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以升學顧問的眼光和在美國大學20年的工作、研究經(jīng)歷,結合真實案例,詳細討論美國教育和職業(yè)規(guī)劃與人生設計。書中詳細分析了美國教育的特點及大學申請的技巧,深入論述美國中小學的教育體系,美國大學在錄取本科學生時與中國教育觀念不同的許多不為人知的細節(jié)。
有人說,中國教育重視基礎知識的鞏固,美國教育重視創(chuàng)造力的培養(yǎng);中國教育注重知識的灌輸和知識的熟練掌握,重視“精”和“深”,美國教育注重對知識的靈活應用,重視“廣”和“博”。
以數(shù)學為例,中國教育使用題海戰(zhàn)術,教師讓學生重復練習,直至“爐火純青”的地步;美國學校的數(shù)學教育則基本上是“點到為止”,教師一般不要求學生做完教科書上的習題,常常只要求選擇性地做題目。中國基礎教育是訓練學生熟練掌握技巧,美國教育只是讓人明白是怎么回事,至于學生今后是否要以數(shù)學工程作為事業(yè),則由學生今后自己去選擇,學校的教育沒有必要強迫學生把那些技術練得“爐火純青”。
所以說,中國教育是“精英”教育,把那些不能把知識學得精深的人淘汰出去。美國教育是普及與精英相結合的教育,可以讓學生自己選擇是當平民還是做“精英”。自己選擇走“精英”道路的,需要艱苦奮斗;選擇走平民道路的,接受普及教育,平平淡淡、與世無爭地接受社會生存必需的基本知識的教育。這就是為什么很多知識的教學只是點到為止而已。這樣的教育是大眾化的平民化的教育。雖然每個美國人在16歲必需接受強制性的教育,但是這種大眾化的教育比較普及,也就是標準比較低,它適合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的接受水平。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就業(yè)市場的限制以及人文環(huán)境諸因素影響,國內的教育只能這樣“公平”地實施。中國學生在這種社會形態(tài)下沒有選擇的余地,美國學生則不同,選擇走“精英”道路的少數(shù)人,只要艱苦努力、認真學習,力求“精”“深”,同樣也能實現(xiàn)自己的“精英”教育。因為這是自己的選擇,沒有來自社會、家庭強制的壓力,所以有一種愉快的發(fā)自內心的動力。
中美教育除了自我的定位問題之外,在學業(yè)課程的選擇上還有很大的區(qū)別。中國教育要求數(shù)理化各科面面俱到,哪一科學得不好都有可能對人生前途造成致命的影響。美國的基礎教育在達到最基本的要求的基礎上,允許學生有較大選擇自由,同樣有機會成為“精英”。
中美教育的另一個不同之處是美國教育更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自學和自我表達能力。曾有一位來美國上高中的學生對我說過,美國老師的講課水平與中國老師的相比,實在相差太遠了,一堂課下來,七零八落的,不知道在講些什么。事實上,不僅是美國中小學的教師課講得“不好”,就是很多美國大學教授課也講得很“不好”,常常是東一榔頭西一錘子,讓人摸不著頭腦。上面提到的那位學生上了大學以后深有感悟地對我說:他上過的兩所美國大學的老師講課也是那樣沒有條理,但美國學生都能搞得很清楚,可見問題還是在自己。美國老師講課講得“不好”是因為他們常常只把要點提一提,然后想到什么就講什么,剩下的讓學生自己去發(fā)揮。這樣的教學方法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也許沒有扎實的基礎,但更會思考,因為他們不是從小到大地由老師“灌大”“教大”的,反而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和較好的創(chuàng)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