此,英語口語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當中,要注意引導這些學生打破“沒興趣,不愿學,成績差,失去信心、沒興趣”的惡性循環(huán),在英語口語的學習過程中找到切入點,對學生進行適當?shù)墓膭钆c稱贊,讓學生自發(fā)地對英語口語產(chǎn)生興趣,產(chǎn)生學習的動力。
三、總結(jié)
總之,英語口語教學和口語能力培訓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對學生英語口語的訓練決不能急功近利,而必須持之以恒。只要教師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愉悅的交際氛圍,一個讓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并適時和適度地加以引導和點
撥,學生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一定會獲得較大的提高和進步。
參考文獻
[1] 王誠.改進英語口語教學的幾種方法.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
[2] 趙承興.中學英語口語教學點滴.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9).
[3] 陳云.淺談初中英語口語教學的策略.教育藝術(shù),2006(11).
[4] 駱伯?。虒W心理學原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00.
[5] 田占范,耿靜茹.英語教師應(yīng)具備的基本理論知識結(jié)構(gòu),內(nèi)江科技,2006(2).
(責任編輯付一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