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
教育是塑造靈魂的藝術,而靈魂的無比復雜性又要求教育者必須摒棄簡單化的道德思維,從更多維的視角來看發(fā)生在教室里的事件,在暗礁叢生的河流中把握航向,尋找一種平衡。一盆滴水蓮花散發(fā)出來的,可能是沁人心脾的芬芳,也可能是刺人鼻目的藥水味。如何把握這其中的分寸,為師者不可不慎。
教育案例
天氣漸漸變冷了,教室里最大的一盆滴水蓮花在窗臺上有些不適應,只好放到教室前面的微機桌子上。
一天課間我進教室時發(fā)現(xiàn),一枝花莖被弄斷了。剛見到被弄斷的花,真是心疼??!當時我問了旁邊的幾個同學,他們都說不知道,怎么辦呢?想了半天,一時還沒有什么更好的辦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把事情調(diào)查清楚。
快要上班會課了,在同學們唱完課前一支歌后,我突然有了想法,便說:“同學們,這節(jié)是班會課,在上課前老師先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前幾天老師在坐出租車的時候,聽到這樣一則消息:一輛出租車肇事后逃逸,受害者傷得很重,要尋找目擊證人。請同學們就這件事情談一下你的看法?!?/p>
同學們聽后紛紛舉手,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報110?!?/p>
“如果是我的話,我會把受害者送到醫(yī)院?!?/p>
“這個司機真不道德,他不應該這么做?!?/p>
“這個司機雖然逃逸了,一旦抓到他一定要嚴懲!”
“這個司機雖然逃跑了,但是聽到廣播后也應該到公安機關去自首。”
我反問:“如果這個司機沒有去自首會怎樣呢?”
有的學生說:“這個人沒有良心,將來一定要受到懲罰!”有的說:“這個人將天天做噩夢!”有的說:“這個人將遭到報應!”……
這時,我說:“好了,同學們,我談一下我的看法。我想這個司機肇事有兩種可能,一是無意肇事,二可能是肇事后故意逃逸。無論是什么情況,這個司機做人都有問題。首先是缺少責任感,對自己做過的事情不負責任。其次是不誠實,而做人應該誠實,誠信是人的立身之本。再次是缺少人道主義精神,生命意識淡薄。別說是他撞壞了被害者,就算這件事情與他沒有關系,他也應該救死扶傷??!同學們,你們說是不是啊?”
“是!”同學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這時候我發(fā)現(xiàn)一名男同學神情很不自然,我接著說:“同學們,我認為這個司機肇事的時候可能沒有想那么多,駕車逃逸可能只是為了逃脫責任,他沒有想到后果會如此嚴重,但我相信他會去公安機關自首的?!?/p>
“好了,關于這個話題咱們就談到這里,我們期盼著這件事的圓滿解決!下面請大家看前面微機桌上的花有什么變化?”
“花怎么折了?”
“這是誰干的?”
“真不小心!”
大家紛紛發(fā)表自己的看法,此時那名男同學頭低得很低。
“同學們,這盆滴水蓮花已經(jīng)伴隨我們走過了3年的歷程,她為我們的空氣清新做出了很大的貢獻,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光彩,再說,她也是有生命的!可是不知什么時候,這個生命體被撞傷了,肇事者正在‘逃逸’,現(xiàn)尋求目擊證人和肇事者,請大家下課后把你知道的情況反映給班長好嗎?”
我的話音剛落,那名男同學滿臉通紅地站了起來:“老師,我自首,前面的花是我撞壞的,老師我錯了。我怕您批評,所以沒有主動去承認錯誤,我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剛才聽了同學們和老師的發(fā)言,我意識到了做人應該有責任感,要敢作敢當,要誠實。我請同學們和老師能夠原諒我的過錯,給我一個改錯的機會。我去買一盆新的行嗎?”
“好了,小醉同學,你雖然沒有在第一時間到老師和班長這里承認錯誤,但是你能在全體同學面前承認錯誤,而且態(tài)度很誠懇,我相信同學們會給你改錯的機會的!人的一生中不可能不犯錯誤,一個人不怕犯錯誤,怕的就是犯了錯誤意識不到,甚至還錯上加錯,這才是最大的錯誤。其實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不斷地犯錯誤的過程中成長起來的,我們不要輕易放過任何一次小錯誤,并且要從每一次錯誤中汲取教訓,使自己乃至周邊的人不再犯同類的錯誤。一個人因為主觀原因而犯的錯誤,再小的錯誤也是大錯誤;因為客觀原因而犯的錯誤,再大的錯誤也是小錯誤。記住,無論你今后再遇到什么困難或麻煩,請你相信老師和同學們,我們是你最有力的助手,在我們面前沒有什么翻越不過去的山!老師有個建議,請你下課后把受傷的花先包扎好,行嗎?至于你以后怎樣做,老師是充滿信心的,但是不需要你買新花。”
下課后,小醉同學把花進行了精心包扎,并且從那以后主動承擔起班級養(yǎng)花的工作?,F(xiàn)在這盆花更加枝繁葉茂、美麗宜人了,整個教室里充溢著滴水蓮花的芬芳。
(案例提供:哈爾濱市德強學校初中部 張亞清)
案例點評
魏智淵:
這是一個很危險的案例。
如何處理這個案例,要視具體情形而定。但對這個案例的敘述中,還缺乏足夠的背景,因為在不同的背景下,這個事件的最佳處理方式或許不同。
假如這個班級的紀律一直非常好,同學之間相互關心,氣氛溫馨,那么這件事情就只是一個獨立的、偶然的意外,完全可以不進行處理,或者輕描淡寫玩笑帶過。
假如這個班級的學生一貫粗心,缺乏責任感,這個案例當然也可以被用來做典型,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感。
假如這個班級的學生之間關系冷漠,缺乏關心,那么這一盆滴水蓮花,則完全可以被充分利用起來。利用大家對滴水蓮花的齊心協(xié)力的照料來培育一種關系,許多優(yōu)秀的教師已經(jīng)將對植物的養(yǎng)育做成了小小的綜合課程,比如與滴水蓮花有關的傳說、故事、詩詞,以及關于植物生長的知識、故事,都可以編入其中。
孤立地看這個案例,老師顯然小題大做了,此乃無心之失,老師卻施以過度懲罰。想想這件小事,學生為什么沒有出來認錯?一種可能是覺得無關緊要,一種可能是還沒來得及,更大的可能性,或許就是因為這位老師在平時的教育中過于嚴厲,因此學生傾向于遮掩、逃避。從老師這個處理方式看,滴水蓮花事件明明是一個小事,卻與肇事逃逸的司機聯(lián)系起來。肇事司機的事件激起的是學生的道德義憤,什么“懲罰”“噩夢”“報應”等,這些相當嚴重的詞語,無形中類比遷移到這個男生身上,給他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壓力,似乎一不小心,就成了同學的“公敵”。而且也用了“自首”這樣的詞語,甚至男生承認錯誤時也說:“老師,我自首?!边@未免讓人瞠目結(jié)舌。這種將事件嚴重化,特別是在公開場合的嚴重化,無形中將學生視為“罪犯”,是非常危險的行為。
更深入地講,這個案例,還涉及教室空間問題,以及秩序與自由之間的平衡問題。
教室作為公共空間,有一定的秩序要求,比如整齊整潔,不破壞公物等。但同時,教室對于共同生活在其中的學生來講,也是一個群體的生活區(qū)域乃至于另一種意義上的私密場所。對教室整齊整潔等秩序感的追求,應該保持一定的限度,這個限度意味著學生生活在其中,既有秩序感,又有自由感和親切感,它們之間應該保持一種微妙的平衡。喪失了秩序的班級(臟亂差、公物破壞嚴重),容易引起學生的厭惡感,危及他們的安全感。但同時,如果過分追求秩序,又會讓學生生活得謹小慎微,缺乏主人感,仿佛只是客居,這也會危及安全感,導致學生將教室視為他者的空間,而不是自己的空間。教室里面養(yǎng)植物是一種非常好的做法,也具有教育學意義。因為花草是隨季節(jié)變化生長的生命,學生在教室里能夠時刻與花草在一起,也有助于形成對教室的感情,教室往往因為有了花草以及其他一些不一樣的點綴,才成為“我的教室”,而不是抽象意義上的公共教室。因此,有經(jīng)驗的教師,會既要求教室從環(huán)境上保持一定的秩序,又刻意營造一種氛圍,使學生在這個空間里感覺到安全、舒適、自由、舒展。也就是說,通過對物理空間的改造和約束,可以營造出盡可能適合的心理空間。許多班級的紀律問題,特別是小學階段的紀律問題,與教室里的空間問題息息相關。在這個案例中,學生無意地碰壞了滴水蓮花的一枝花莖,這并非對物理環(huán)境的蓄意破壞,如果對此事過于追究,就會讓學生對這個空間產(chǎn)生異己感。
其實除了物理空間之外,這個案例還涉及規(guī)則空間的問題。
班級不能沒有紀律,但班級紀律以及懲罰的范圍和寬嚴程度,要視總體效益而定。過于寬松,會導致紀律渙散,對正常的教學產(chǎn)生沖擊;過于嚴厲,動輒小題大做,容易使學生變得謹小慎微,不利于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揮。在這個案例中,或許正是因為老師平時經(jīng)常小題大做,學生才不能勇于承認錯誤,而傾向于逃避。因此,一個推測是,在這個班級里,或許一直存在著師生關系緊張的情形。因為在師生關系融洽的教室里,不大可能因為這樣的小事而引導學生進行道德譴責,從而迫使學生“自首”。如果平時師生關系不錯,也要警惕因小錯誤而動用集體力量進行的這種“壓迫”,這對學生的成長不利。從某種意義上講,學生越傾向于認錯,對于他的道德養(yǎng)成的危害性就越大。
我相信,只有在溫馨的教室里,在師生彼此之間構成“我—你”關系的教室里,才能夠真正充溢著沁人心脾的滴水蓮花的芬芳。否則,只能有充滿道德氣味的藥水味,以及在這種藥水中浸泡著的時刻準備“自首”的兒童。
(新教育研究中心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項目組供稿)
(責 編 子 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