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常人心態(tài)、輕松的筆調(diào)記錄以康德、歌德、席勒、海涅、尼采……為代表的一批德國精英們在光輝照耀前的掙扎、修煉,并使耳熟不能詳?shù)倪b遠精英,在當下語境里,有了鮮活的氣息。
把歷史文化名人拉下“神壇”,用世俗煙火和普遍人性矯正時間和想象對他們的“過度闡釋”,是很多文化隨筆慣用的手段。如今,借助電視這樣的強勢媒體,“文化隨筆”變身為“百家講壇”,歷史人物和經(jīng)史典籍變身為成敗哲學、為人機巧、辦公室人際關(guān)系辯證等等一系列的“當下文本”。不管學者專家如何質(zhì)疑這種富有娛樂色彩的變化,但是這樣一種表達方式確實讓歷史和典籍走近了“下里巴人”。從傳播學的角度而言,這是成功的策略?;蛟S是出于這樣的原因,德語專家、教授虎頭才把自己的文體特征定義為“小樣兒”,讓這些德意志文化英雄,這些在人類的文化版圖中閃耀著鉆石光芒的大師們:尼采、歌德、席勒、馬丁·路德、愛因斯坦、巴赫、康德、海涅……用普通人的方式展示自己傳奇性的昔日風流和評說不盡的永恒魅力。
盡管這本書有作者豐厚的專業(yè)知識作為依托,也有作為德語專家原文資料閱讀的便利,但它不是考據(jù),也不是一板一眼的學術(shù)研究。因而,對于每個人物的生活軌跡和在各自領(lǐng)域中的成就,沒有“革命性”的發(fā)現(xiàn)和評價?;蛘哒f,書的重點根本就不在于此。重點在于,在大量豐沛的細節(jié)中,重組資料,然后用獨有的切入角度,“再展示”這些大師的個性與尊嚴、自由與抗爭、浪漫與才情。讓知道這些大師的名字,卻怎么也搞不清楚他們何以如此偉大的人,經(jīng)歷一次“知其所以然”的發(fā)現(xiàn)之旅。
于是,這些大師的經(jīng)歷和成就,變成了可閱讀、可想象的“故事”。而在故事的重述過程中,又始終有作者在場,他時不時地打通故事和現(xiàn)實、德國和中國、大師和自己、大師和讀者、此大師與彼大師之間的界限,用時而慷慨激昂、時而戲謔搞怪的方式,進一步增強“故事性”和“閱讀感”。在個體參與程度極深的寫作中,虎頭甚至經(jīng)常會冒出一些“名言警句”。比如《她們的歌德》中,講到伍碧絲對歌德的遵從。書里寫道:“名人離婚經(jīng)常不是因為沒有愛——結(jié)婚10年,本來就不可能再有初戀時的那種愛——而是因為缺少尊重和傾聽?!惫适碌慕Y(jié)尾,又有這樣一段話:“所有的男人都是因為女人才存在。我指的不是肉體,而是精神。設(shè)想一下沒有凱絲的普希金,沒有尤麗的裴多菲,沒有克拉拉的舒曼,沒有唐婉兒的陸游,沒有陸小曼的徐志摩,沒有隆兒的郁達夫,沒有卡蜜兒的羅丹……”書中類似這樣縱論古今中外的語言眾多,每每寫到情感充沛處,都會有如此酣暢淋漓、雄壯無比的表達。
虎頭的這本隨筆集確實有一種雄性氣質(zhì)。且不論他格外注重這些大師作為男性與女性的交往,格外關(guān)注大師們的婚姻、情感生活對他們成就的影響這些內(nèi)容上的因素,單是他的表達風格,就沾染了很多“雄激素”。他用“爺們兒”的立場講馬丁·路德,用欣賞的姿態(tài)講“用寬厚火熱的胸脯”創(chuàng)造歌德的女人,用艷羨的語氣講席勒坐擁冷氏姐妹的運氣,帶著向往和拒絕交織的矛盾講尼采身邊的莎樂美,用支持和鼓勵的語調(diào)講愛因斯坦的艷遇……相較于揣度、憂思、推敲相交織的“苦旅”、“品”、“心得”這些“陰性氣質(zhì)”十足的流行文本,虎頭的隨筆以它個性十足的插入式判斷,帶來了一種“蠻而有理”的新鮮閱讀體驗。
整體而言,這是一部水準相當高的隨筆集。每一篇,都讓人抱有期待,這些大師是那么富有個性的人,他們的專業(yè)成功、人格魅力、性格缺陷都會在虎頭的筆下生出“花樣的韻味”。同時,更讓人期待的是,他們傲立于世界文化星空之下的不同身姿,被虎頭描繪的惟妙惟肖,虎虎生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