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明十分熟悉的面孔,有時就是叫不出名字?為什么鑰匙、錢包常會跑到莫名其妙的地方?為什么有些經(jīng)驗在腦海里消失的無影無蹤,而那些巴不得忘得一干二凈的痛苦回憶卻反復出現(xiàn)?記憶并不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可靠。關于記憶的錯誤,丹尼爾·夏克特,這位專門研究記憶學的哈佛大學心理系主任,將記憶的種種失誤借基督教七罪之說加以言述:健忘、分心、空白、錯認、暗示、偏頗及糾纏。
功能缺失帶來的重大影響就是記憶的“罪”。健忘、分心及空白是 “不作為”之罪,使我們希望想起來的事件、人物,無論如何苦苦思索都想不起來;錯認、暗示、偏頗及糾纏屬于“作為”之罪,但所憶起的事件、人物等訊息卻是不正確或不受歡迎的。記憶七罪雖然并不都是與腦部區(qū)域功能有直接的關系,但是根據(jù)研究,其中幾個特定的記憶之罪與腦部特定區(qū)域關系密切。對于每一項記憶的缺失,《你的記憶怎么了?》都分章詳加闡述,并以心理學及神經(jīng)科學的實例研究,來幫助我們更好地克服記憶的失職。但是記憶七罪的存在是否也帶有正向的一面呢?誠如作者所說,七罪并不是記憶系統(tǒng)的功能缺陷,而是系統(tǒng)正常操作之下衍生的副產(chǎn)品。
其中就好比健忘,它是日常生活中最常出現(xiàn)的,隨著時間的相隔愈久遠,我們越是想不起來發(fā)生的事件,即使在追憶最近發(fā)生的事件,也不能肯定全盤想起,除非我們獲得更多的提示幫助回憶。健忘能否改善,取決于訊息收錄當下的處理技巧。健忘看似令人困擾,可是若事無大小都記憶猶新,就會限制大腦其他功能的發(fā)揮,也無法將不重要的信息刪除,最后我們也許會被無數(shù)的信息淹沒。
糾纏是記憶系統(tǒng)中殺傷力很強的一環(huán),所謂的糾纏是我們對于所發(fā)生的創(chuàng)傷、挫敗等事件耿耿于懷,縈繞在腦海中,揮之不去。不斷起伏的負面情緒如恐懼、愧疚、不安等則加劇了糾纏的強度。情緒與糾纏記憶息息相關。負面情緒若無法得到正確的疏導,時間也無法減輕傷痛,藥物的發(fā)明倒是可以幫助受記憶糾纏困擾的人們。但是糾纏其實也有正向的功能,它讓我們對于危險的事物有所警惕,記取挫敗的經(jīng)驗,以免重蹈覆轍。
錯認在日常生活中的發(fā)生概率遠比我們能意識到的普遍。把虛幻的東西誤認為是真實的,或者把朋友告訴你的雞毛蒜皮的小事,記成是你在報紙上看到的真實報道,這都是記憶的錯認之罪耍的小把戲??墒牵舨患右粤粢?,錯認的后果也是很可怕,一旦在創(chuàng)作上誤認訊息的來源,你可能會把動聽的《藍色多瑙河》當成自己的原創(chuàng)呢。這樣的橋段就曾發(fā)生在偉大的“超人”哲學家尼采身上,他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有一段描寫與德國詩人克內(nèi)爾的作品驚人相似,拋開剽竊之說,對于尼采來講,這更可能是一次無意識的記憶源頭錯認。
記憶之所以會錯認,是因為一般我們有能力記得事情的概要,而對特定細節(jié)可能印象不深刻,稍微被一些相關字眼或訊息刺激,就容易產(chǎn)生錯認。夏克特認為這反而是記憶系統(tǒng)健全的象征,在失憶癥病人身上比較少發(fā)生錯認狀況,那是因為腦部的顳葉部分受損,影響了病人對細節(jié)記憶的掌握,同時也較少將無關訊息錯認為真實記憶。
我們對于記憶所知有限,雖然我們仰賴記憶,與記憶共存。它可以讓我們自由重現(xiàn)過去,也能虛擬未來。美好的回憶或經(jīng)歷可以是奮發(fā)的力量,生存的動力;不愉快的回憶及經(jīng)歷可以將之隱藏,密封不動。我們仰賴記憶進行各種學習活動,但是我們也體會了記憶的不可靠,偶爾也會使我們自欺欺人,使我們陷入窘?jīng)r。多一份對記憶的了解,就多一份對自己的認識。我們對于記憶的研究探討依然是無止境,夏克特提出的觀點,除了有助于反思令我們困惱的記憶七罪,也許可視為記憶七賞——賞賜給我們改善的機會。