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月笙,上海浦東高橋人,1888年出生。出身貧民家庭,幼年父母雙亡,由外婆養(yǎng)大。他原名月生,發(fā)家后請國學大師章太炎改名杜鏞,意即“非平庸之輩”,并編造自家歷史,說祖上是最有成就的一名鄉(xiāng)間窮秀才,章太炎為他杜撰了“系西晉將領(lǐng)兼學者杜預的后裔”,并為杜家祠堂題匾額“武庫世家”四字榜書。
發(fā)跡前后
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15歲的杜月笙到十六鋪投靠開水果店的伯父,在另一家水果行當學徒。由于削得一手好梨,有了“水果月生”這一外號。杜月笙聰明絕頂,雖出身草莽,但他喜歡接近文化人,耳濡目染,身上有文化人的儒雅氣息,能出口成章,看不出他乃目不識丁之流。
他早年拜青幫頭子陳世昌為“老頭子”,成為青幫“八股黨”首領(lǐng)。他一般不用拳頭打天下,而是用腦子對付敵手,黑道中人夸他是“小諸葛”。經(jīng)幫中人引見,又投靠了黑白兩道都吃得開的黃金榮。黃是租界警察出身,因破大案有功,升任督察長,廣收門徒,蔣介石、杜月笙都是他的門生,后來當蔣、杜的勢力超過他時,黃金榮很識相,退掉拜師帖子,稱蔣為領(lǐng)袖,與杜稱兄道弟。
杜月笙最初是黃金榮的“跟班”(隨從),為黃拎包兼保鏢。他機智過人,八面玲瓏,深得黃的原配夫人、上海灘第一女大亨林佳生的器重,提攜他當了“八股黨”首領(lǐng)。此后,杜月笙收徒數(shù)以千計,因此有“杜月笙吼一吼,上海灘抖三抖”之說。
1921年,杜月笙與黃金榮、張嘯林義結(jié)金蘭,成為上海聞人、青幫大亨之一。他與黃、張合辦三鑫公司,自任董事長,該公司專門販賣煙土。同年,杜月笙任法租界商會總聯(lián)合會主席,兼納稅華人會監(jiān)察。
煙土要進入租界,隨時可能被查扣,令杜月笙大傷腦筋。一個偶然的事件,使杜月笙神通廣大起來:一天,法國駐滬總領(lǐng)事攜夫人乘游艇去蘇州附近的太湖兜風游覽,被太湖強盜綁架,綁匪限一周內(nèi)巨款贖人,否則撕票!總領(lǐng)事靠薪金生活,拿不出巨款。領(lǐng)事館人員急中生智,找杜月笙幫忙救人。杜在太湖方面無熟人,他遍找江湖關(guān)系,“八股黨”中有一人與太湖那邊有聯(lián)系,且關(guān)系很深。由他出面打招呼,太湖強盜首領(lǐng)賣面子,分文不取,當天放人。
法國駐滬總領(lǐng)事感激涕零,返回上海就請杜月笙等吃法國大菜,當場給了杜月笙一張《特別通行證》,憑此證所有貨物可以自由出入法租界,不用檢查。杜月笙如獲至寶,用《特別通行證》將大量由川入滬的煙土運入法租界,開設(shè)煙館、賭場,賺了大量的昧心錢。他雄心勃勃,自上世紀30年代起,涉足各行各業(yè),銀行界、工商界、交通運輸界,乃至電影界、新聞界都有杜月笙的股份,他當了70多家大公司的董事長。
杜月笙是一個特殊的歷史人物,具有兩面性:他既與蔣介石同流合污,利用黑道的非法收入洗黑錢;又良心未泯,熱愛祖國,同情下層百姓,為抗日軍隊和難民募捐,堅決與日寇、漢奸作斗爭。1932年“一·二八”淞滬會戰(zhàn)時,他受愛國民主人士、同鄉(xiāng)黃炎培的影響,毅然積極參加抗日斗爭,擔任上海地方維持會會長,1934年任上海地方協(xié)會會長??箲?zhàn)初期,他參加上海各界抗敵后援會,任主席團成員兼籌募委員會主任,并與軍統(tǒng)頭子戴笠組建蘇浙行動委員會,任主任委員,建立淞滬別動總隊司令部。
話說戴笠早年在上海窮困潦倒,報考黃埔軍校時囊中羞澀,無路費南下廣州。他靈機一動,跑到杜府求見杜月笙。杜府門前戒備森嚴,保鏢們不讓他進門,戴笠故意大聲吵鬧,驚動了杜月笙。他走下樓來,見是一陌生青年,問他何事喧嘩?戴笠抱拳相告:“兄弟欲去廣州報考黃埔軍校,但身無分文,聞聽杜先生一貫仗義疏財,能否助小弟一臂之力,賞點路費。小弟日后若能飛黃騰達,定當厚報恩公!”杜月笙愛面子,聽到這番好話,當即給了戴笠一筆錢,說:“小事一樁,不必回報?!?/p>
杜月笙很會籠絡(luò)人心,在南市開設(shè)賭場時,有一批小流氓搗亂,杜的門徒主張用拳頭對付,深謀遠慮的杜月笙搖頭否定,改用軟化策略,請那些小流氓喝酒,并應允每月給每人發(fā)一筆“維持秩序費”。那些小流氓心服口服,不但不再搗亂,相反還為杜月笙的賭場維持秩序。
戴笠發(fā)跡以后,投桃報李,稱杜為大哥,拉杜入伙,在抗戰(zhàn)組織中任要職。上海淪陷后,杜月笙深明大義,堅決不當漢奸,拒絕與日寇合作。他潛入香港,任中國紅十字會副會長和上海黨政統(tǒng)一工作委員會主任,指揮門徒從事情報、暗殺、策反等活動,其中有影響的是協(xié)助軍統(tǒng)槍殺已投奔日寇、即將擔任偽浙江省長的拜把兄弟張嘯林、偽上海市長傅筱庵等大漢奸。1939年冬,杜月笙遷居重慶,于1941年組建恒社總社和中華實業(yè)信托公司、通濟公司,從事經(jīng)濟活動,大發(fā)國難財,但同時又捐出一部分錢給前方抗日部隊,支持抗戰(zhàn)。
抗戰(zhàn)勝利前夕,蔣介石向杜月笙授少將銜,命他和戴笠一起潛入浙江新安江北面淳安地區(qū),由軍統(tǒng)特工人員和杜月笙的部下混合組成“忠義救國軍”,準備趕在新四軍之前接管上海市。這時期,杜月笙躊躇滿志、得意非凡,認為抗戰(zhàn)勝利后上海市長一職非他莫屬。然而,老奸巨滑的蔣介石只想利用他,不放手讓他統(tǒng)治上海,卻任命錢大鈞為上海市長。杜月笙美夢落空,大失所望,對蔣介石產(chǎn)生了怨恨的情緒。
1948年,為了挽救嚴重的財政危機,蔣介石派長子蔣經(jīng)國坐鎮(zhèn)上海,實行財政改革,發(fā)行金圓券,要求民間將所持外幣及金銀一律兌換成金圓券;同時“打老虎”,懲治投機商。杜月笙與三房姨太孫佩豪生的兒子杜維屏,自恃其父在上海灘能呼風喚雨,一呼百應,不買蔣經(jīng)國的賬,沒有完全依照蔣經(jīng)國的規(guī)定辦,結(jié)果遭逮捕,被判了半年徒刑。杜月笙的徒子徒孫不服,狂呼要反擊。杜月笙沉得住氣,靜觀事變,不準門徒胡來。數(shù)月后,宋子良開設(shè)的揚子公司出了大問題,亦遭“蔣太子”逮捕。第一夫人聞訊大吵大鬧,逼蔣介石出面干涉,訓斥蔣經(jīng)國一頓,命他釋放了“國舅”。杜月笙抓住這個把柄大做文章,在社會上散布言論:“應該一視同仁,要釋放一起釋放!”迫于輿論壓力,不久杜維屏得意洋洋地從牢房里走了出來。
這一場龍虎斗,蔣經(jīng)國以失敗而告終。雖然杜月笙與蔣家打了個平手,但他明白自己在上海灘“大勢已去”。他施展手法與蔣氏斗法,暗中與中共組織接觸,除了與潘漢年、廖承志有來往,身邊有“宰相之才”的楊度(中共秘密黨員)對杜月笙也有很大的影響。這時杜月笙決心脫離蔣家王朝,伺機返回上海,公開與中共合作。
晚年逃港
1949年春,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橫渡長江,以雷霆萬鈞之力,摧枯拉朽之勢,直指國民黨首部南京和江南地區(qū)。國民黨兵敗如山倒,紛紛逃往上海,而國民黨喉舌《中央日報》卻掩蓋戰(zhàn)事真相,大吹大擂:“上海固若金湯,我英勇國軍將與共軍在此決一死戰(zhàn),滅敵于東海之濱!”
杜月笙有每日凌晨起床聽新聞的習慣,邊飲早茶邊聽雇傭的文人讀新聞。聽罷上述消息,杜月笙冷笑一聲:“吹牛!這種假新聞只能騙騙平頭百姓,怎騙得了我杜某人!”想到自己曾與中共為敵,他作出了痛苦的選擇:逃!
解放軍兵臨城下,國民黨的高官政要、上海的巨商富豪、黑社會的流氓大亨,紛紛攜巨款逃往香港。此時此刻,杜月笙心情復雜:蔣家王朝垮臺,自己要跟著倒霉,只能拱手讓出打下的上海天下;蔣介石1927年叛變革命時,自己站錯了隊,助桀為虐,誘殺中共要人、上??偣瘑T長汪壽華,繼而派出大批門徒,鎮(zhèn)壓參加第三次武裝起義的工人糾察隊,雙手沾滿了烈士的鮮血,共產(chǎn)黨不會放過他,決不能坐以待斃,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走向何方?跟隨蔣介石流亡臺灣,寄人籬下,日子難過,再說臺灣并非“保險庫”,共軍若拿下臺灣,我豈不成了死敵,成了陪葬的蔣記奴才?留在上海也不可取。最后他想到了香港,猛拍一下桌子,興奮地自言自語:“香港是自由港,是英國人統(tǒng)治的領(lǐng)地。根據(jù)國際法,香港租界遠未到期,共產(chǎn)黨不會派軍隊去攻打、占領(lǐng)香港。那里我有外國朋友,門徒亦不少,到那里去最保險!”
1949年3月,蔣介石來到上海,躲在吳淞口附近的復興島。一天,蔣介石突然秘密召見杜月笙,假意問候,試探他是否一起去臺灣?杜月笙當面不敢違拗,假意點頭,應付了事?;氐绞袇^(qū),他直奔八仙橋(位于今西藏中路)的黃金榮公館。
寒暄幾句后,杜月笙開門見山地說:“大哥,國軍守不住上海,蔣介石躲在復興島,隨時準備逃臺灣。我們一起到香港去避風頭吧?!秉S金榮苦笑一聲,搖晃著肥大的腦袋,說:“今年我81歲,已是快入土的人了。我的兒媳婦壞了良心,將家里所有的金銀財寶席卷一空,帶著我孫兒跑到香港去了。我到香港她不會管我的,我怎么辦?與其死在海上,不如死在上海!”杜月笙望著風燭殘年的拜把兄弟,心里一酸,嘆了口氣,掃興而歸。
上海解放后,黨和政府考慮到黃金榮已退出政治舞臺多年,且是耄耋老人,對他寬大處理,讓他寫了一張檢討書,刊于《解放日報》,向全市人民謝罪,同時命他每日在“大世界”娛樂場門前掃地,接受人民的監(jiān)督和勞動改造。1953年,黃金榮病故,終年85歲。
4月27日,上海市區(qū)隱隱約約聽到我軍的隆隆炮聲。杜月笙膽戰(zhàn)心驚,命家人收拾細軟。逃港前夜,他對心腹干將、總賬房黃國棟說:“我到香港住一段日子就要回上海來的,你幫我看好家。共產(chǎn)黨方面的朋友向我談到,解放后要我參加新政協(xié),所以你在上海不會有什么問題。解放軍是正規(guī)的軍隊,進上海后不會出亂子。我給你留下三封信,如果遇到麻煩,一封交潘漢年,一封交廖承志,一封交盛丕華(工商界愛國民主人士,解放后任上海市副市長、全國政協(xié)常委),他們會救你的?!?/p>
抗戰(zhàn)期間和抗戰(zhàn)勝利后,杜月笙在香港、上海與中共地下組織領(lǐng)導人潘漢年、廖承志打過交道,與民主建國會領(lǐng)導成員、巨商盛丕華有交情,所以寫了三封信,作為黃國棟的“護身符”。解放后,黃國棟果然平安無事,并且加入了民革。他熱衷于玩賞折扇、中國書畫,成為聞名滬上的收藏家,活到上世紀90年代,高壽而終。
1949年5月1日,杜月笙攜全家,隨身帶著40萬美元,黯然神傷,在南外灘十六鋪碼頭登上荷蘭客輪。他說了一句玩笑話:“當年我是小癟三(窮鬼),在十六鋪起家,想不到成了百萬富翁還是落在十六鋪,重新走上倒運的道路!”
“嗚——嗚——”陣陣汽笛聲打斷了杜月笙的思索。當船緩緩駛過浦東高橋鎮(zhèn),杜月笙望著遠去的故鄉(xiāng),再回首遠眺當年“冒險家的樂園”、“十里洋場”的上海市區(qū),不禁潸然淚下:“別了,我的老家高橋!別了,我的發(fā)跡地上海灘!何時才能榮歸故里?只能聽從命運的安排了!”
國共爭邀
杜月笙攜全家和京劇名伶孟小冬到了香港,住在堅尼地臺18號。
此時,杜月笙心灰意懶,整日呆在家中,足不出戶,一心向孟小冬學唱“余派”京劇。孟小冬和李少春是居“四大須生”之首的余叔巖最得意的兩個弟子:孟氏女老生,有“冬皇”的美譽,李是文武老生,建國后為中國京劇院當家演員。
孟小冬,原名若蘭,1907年生于梨園世家,比杜月笙小19歲。她12歲在上海登臺唱戲,長大后在上海、北平、天津唱紅。杜月笙是京戲迷,非常崇拜孟小冬。黃金榮納女老生露蘭春為妾,杜月笙也想仿效,納孟為第五房太太。因孟與梅蘭芳交好,成為梅的情婦,杜月笙只好放棄。解放戰(zhàn)爭時期,平津戰(zhàn)役發(fā)起之前,北平危急,杜月笙命第四房太太、唱過老生戲的京劇名伶姚玉蘭寫信給孟小冬(當時她已與梅蘭芳分手),邀她南下避戰(zhàn)禍。那時兵荒馬亂,孟小冬成天提心吊膽,接信后立即南下,住入杜府。
1949年5月,她跟隨杜月笙一家到了香港。杜月笙聽說蔣介石要派人暗殺他,心神不寧,一天他對孟小冬說:“你陪我到法國去旅游好嗎?”孟小冬未置可否,淡淡地答道:“我跟你到法國,算什么名分?”一句話提醒了杜月笙,心領(lǐng)神會,當即表態(tài),愿與她結(jié)秦晉之好。孟小冬順水推舟,含笑應允。1950年5月,杜與孟舉行了婚禮。這時的杜月笙沉疴在身,患嚴重哮喘病,戴氧氣罩吸氧,與孟拜了天地,了卻了數(shù)十年與孟小冬同床共眠的愿望。
1950年初,上海有人捎信來說:桂生姐久病在身,恐不久于人世。杜月笙想起當年桂生姐對他的提攜,不禁淚下,急忙叫來領(lǐng)養(yǎng)的長子杜維藩,要他以申匯銀行經(jīng)理的身份回上??赐幌聫浟糁H的桂生姐,并探探共產(chǎn)黨對他的態(tài)度。杜維藩看望過桂生姐后,就與時任上海市常務副市長的潘漢年聯(lián)系。潘漢年熱情接待了杜維藩,向他詳細交代了黨的政策,要他帶口信回香港,動員杜月笙回來。
杜維藩回到香港后對杜月笙說:“爸爸,潘漢年先生希望你回去。”
杜月笙一邊咳嗽,一邊說:“我回去,共產(chǎn)黨能放過我嗎?”
“潘先生說了,共產(chǎn)黨向來光明磊落,治病救人,只要你不再反對共產(chǎn)黨,不再替國民黨蔣介石賣命,做對人民有益的事,人民是會寬大你的?!倍啪S藩如實匯報。
杜月笙沉思一會,把手一揮說:“你回個信給潘先生,說我現(xiàn)在病很重,暫時回不了上海,但是在香港,我堅決不進行任何反對共產(chǎn)黨的活動,也決不會去臺灣。同時我還要關(guān)照那些在上海的徒弟,要他們安分守己,都要服從人民政府的法令!”
1950年初,靠泊香港的13艘貨輪和香港招商局同時宣布起義,投向新中國的懷抱。周恩來總理命上海招商局火速派人赴港,進行護船斗爭。該局軍代表之一、八路軍老干部董華民帶領(lǐng)兩位助手,奉命出發(fā),趕赴香港。
抵港沒幾天,杜月笙設(shè)家宴招待董華民。席間,杜月笙問董:“大陸政策變沒變?我還能回上海嗎?”董華民坦誠相答:“我黨的統(tǒng)一戰(zhàn)線政策不變,歡迎你回上海!”杜月笙聽這一說,再一次證實了潘漢年的話是真誠的,他打消了顧慮。
董華民告別時,杜月笙將他送至門口,激動地說:“你們護船,需要我?guī)兔Φ脑挘M管吩咐。”他還關(guān)照在港的門徒,不要阻撓招商總局軍代表護船,不要參與臺灣特務的破壞活動。
杜月笙在上海一言九鼎,到香港后仍有不小的影響。蔣介石派俞鴻鈞(曾任國民黨上海市市長、財政部長)、洪蘭友(曾任國民黨內(nèi)政部部長、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秘書長)等赴港游說杜月笙,希望他去臺灣定居,與國民黨共存亡,杜月笙都以疾病纏身為托詞婉拒。
國民黨的臺灣說客走后不久,杜月笙突然收到毛澤東的一封信。信中大意說,共產(chǎn)黨人胸襟坦蕩寬厚,不計前嫌,希望杜先生放下包袱,返回上海定居,共商國是,為建設(shè)新中國出力。毛澤東是中共最高領(lǐng)導人,他的話代表了中共黨政最高機構(gòu)的意見,由他出面邀請,什么問題也就沒有了。
此后,黃金榮也捎信到香港,勸杜月笙早作決斷,早點回上海。杜月笙不再猶豫,橫下一條心:跟毛主席走,與共產(chǎn)黨合作!
接信次日,杜月笙派車接來《新聞報》總編輯錢永銘,用好酒好菜招待,請他寫回信給毛主席:擇日返滬,不再猶豫觀望……
孰料,錢永銘貪杯,有點喝醉了,返回寓所后,把給毛主席的信錯裝到給蔣介石的信封里了。這下可不得了,驚動了蔣介石。
蔣介石讀完信,火冒三丈,又是拍臺子,又是踢凳子,操著寧波官腔,破口大罵:“娘希匹!他杜月笙竟敢投共,拆我的臺!我馬上命令毛人鳳,派人到香港暗殺杜月笙,而且要斬草除根,不留后患!”當他冷靜下來時,決定軟硬兼施,迫杜月笙就范。
香港的杜府儼然是國共較勁的戰(zhàn)場。蔣介石不敢掉以輕心,首先采取了“神經(jīng)戰(zhàn)”恐嚇杜月笙。1951年3月11日,臺灣《中央日報》奉命轉(zhuǎn)發(fā)中新社香港10日專電:錢永銘、張公權(quán)、杜月笙等,已準備申請赴臺。此消息是玩迷惑的把戲,你杜月笙不是想返回上海嗎?我捅出你投奔臺灣的行徑,共產(chǎn)黨還相信你嗎?你投共是假,忠于黨國是真,讓你有口難辯!
同年4月,在香港的國民黨特務傳話給杜月笙:中共正欲與港英當局交涉,要把你引渡押回上海,在清算“四·一二”政變大會上批斗,同時大陸已派人潛入香港,如交涉引渡不成,就將你就地槍決!
聽了這一番謠言,杜月笙信以為真,嚇出了一身冷汗。他憂心忡忡,日坐愁城,神經(jīng)衰弱,心臟病更加嚴重。1951年盛夏,他中風偏癱,8月10日以后水米不進,進入昏睡狀態(tài)。臨終前半個月,杜月笙命人發(fā)電報,把大弟子陸京士(曾任國民黨農(nóng)工部副部長)從臺灣召來,又邀集錢新之、金廷蓀、吳開先、徐采丞、顧嘉棠等人代擬遺囑,并告訴他們:“我走后,帶我回上海,葬在高橋?!?/p>
1951年8月16日下午,杜月笙病逝寓所,終年64歲,遺體裝入楠木棺材。一代梟雄、黑幫教主就此告別人生,留下未能回歸的千古遺恨。
杜月笙去世時,只剩下25萬美元的遺產(chǎn),由他的老婆和子女瓜分。蔣介石幸災樂禍,冷冷地說:“杜月笙呀,杜月笙,你還是逃不出我的安排,去不了大陸,回不了你的高橋故鄉(xiāng)!”
浮厝臺灣
杜月笙在港去世的隔日,《中央日報》旋即發(fā)表訃聞,并以“要聞版”的顯著標題強調(diào),杜“遺囑以未睹中國復興為憾”,所刊遺囑原文中述及:“……茲當永訣,深以未能目睹中華民國之復興為憾。但望余之子弟及多年從游之士,能繼余志,各竭忠誠,隨分報國,是所大愿?!倍銎洹耙簧论E”中寫道:“……杜氏夙患支氣管炎,本不宜居于香港;但因其認識清楚,立場堅定,寧愿病死香港,不甘共匪利用,洵足令人敬佩!”據(jù)研究者指出,上述遺囑系臺灣方面?zhèn)卧?。蔣介石可恥可惡,在死人身上還要大做文章,大打政治戰(zhàn)!
1951年8月19日為出殯日,蔣介石假惺惺頒賜了“義節(jié)聿昭”挽額,但杜月笙并未葬在香港,只是暫厝而已。《新聞天地》報道說:“有人說,臺灣一定要爭取他,連他死了也要爭取他。因為一旦反攻大陸,即使杜月笙死了,把他的靈柩抬到上海,他還會顯靈,在上海這個地方,仍可發(fā)生使你想不到的作用?!?/p>
在杜月笙的大弟子陸京士、生前好友洪蘭友的游說下,杜家終于決定于1952年10月將杜月笙的靈柩運到臺灣“歸依國土”。同年10月27日,靈柩乘盛京輪由香港運抵臺灣基隆港。碩大的楠木棺材,下船時要16名壯漢才搬得動。靈柩先停厝臺北極樂殯儀館。
1953年6月28日,杜月笙的靈柩幾經(jīng)輾轉(zhuǎn),浮厝汐止。國民黨元老于右任主祭,張群、王寵惠、何應欽、張道藩、許世英、陶希圣等陪祭。11時出殯,執(zhí)紼者有600多人。12時整舉行安厝典禮,于右任、何應欽、許世英、張道藩、陶希圣、王新衡、錢大鈞等國民黨軍政要人和親友500余人,親臨墓地致敬。遺屬姚玉蘭夫人和長子杜維藩及長孫等均在靈前答禮。時稱表禮“備極哀榮”。
杜月笙的墓園位于臺北汐止市秀峰里的秀峰山麓,比鄰慈航法師圓寂的靜修禪寺。園地莟松翠竹,景色幽靜,位置坐東朝西北,遙望他發(fā)跡的上海灘。在杜月笙墓后面壁上嵌入鐫有蔣介石題的“義節(jié)聿昭”及時任“總統(tǒng)府資政”張群題的“譽聞永彰”的牌匾。
杜氏遺族
杜月笙生前好賭好色,他有5個妻妾:
原配夫人沈月英,蘇州人,原是桂生姐的梳頭娘姨,由桂生姐作主,嫁給杜月笙。杜月笙整日忙里忙外,沈月英獨守空房,耐不住寂寞,紅杏出墻,與表兄私通。杜月笙發(fā)現(xiàn)后,將沈月英幽禁10年,令其郁悶而亡。沈月英沒有生育,她領(lǐng)養(yǎng)了一個兒子,名杜維藩,算是杜月笙的長子。此子進門后,杜月笙事事順利,所以愛他甚過己出。杜維藩長大后,在銀行界任職,曾任香港中匯銀行、臺灣銀行經(jīng)理,事業(yè)有成。上世紀80年代訪問大陸,到過上海。
二房夫人陳幗英,原是中學生,因家里太窮才去當舞女。她生下三個兒子:維垣、維翰、維寧。
三房夫人孫佩豪,原始“書寓”(頭等妓院)藝妓。她生下兩個兒子:維屏、維親。杜維屏就是被蔣經(jīng)國關(guān)押的那一個。
四房夫人姚玉蘭,與母親小蘭英、妹妹姚玉英都是京劇名伶,父親藝名“七盞燈”,是名丑,英年早逝。母女三人在上海黃金大戲院演出時,被杜月笙看中,同時娶了姚玉蘭、姚玉英為妾。未料,姚玉英成婚一周后即去世。姚玉蘭與杜月笙感情甚篤,甚得丈夫信任,生下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維善、維嵩、美如、美霞。1952年10月,姚玉蘭攜兒女扶柩抵臺,自此定居臺灣。1983年12月7日,她因癌癥病逝于臺灣。她的兒子杜維善定居加拿大,曾回國訪問;另一兒子一直生活在大陸;女兒杜美如嫁給國民黨空軍飛行員蒯松茂,2001年6月曾訪問上海。
五夫人孟小冬,是大名鼎鼎的京劇名伶,未生育。杜月笙死后,她以課徒授業(yè)薪傳“余派”藝術(shù)為樂。1967年9月,她由香港轉(zhuǎn)赴臺灣定居,閉門靜養(yǎng),生活歸于平淡,晚年在臺從未粉墨登場,然而向她請益的名票卻不少。孟小冬于1977年5月26日下午以肺氣腫致心臟病衰竭,病逝臺北,終年71歲。“冬皇”余音不絕,近年上海還出版《孟小冬劇目專輯》,轟動上海,票友和戲迷爭相購買,不久便銷售一空。
杜月笙一生充滿傳奇色彩,千秋功過均載入史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